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一)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 “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有书目编排的秩 序意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一般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
现象世界只是一个幻灭无常的虚假世界,本质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的世界;
现象世界是可以经验到的世界,本质世界是超越经验的世界,本质世界高于现象 世界。相应地,形而上学一般也把人二重化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的一方 面相应于现象世界,与现象发生关系;理性的一方面相应于本质世界,与本质发 生关系,同样,理性高于感性。形而上学的任务就在于用理性主义方法揭示这个 超验的本质世界。
(二)形而上学的形成 形而上学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 程。在古希腊早期,形而上学首先是作为宇宙的本体论问题而被提出来的,而且 先哲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最初是始于形而下的。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当 时的哲学家们企图用某种自然元素来说明宇宙万物,并把这种自然元素看作是宇 宙的本原。泰勒斯提出“水”是宇宙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宇宙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宇宙的本原,色诺芬尼提出“土”是宇宙的本原。这里, 对宇宙本原的看法尽管不同,但认知的方法、途径是一致的,这就是对宇宙的感 性直观。用这种有限的直观的思维方式解释世界,必然要遇到自身无法解答的难 题:世界万物都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单一的或几种有限物如何能孕育出无限 的世界 巴门尼德看到在形而下的有限物中探寻宇宙本原所遇到的困难,把 “存在”确立为哲学的对象,真正开始了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思考。在留给我们的著作残篇中,巴门尼德一开始就区分了认识的两条道路,即“真理之路”与“意 见之路”。在他看来,自然哲学家的局限乃在于他们对本原的探讨建立在观察和 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经验的对象都是生灭变化、相对偶然的“非存在”。对此,我 们只能获取各式各样不同的“意见”,而不可能达到普遍必然的“知识”,所以这条 道路是行不通的。哲学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以“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按 照他的观点,惟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不存在,因为只有存在能够被思想和述说, 非存在则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因而是不存在的。所以,能够被述说和思 想的一定是存在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1] 由此,巴门尼德将存 在确定为哲学的对象,这就为形而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他的“作为思 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的思想开创了形而上学通过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的理 性主义方法。
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的哲学路线,进一步把“本质”确定为哲学的对 象,从而促使了形而上学的形成。在他看来,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 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超越于我们的感官的不动不变 的东西,柏拉图把它称为“理念”。所谓“理念”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相或类本质, 它是超越于感性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柏拉 图认为,可感事物变动不居,因而只是意见的对象,事物的普遍共相或本质即 “理 念”才是知识的对象。相对于由可感事物构成的“可感世界”,存在一个“理念世 界”: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所有事物的“理念”就构成了 “理念世 界”或“本质世界”,正如可感世界以太阳为其主宰,理念世界则由善的理念所统 治。这样,柏拉图将把世界划分为两个世界,认为前者是可见而不可知的世界, 后者是可知而不可见的世界,惟有后者即“理念世界”才是哲学思考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明确规定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指出了它在人类知识 体系中的地位。在《形而上学》中他指出,一般的科学只研究存在的某一属性或 某一方面,而对于这些属性或方面赖以存在的存在本身它们是从不过问的,因而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即 形而上学。正如存在的属性与方面皆以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一样,形而上学亦是 一切科学的基础和根据。[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的对象即所谓“存在本 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宇宙的本体(实体)。因此,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实 体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作了明确规定和系统论证,这标志着形而上学 作为一门学说的形成。
二、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一)形而上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世界最普遍 原则的,而其他哲学部门和学科都是它的普遍原则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都 是从它推演出来的。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就是以他的“第一哲学”(形而上 学)为基础的。在他的“原初物质和元素”说中关于构成天体的元素是不生不灭的、 永恒神圣的“以太”的思想、在他的运动观中关于运动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过程即把 运动的根源看成是目的因的思想,以及在他的宇宙论中关于宇宙的最外层有不动 不变的的推动者(神)的思想等,无一不来源于他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理论。
又如,中世纪的哲学家引入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为神学作论证,实现了经院哲学的 系统化。如前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就是利用亚里 士多德的第一因、动力因、目的因等理论推论出来的。在近代,虽然哲学本体论 转向了认识论,但形而上学仍然作为其它哲学部门和学科的基础而存在。笛卡尔 对形而上学的基础性地位曾做出过形象而生动的概括,他说:“全部哲学就如一 棵树似的,其中形而上学就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别的一切科学就是干上生出来 的枝”[3]。在黑格尔那里,逻辑学即是形而上学“在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做系中具有 核心的地位”。
(二)形而上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
如人们所知,西方哲学是从思考本体论问题开始的,早期哲学家们探 讨的就是万物的本原问题,后来出现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柏拉图的“理念” 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论,都曾在古希腊罗马不同时 期的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中世纪,哲学成了神学的稗女,以论证上帝存在为 根本任务的经院哲学是其基本的哲学形态。近代哲学以认识论问题为中心,但本 体论问题仍占重要地位,笛卡尔的“二元”论、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 “单子”论、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逻辑学”等,都曾对哲学的发展产 生过重大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 形而上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衰落的历史”。[4] 三、现代和当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存在着完全否定、有区别地否定、一定 程度地由否定转向新的肯定的不同情况。只有从实质上,从已有的结果和发展趋 势上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根据充分、具有科学性的预示唯物辩证法未来 发展的结论。多数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实质上也是批判了 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的思辨哲学。从基本倾向上看,对形而上学的否定,主要是 针对其脱离经验事实和科学而言,而这正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即传统形 而上学的特征。大部分现代和当代主要西方哲学家所批判的形而上学,固然涉及 了辩证唯物主义,但其主要的针对对象和批判的实质性内容,还是以黑格尔为代 表的思辨哲学。英国哲学家艾耶尔1982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哲学》第二章(第一 章具有总论性质)的标题即为“叛离黑格尔”。这种认识和安排有着充分的根据。
早期实证主义者孔德所反对的形而上学,就是指那种脱离可以观察、实验的事实 和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绝对性、思辨性的哲学体系。穆勒更加明确地 反对从概念出发的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罗素则是由否定德国思辨的形而上学, 而走上分析哲学道路的。与罗素齐名的摩尔,还专门发表过主要针对新黑格尔主 义的《对唯心主义的批驳》一文。实用主义者皮尔士、詹姆士都不反对以科学为 基础的形而上学。新康德主义者郎格、文德尔班都反对追求绝对知识,借助于思 辨去追求哲学真理的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
现代和当代西方学者对唯物辩证法的一些批判,实质上还是批了与其 所批哲学的基本精神相违背,而与黑格尔思辨哲学相仿的东西。波普尔的批判中 就有这种情况。他认为:“由于辩证法,反教条主义不见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变 成了一种教条主义。”[5] 但教条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从已有的学说和思想观念 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与传统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 致的。
分析哲学是批判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把 哲学的任务或主要任务规定为运用语言和逻辑分析的手段进行哲学批判,以清除 哲学中的混乱,将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清理出去。维特根斯坦认为全部哲学就 是语言批判,罗素则认为可以把一切真正的哲学问题归结为逻辑问题。分析哲学 的困境正是根源于此。它不研究存在和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当它运用语言学 和逻辑学进行哲学批判或哲学分析时,它是在语言学、逻辑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 活动,因而并没有失去哲学性质。在这个范围内,其批判性分析对哲学问题的清 晰和精确有相当的作用。不过,它在发展中迟早要遇到难以摆脱的困境。这不但 是因为它的不加区别地反形而上学的狭隘性,同当代科学特别是综合性的横断科 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概括性、模型化与抽象理论性等特点相矛盾,还由于它要 批判和清理的哲学矛盾或混乱,其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而且主要不是语言和逻辑 问题,因而它不可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当代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分析哲学家连应研究的问题和应采用的方法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在进 一步的发展中,不管是原来认为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分析将形而上学问题从哲学 中清除出去的学者,还是意识到这个目标很难达到的学者,或者像罗蒂那样认为 可以对形而上学问题弃之不顾而没有必要清理的学者,当他们将分析哲学向语言 学和逻辑学本身的具体问题,向其它科学或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化领域推进时,都 要陷入或继续陷于困境中。因为这就离开了语言学、逻辑学与哲学的交叉或汇合 这一特定的研究领域(语言学、形式逻辑学都已脱离哲学,分别成为拥有50多个 和近30个分支学科的具体科学),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基地。实际上,分析哲学 向语言学本身的具体问题发展,向研究和解释形式逻辑本身的问题发展,或转向 社会现实的政治和文化问题,都是由于不加区别地反形而上学,造成了在研究对 象和范围上的困难而寻求出路的不同表现。因为它既然不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用 语言学和逻辑学去分析传统哲学问题又难以发展,那就只有上述几条路子可走。
要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衰落,即调整或放弃不加区别的反形而上学立场,像英国 日常语言学派的威斯顿承认形而上学的研究有正确成份,斯特劳森后期的描述的 形而上学理论研究物质客体和人的关系,瑞典语言哲学家伊斯雷尔认为存在和思 维的关系没有失去现实性那样,以新的形式,一定程度地向形而上学回归,或有 区别地承认形而上学问题的意义。
四、西方哲学批判形而上学对唯物辩证法未来发展的影响与启迪 既然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哲学中,存在着对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形而 上学的肯定,存在着向形而上学的回归趋势,其批判的主要对象和实质性内容又 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性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最激烈的分析哲学又由于其 出发点的片面和狭隘而走向衰落,那就不能得出马克思以来以至未来的唯物辩证 法不应是最普遍的客观知识,应向特殊文化方面发展的结论。但其批判形而上学, 对唯物辩证法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少启迪。(1)如果以研究特殊文化或其它具体社 会和科学问题为发展方向,也将像分析哲学的一些主要流派那样,由于固有的研 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的丧失而陷入困境。只有坚持以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研究对象的方向,才有长远的前途。(2)必须坚持将辩证法理论建立在反映了 客观内容的经验和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彻底摆脱传统哲学即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实现抽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3)坚决地反对绝对性和 教条性是唯物辩证法未来发展的理论前提。(4)唯物辩证法的一些论述,存在着 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现代语言学和逻辑学可以成为其精确化的有力工具。
作者简介:张冰(1991-),女,满族,黑龙江省绥化市,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