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学生的感叹。
“教古文难,一讲再讲,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是教 师的无奈。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文言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学法方面,学 生也唯有死记硬背。如此的教学现状,怎不堪忧?好在新一 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文言文教学之门的钥 匙。我们可以凭借这把钥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抓住文言 文教学的僵绳,让教师和学生都脱离文言文的“苦海”。我 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 系,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 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 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激发兴趣,抓住朗读 二、举一反三,抓住学法 古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 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 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 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 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 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每一个不 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思考。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 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 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 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 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 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 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
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 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 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 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 前、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 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 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古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革,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地 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 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古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 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 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 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① 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专有名词等,如:原句:庆 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补, 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 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句: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 里,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渔人)。③删,即删除不需 译出的虚词等,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公将鼓 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 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 语的表达习惯。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时应调 整为“以何战?”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 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原句:齐师伐我。译句:齐国 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巧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 掌握翻译的技巧,古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三、归纳总结,抓住要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