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层面的融合。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等诸多 要素要彼此渗透,情感通过理性的对话能够成为美的艺术, 只有当艺术具体化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才有美的 艺术产生。在幼儿教育中,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有的教师 则认为想象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违背原则,于 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就封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遇到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激发、引领与指导孩子理 性与情感的参与。
3.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 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富 有变化和韵律美的和谐美。周期美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节奏, 科学和艺术的汇合,实现了深层次的积极互动,科学活动有 助于引导幼儿关注、观察与体验各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意味, 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节奏、和谐等,提升幼儿勇于 怀疑的品质。
二、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从个体角度逐渐渗透。首先是在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对3―4岁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 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注重 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其次是对6岁阶段的幼儿已具备一定 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开始注重结果和获得结果的意识培 养,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对 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利 用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以强化幼儿的兴趣 发展。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 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 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的具 体目标是增加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优化的教育中达 到科学教育目的。
2.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起源于儿童相互作用的活 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它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 脑中形成的简单构思,然后把这个构思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 饰。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活动加工改变材料,把头脑中的形象 外在化、可视化,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 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 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 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在活动中遵循 合作计划的规则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任何造型在制造前都需 要弄清楚物体的结构,需要比例以及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 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对形态进行分析与综合,根据已 有的经验,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要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 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 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交流讨论。交流谈论能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从开始产生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使幼儿能站在他人角 度看待问题,使自己能有效组织、分配任务,实现观点的外 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 评价、交流活动,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 有效的制作动作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艺术 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 教师在教学素材上要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 内容,要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从各种角度使 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 让他们在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3.利用启发创造教育法。在课程设计上要依照科学教育 主题内容设计其活动,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 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利用 重组法:让幼儿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成另 一形象的玩具;
比较模拟启发法: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 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
发现法:在 指导幼儿学习知识时,应该让幼儿自己发现并学习相应知识 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和思考发现不同物体的外形特 征,用途和价值。幼儿在有声有色的科学教育中小组讨论和 解决疑问,加深幼儿对物体的了解和记忆。总之,艺术与科 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 审美,科学关注真实,科学教育重在发展儿童探究发现与思 维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需求 创造出特定的实用价值,产生合理性、效能及科学性,艺术 活动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恰当的 契机和适宜的平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