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是一门既担负着将历史、民族文化代代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又潜藏着滋润心灵、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润泽生命的功能。语文教 学理应是关涉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焕发生命活 力,引领生命成长的教学智慧。本文拟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角度,结合语文学科 的生命特性进行探讨,试图为构建生命化语文的教学智慧提出一点新的意见。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概述 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生命哲学理 论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绵延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 意义,把对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的认识推向非理性的直觉。
生命的冲动是万物进化的本源。这一思想乃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本体论 学说。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过程,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内 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亦即生命的冲动。有了这种冲动,才能促使 万物像喷泉、像火箭一般保持向上喷射的运动状态,从而表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 生生不息的无限活力。
绵延,为生命真正的实在。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是 “绵延”。如果用河流的源头来比喻“生命冲动”,那么“绵延”就是川流不息的状态。
而把“绵延”与生命联系起来,它则是一股“生命之流”,柏格森称之为生命的“真 正的实在”。柏格森曾经从“时间”、“生命”和“变易”等方面为绵延作界定。但不管 是从哪一方面的阐述来看,都能从中概括出“绵延”具有连续、不可分割、运动变 化发展等本质特征。也正因了这一动态生成的特征,才使得绵延在前进的过程中 不断实现新的创造,新的超越。
直觉,乃通达生命本真的路径。柏格森认为,人具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能力,他试图通过直觉体验认识论的阐述来揭示生命的奥秘。由他在《创造进化 论》和《形而上学导言》两本著作中对直觉的阐述可以得知:直觉,是意识的向 内运动,是“用一种精神的听诊法去感触原本的东西的心灵的博动”,即直接通达 生命的本质——绵延,并与之相融合的体验和路径。而这种纯粹的、不自觉的精 神活动也正是实现人类认识返璞归真的重要途径。
二、语文课程的生命特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性质, 其教与学都离不开人的听、说、读、写、思等生命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不管 是语文学科本身,还是语文教学活动,都具有突出的生命特性。
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与学习主体的情感性和个性化是息息 相通的。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作品的 阅读鉴赏过程中。首先,文学创作的过程正是作者捕捉、体验与提炼现实生活的 生命过程,文学作品形象则是积淀着作者情思的生命化了的意象表达,它是作者 认识和情感融合、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生命智慧的结晶。其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对语文学科特征的准确概括,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每一个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理解 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这正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与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 结果。同时,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能不断唤起主体生命新的体悟,让 学生常读常新,获得绵延不绝的精神满足。这更是语文学科的生命特性的直接体 现。
审美过程中的非理性和模糊性,以及教学主体智慧的独特性,决定了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和生成性。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开 发与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与重组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组织。语 文教学的生成性特点则主要体现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 多方面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智慧地、动态地把握的结果。一个充满 智慧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会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是结合“生活” 这部百科全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条件等,在教授预设知识的同时,随机创 设新的教学情境,适时导入新的相关的信息,完善与生成新的教学目标。而在教 学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 骤的同时,必然也要改变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因此,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从最初的 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安排,到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案的灵活变动,都充分体现其创造 生成的特性。而这一点又是时刻伴随这师生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的,教学智慧的参与让整个教学过程时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必然形成语文学习的内隐性、体验性。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 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语文学习的内隐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而产生新的生命感悟;另一方面表 现为学生会无意识地将自身已有的文化素养、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需要兴趣等 一同参与到阅读、鉴赏、写作等学习活动过程中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体验学习 是体验主体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语文学习 的体验性突出地表现在文本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语文文本是学习主体 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在审美欣赏阶段,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全 部感情与整个心灵去拥抱作品,在情感与理智的相互交融中,达到审美体验的高 潮,精神生命在体验中成长。另一方面,语文文本本身又是“作者心灵、语感对 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会在充分调动感知、情感、 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满足生命的情感需要和表达需要。而这个投入身心的作文过程本身也就是生命 体验的过程。
三、生命哲学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所谓语文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在深刻地把握语文课程和教学对象的 生命特性后高屋建瓴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在洞见课堂氛围以及学习 者认知与情感发展方向后机敏、巧妙、高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与生成的能力。它是 “教师全身心融合、全过程投入后达到的圆融贯通、自由和美的一种艺术境界, 应该洋溢于课内课外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 步骤之中。” 作为一门具有生命特性的特殊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责 任,而且必须扛起“育人”的重任。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持续蔓延的 现代语文教育中,生命严重缺席了。因此,寻找回归生命的轨道,成为当前语文 教学智慧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柏格森呼吁对生命的关注,通过对“生命冲动” “绵 延”“直觉”等生命活动的深入研究,主张用非理性来认识事物的生命哲学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教学,特别是对具有生命特性的语文教学智慧的生成具有不 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审美性、体验性等特点,但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 体悟生命至真的情致,实现语文课程的生命特性,从而成就语文教学的独特智慧 柏格森生命哲学指出,生命冲动具有强大的、永恒的力量,是世界万物的源起, 又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地创造和进化。这种内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使人成为 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存在体,它推动每个人不断学习,创造生活,展现出生命独有 的光彩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像珍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般 重视和保护这种生命冲动,并且,创造机会充分地释放这种生命活力。
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必须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而这个过程是以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基础的。首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交流讨论,通过师生之间 真诚、平等的对话让双方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相互倾吐、碰撞与接纳的过程 中实现新的精神交融与生命觉醒。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 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探究课题,并给学生留足思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 自主的体验、感悟与分享中享受生命的高峰体验和创造乐趣。最后,教师还应用 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阅读见解即时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获得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也由此获得人性的 解放与心灵的自由,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引进内在于生命的教学内容,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柏格森的“绵延” 本体论向我们阐明: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本源,它是处在永恒流变和生 成之中的。柏格森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表层自我,另一个 是深层自我。表层自我处于自我的外层。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时刻会受到外 界环境的影响,因而是不真实的。深层自我则是“真正的自我”,这种自我内在最 本真淳朴的自然状态“是混杂紊乱的,变动不停的,不可言状的”。人的“深层自 我”所表现出来的不受束缚、自由创造、自由成长正是人的生命本质之所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这样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处于一种不断生长发 展的状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语文学科的不确定性和语文教学的创 造性、生成性正好吻合了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生命的自由创造性和不断发展性。
有人说“语文生活是人的生命的栖息地”。师生或者在对由有限的文字符号构成的 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无限的思想碰撞和情感的共鸣;或者在对语文教学情境的适 应及相互作用中逐步把预设的教学目标变成现实,同时又不断生成自己新的理解、 新的领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激发师生生命无限潜能的智慧。
激发师生“深层自我”的无限潜能要求引进内在于生命的知识。柏格森 曾说:“我们幼时的感受、思考和希望无一不延伸到今天, 与现在溶为一体, 使你欲弃不能。”“没有任何知觉不是充满了记忆”。意在强调任何知觉活动都必然 有着个体内在的经验和能力的参与。也只有具备内在的经验和能力,才能顺利进 行新的学习与活动。而平时我们语文教师教授的,诸如文字的辨识、语句的表达、 诗文的积累等内容,却几乎始终是直接存在的、占有空间的、可以计量的,也即 “外在于生命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内在的经验和能力。只 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充分地理解,对这些表 面存在的有限的文字和符号进行大胆地想象和联想,达到尽情尽兴的审美体验, 实现生命与知识的一体化,最终获得有助于生命的创造和成长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才称得上真正的知识,即“内在于生命的知识”。“内在于生命的知识”在语文教学 中的顺利引进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 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搜集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创设有趣 的学习情境,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的 体验,探寻师生之间内在的心灵共振,帮助学生将一串串直观的文字内化为内在 于生命的知识——内在的体验和感悟、深层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自身 的专业素养得以无限提升。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尝试开阔思维,丰满想象的羽 翼,从而在体验中获得深层的情感体会和能力素养。
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柏格森认为,直觉 是“理智的交融, 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 以便与其中独特的、 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也就是说,直觉就是当下的内心体验,也是通达 生命本质,感受生命灵动的途径。虽然柏格森的“直觉”涉及到整个宇宙的运动、 变化和体验,其外延远远大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直觉体验”,但并不妨碍它对语 文教学智慧产生巨大的启迪作用。而当柏格森强调直觉的发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 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同时还有赖于超越理智的审美态度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 时,我们便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启示。
如前所述,语文学习的内隐性和体验性清楚地表明语文学习的本真状 态总是未经理智的思考和抽象的分析,仅依据个体的体验、感知迅速地对客观对 象作出判断、猜想和设想,或者突然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灵感”与“顿悟”。此即语 文教学中的直觉体验。直觉体验对语文学习具有直接有效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 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 创造和超越。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调动学习主体内在的知识 涵养和情感态度,使其精神穿梭在字词间,寻找与“深层自我”相融合的本质,以 达到最真实的,富有意义的直觉体验,并最终形成内在于生命的语感能力。首先,要打破以往单向灌输、生搬硬套、师者至上的教学格局,时刻注重学生的自由体 验。并且,还必须保证这种体验不受自我主观意识和外在功利的干扰,要潜心深 入对象内部,以获得对对象的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其次,要着眼于学生对相关的 语文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认识,着力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开放的 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 和审美的态度。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命化语文教学智慧对于焕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促进生 命的不断创造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是每一位语 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作者:孙梓璇 罗小娟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6年2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