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教学 > 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来源:教学 时间:2019-11-01 08:05:34 点击: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 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善,使课堂更加充满了学 生成长的气息。笔者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循环教学已 有7 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不 断尝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 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 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7)03-0073-0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善,使课堂更加充满了学生成长 的气息。而笔者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循环教学已有7 年,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转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 尝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的确 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 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当前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 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透彻,在教学当中往往会陷入新的误区。

比如:为了营造一种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老师们会挖空 心思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但是过于花俏的课堂活 动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难以分辨重点,造成 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局面,上这样的课学生 怎么会有所收获呢?又比如:老师在上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 性难于很好地发挥。下面分享自己在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 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轻知识、技能 新课标在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 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笔者在教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时, 考虑到学生依然存留小童习性,思辨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 学中多采用游戏、欣赏卡通等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教材的 距离,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这些预期目标是达到了,但是反馈在课后作业与测试评价上, 却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模糊不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参与了“瞎子背 瘸子”的游戏。在游戏当中,学生很好地体验到了集体的巨 大力量,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看似已经达到了 教学目的,但是,当让他们用文字表述出良好班集体的主要 特征时,不少学生是写不出来,或是写不全。由此可见,思 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不是知识、技能与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简单相加。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 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 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 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 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 技能,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不可 分割的整体。

二、用教材而不是唯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 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 针对此弊端,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的理念。在浅显理 解这一理念下,我就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 学生的喜好调整教材内容。例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教材《做 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就对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通过设计小品《超市购物》,将教材安排的“维权的途径” 内容放到“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前面讲,结果无论我做多 少次引导,学生很难得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的结论, 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了。据此,我领 悟到在新课程下,老师一方面要做教材的主人,不拘泥于教 材原有内容和体系的限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 选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
另一 方面又不能随意抛弃教材,不加分析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或是 删减。毕竟教材是重要的课堂学习平台,是教育专家根据学 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制而成的前人丰富经验的结晶,编写具 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倡导探究而不是反对接受传统的接受教学一直因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 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备受诟病。为了纠正这个教学弊端,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于是,我 也积极去贯彻这一理念。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社会主 义荣辱观》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资料, 探究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正含义。学生虽然能够举出事例, 但是让他们说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时,课堂陷入沉寂。

这也难怪,让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关 于国情的信息实在有些为难,面对这些“探究”,学生因缺 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什么话好讲。可见,许多知识往往 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记录(尤其是涉及国情教育的知识), 难以观察、探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性学 习方式往往更有效。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 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 能力培养也无益。只要我们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时, 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 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接受新知识,还是 能够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的。

四、因材“优媒”而不是“为媒用媒”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