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培训计划 > 初中数学里渗透了哪些数学方法_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思考

初中数学里渗透了哪些数学方法_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思考

来源:培训计划 时间:2019-10-30 07:57:53 点击: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思考 摘要: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价值和现状, 分析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容有 哪些及造成学生集合观念淡薄的原因何在;
提出初中数学教 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途径,即在建构概念时渗透集合观念, 在探究结论时运用集合工具,在解决问题时尝试集合方法;

并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应把握好度。

一、问题提出 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与工具”,能“简洁、准 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
集合是一种数学思想和思维方 法,能清晰地描述事物的属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数学 问题。集合论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对数学的学习、 研究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度渗透集合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符 号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解题能力,帮助学 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根 据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可以为学生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系统 学习集合知识做好铺垫(减少障碍)。

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很多与集合观念相关的问题测试结果都不尽人意。

比如,2014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的一道数学 试题:
为了说明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小明画了如下的结构图(如图1)。请你采用适当的方式说明下述几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正方形、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

此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对四边形 进行分类,将每一类图形看成一个集合,利用韦恩图表示这 些集合之间的关系,考查了几种特殊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和 集合观念。从全省测试结果来看,能通过描述或画图正确表 示图形关系的人数只占 37.8%;
得0分的人数占比高达61.8%,其中不能辨别图 形之间关系得0分的占13.3%,其他错误答案得0分的占39.1%, 未作答的占9.2%,让人难以置信。

又如,2017年泰州市中考的一道数学试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的坐标为(m+1,m-1)。

(1)试判断点P是否在一次函数y=x-2的图像上,并说 明理由;

(2)如图2,一次函数y=-12x+3的图像与x轴、y轴分 别相交于点A、B,若点P在△AOB的内部,求m的取值范围。

此题处于试卷的中间位置(共10道解答题的第4道), 实测得分率仅为51.1%, 学生失分主要在第(2)问, 出乎命题者的预料。其实,只要有一点集合常识(交集 思想),这一问便迎刃而解。点P在一次函数y=x-2的图像 上,又在△AOB内部,即点P在直线y=x-2在△AOB内部的线段(不包括端点A、B)上。用集合的观点思考,点P既属于 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x-2的点的集合,又属于一次函数y=- 12x+3的图像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内的点的集合,故满 足条件的点实质上在两个集合的交集中。因此,只要分别求 出一次函数y=x-2的图像与x轴、一次函数y=-12x+3的图像 的交点横坐标2和103,即有2

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思考:现行的义务教育阶 段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容有哪些?造成学生集合观 念淡薄的原因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集合观念?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渗透集合观念的度? 二、问题分析 (一)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 容有哪些? 虽然专门的集合知识最早出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材 中,但是集合的语言、工具、思想、方法等观念已经渗透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可以说伴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 全过程。

1.小学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容。

有些小学数学教材中直接安排了以集合为主题的内容。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 合》,其中安排了这样的例题:“下面(表1)是三(1)班 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 少人?”试图引导学生:(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 问题的意识,重点突破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3)能够 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体会集合的思想。学生只要画出如图3所示的韦恩图,就 能解决问题。

此外,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渗透集合观念的内容。

比如,最大公约数,分数与真分数、假分数,方程与等式, 自然数与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都可以通过集合的观点加深对它 们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2.初中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材中与集合有关的内容比比皆是。下面,以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来说明。

在“数与代数”领域,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和 八年级上册第4章《实数》中都设置了“把下列各数填入相 应的集合内”的问题,这些集合有的用椭圆圈(内有省略号) 表示,也有的用大括号(内有省略号)表示;
七年级下册第 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明确提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 集概念,即“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 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组 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作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这里集合、交集思想呼之欲出;
八年级上册第5章《平面直 角坐标系》中给出的由坐标(2,-3)确定点的方法是画出“在y轴右侧且到y轴距离为2的一条直线”和“在x轴下方且 到x轴距离为3的一条直线”,得到它们的交点,这里同样渗 透了交集思想;
此外,教材中求两个一次函数图像的交点坐 标、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等问题的研究,都 体现了交集思想的运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与集合有关的内容可以分为三 类:(1)用集合语言描述图形。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 对称图形》中这样定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九年级上册第2 章《对称图形——圆》中这样定义圆:“圆是到定点距离等 于定长的点的集合”。(2)用集合方法解决问题。比如, 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中有这样的可以用集合方 法解决的练习:“要在公路旁设一个公共汽车站,设在什么 地方,才能使A、B两村庄到车站的距离相等?直线l外有两 点A、B,若要在l上找一点,使这点与点A、B的距离相等, 这样的点一定能找到吗?请你画图表示各种可能的情况”;

九年级上册第2章《对称图形——圆》中有这样的可以用集 合方法解决的练习:“线段PQ=2 cm,到点P的距离等于1 cm 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1.5 cm的点有几个?在图中将它们表示 出来。到点P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 cm且到点Q的距离大于或等 于1.5 cm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也在图中将它表示出 来”。(3)用交集思想分析尺规作图思路。比如,七年级 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中的“作一个 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作角的平分线”,第2章《轴 对称图形》中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九年级上册第2 章《对称图形——圆》中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作三角 形的内切圆或旁切圆”等,都可以用交集思想准确快捷地分 析解决。

(二)造成学生集合观念淡薄的原因何在? 一方面,课标没有安排涉及集合的内容,甚至全文没有 提到“集合”这个名词;
同时,教材虽然出现了不少与集合 有关的内容,但是对“什么是集合”只字未提,因而安排得 不连贯、不衔接,使学生毫无认知准备。另一方面,虽然初 中数学中集合的“影子”无处不在,但是不少教师对其内涵 理解不到位;
同时,不少教师对集合观念的价值缺乏清醒的 认识,认为课标和教材没有明确要求,就没有必要讲。

三、问题解决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集合观念? 初中数学教材中与集合相关的内容为教师在 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由此,教师应 该抓住概念建构、结论探究、问题解决等教学环节落实简单 的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交集的思想等集 合观念的渗透。

1.在建构概念时渗透集合观念。

概念的基本要素是内涵和外延。相应地,明确概念的主要方法是定义(内涵或同位概念)和划分(外延或下位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定义中的集 合语言,把握概念划分中的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概 念,增强学生概括事物本质、发掘事物联系的能力。

比如,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 中这样定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 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定 义中的集合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
(1)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构成图形,这个条件是“到 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图形叫“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条件”和“图形”之间满足纯粹性(无混珠之目) 和完备性(无漏网之鱼),即在“图形”上的点都满足“条 件”,满足“条件”的点都在“图形”上。教师还可以画出 如图4所示的图形,让学生结合上述含义,判断图形l是不是 到线段AB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学生不难发现:在图形 l上的点不都满足条件,如在图中的曲线上任取一点P,显然 PA≠PB;
满足条件的点不都在图形l上,如在图中的虚线上 任取一点Q,显然QA=QB。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学生自 然能理解上述集合语言的含义。

类似地,函数的图像等概念的定义也可以这样教学。

又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中 用这样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划分有理数:(1)把下列各数填 入相应的集合(如图5)内:+5,-7.25,-34,0,+125,0.32,-12。(2)按要求在下列大括号中各写几个数:正 数集合{…};
负数集合{…}。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划分 中的集合思想。首先,学生会对集合的表示产生一些困惑:
(1)为什么有时用椭圆,有时用大括号?(2)为什么在椭 圆或大括号后面要加省略号?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 学生能正确填写相应的数,而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白:(1) 集合既可以用椭圆表示,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
它们的本质 是一样的,都表示某一类对象的全体。(2)集合中的元素 可以是有限个,也可以有无限个;
这里,正数的全体和负数 的全体都有无限个,因此对应的集合所含的元素也有无限个, 而椭圆或大括号中能填入的数是有限的,所以后面要加省略 号表示列举未完(不完)。其次,学生会对有理数概念的划 分以及相关下位、上位概念的关系产生好奇。因此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有理数、无 理数、实数等相关概念分别看成集合,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用相应的图表(结构图、序列图等)表示出来,从而渗透 集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分类、集合的表示、概念与 集合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类似地,四边形、相似、函数等比较上位的概念的分类 也可以这样教学。

2.在探究结论时运用集合工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交集工具探究结论是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尺规作图:三角形的外接圆”时,可以启 发学生分析:设圆心为O,则有OA=OB=OC,在圆心没有确定 之前可以理解为圆心O是动态的;
将OA=OB与OB=OC分别思考, 可知满足OA=OB的点的集合是AB的垂直平分线(如图6中的 ①),满足OB=OC的点的集合是BC的垂直平分线(如图6中的 ②);
于是,同时满足OA=OB与OB=OC的点的集合一定是两个 集合的交集,即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如图6中的③);

这样,只要以点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圆(如图6中的④), 问题就得以解决。由此,适当渗透交集的思想和分析方法。

当然,这其实是交轨法作图,但是,教学中不必提及这个名 词。

3.在解决问题时尝试集合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运用集合方法处理可以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某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参加书法社团的人数是 全班人数的35,参加舞蹈社团的人数比参加书法社团的少5 人,两个社团都参加的人数是两个社团都不参加的2倍,问 两个社团都参加和两个社团都不参加的学生各多少人? 解决此题可以利用韦恩图以形助数,将几种对象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区分得一清二楚。记全班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 参加书法社团的学生全体组成的集合为A,参加舞蹈社团的 学生全体组成的集合为B。由题意,参加书法社团的人数为 50×35=30,参加舞蹈社团的人数为30-5=25;
设两个社团都不参加的人数为x,则两个社团都参加的人数为2x。画出韦 恩图,如图7,可得数量关系,即(30-2x)+(25-2x)+x+2x=50, 解得x=5,2x=10,所以两个社团都参加和两个社团都不参加 的学生分别是10人、5人。

又如: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x轴为一条国 道,AB为一段高速公路,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4)、 (12,7)(单位为千米)。现AB路段因车祸而发生毒气泄 漏,方圆6千米范围内有危险;
为确保安全,要将国道封闭, 问应该封闭多长的路段? 从集合的观点看,应该封闭的路段是“到线段AB 的距离不超过6千米”的点的集合与x轴(即“纵坐标为 0”的点的集合)的交集。于是,解决此题关键是表示出“到 线段AB的距离不超过6千米”的点的集合:分别以A、B为圆 心、6为半径画⊙A、⊙B,并作两个圆的公切线,形成一个 封闭图形,如图9。由此,所求的交集就是x轴与封闭图形的 两个交点P1、P2之间的所有点(包括P1、P2)组成的集合。

可以求得OP1=8-25,OP2=383,故P1P2= OP2-OP1=143+25, 即应该封闭的路段长143+25千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渗透集合观念的度? 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教学更为抽象的集合概念(定义和 分类)、符号化表示和简单运算的初步铺垫,初中数学教学 中渗透集合观念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不可超越课标和教 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观念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了解集合的简单表示方 法(椭圆圈和大括号)及其意义;
二是用集合图将研究对象 简单分类;
三是用韦恩图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四是用交集的 方法对基本尺规作图等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漪涟,余式厚.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