二、在课堂衔接处设计伏笔 课堂的衔接处设计成功的伏笔,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 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 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几句话甚至一句 话就能把上面已学过的内容起到总结梳理的功效,又能对下 文所要出现的内容进行启发,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 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荷花淀》这篇小说 可以分为“夫妻话别、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三个部分,在 教授这三部分的内容时我们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开来,应 该把握好它们的过渡衔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水生嫂和其 他荷花淀的妇女,通过“夫妻话别”这个场景,我们可以认 识到水生嫂的形象: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 舍小家为大家,申明大义,任劳任怨。但此时如果直接过渡 到“商议探夫”会显得突兀。“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还是 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这样一过渡,就能很好地把这两 个部分衔接到一起。商议中的妇女的语言透露出了她们“对 丈夫的想念牵挂,情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看望丈夫”的信息。
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他们就带上包裹,偷偷坐在一只 小船上,到对面的马庄探望丈夫。在回家的途中却意外地遭 遇到了敌船,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荷花淀,碰巧把敌 人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目睹了丈 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女人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刺激和兴 奋,她们又说又笑,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她们到底在说什 么。这样就又可以巧妙地从“商议探夫”这一情节过渡到“归 途说笑”这一情节。课堂衔接处的伏笔,能把不同内容的两 个部分很巧妙地连在一起,能保持课堂的流畅性。
三、在课堂结尾处设计伏笔 提到小说的结尾,我们不得不谈“欧•亨利式结尾”, 在小说的情节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 的变化,或使小说的主人公的命运突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 的结果,但有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形成独特的 艺术魅力。就如《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苏比好多次惹是 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 赞美诗的感化,想要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 名把他投入监狱。这种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好比让 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 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一堂语文课可以理解为一个课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篇课文的几个课时,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个 单元或一个学期的课时。使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整册书的 教学形成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各 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励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作进一步的钻研,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 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离不开一 个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它可以完善深化课堂内容,激发学 生主动去探求新知,既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又能留下一种持 久而绵长的回味,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苏教 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中的几篇文章尽管构思不同, 手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那就是游子思乡, 因此我们在上完老舍的《想北平》一定要去深刻体会老舍的 那种对故土眷恋的情感,为这个专题里的其它课文的解读埋 下伏笔。让学生去思考下《想北平》与柯灵的《乡土情结》 在同一情感层面上,哪个思考得更深入些。还可以联系读本 上的《何以为家》《永远的记忆》《故乡的诗情》这三个专 题,这些文章分别从从家的内涵、故乡的风物以及对故乡的 咏叹三个层面对故乡作了深刻的阐释,让学生阅读后去感受 下故园之情的深沉,情感体验可能会愈发浓烈。必修四有《直 面人生》这个专题,是对个体生命和人生的价值的一种探讨, 在学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明白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之后, 让学生去探讨下“活着”与“死了”哪个更有价值,从而为 后面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埋下伏笔。伏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到位合理的话,会激活课堂的气氛,优化课 堂的结构,同时还能深化课堂的内涵韵味,我们应该不断去 思考与优化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伏笔。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