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士计划 > 论矛盾论 [从中国革命中谈矛盾论的学以致用]

论矛盾论 [从中国革命中谈矛盾论的学以致用]

来源:护士计划 时间:2019-11-19 10:05:36 点击:

从中国革命中谈矛盾论的学以致用

从中国革命中谈矛盾论的学以致用 摘要:世界万物都处于矛盾的体系中,都相互联系也都相互制衡,因 为有了矛盾才有了斗争,也才有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适合 于自身的发展,往往偏爱于观察事物的有利方面,而忽视了事物本身也具有的弊 端,趋利避害的本性带来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偏差认识,所做的应对也很难达到意 想的区域。结合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所做的矛盾分析,通过学习前人利用矛盾的思 维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来形成对现实生活中矛盾意识,对于我们在 今后的事物问题分析与解决方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矛盾;
矛盾论;
革命斗争 在马克思传入中国之初中国社会上没有一个对社会状况形成的普遍 认识的系统知识,所以当革命开始爆发时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指导中国革命 的进程。在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中,革命的形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最初指 导革命的真理开始制约革命的发展,于是,领导人开始分析实际形势,分析革命 的道路选择。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优秀革命领导人得出了矛盾论的 学说,矛盾论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成为 后来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思维来源。

一、中国古语中的“矛盾”释义 中国古代的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周礼》称其为“刺兵”。盾是防护 兵器,古代盾的功能除防箭外,主要是防矛,这就形成了“矛盾”这一词。矛盾也 作“矛楯”,《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 之不可两岸,矛楯之说也。《诗经·秦风·无衣》有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意思是:磨好我的刀枪与你一同杀敌。矛是一种直刺的长兵器,最先用在兵车上, 每辆车有三个人,左边的拿弓,右边的持矛,中间的驾车。许慎《说文解字》:
“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还有一种夷矛,长达二丈四尺。《三国演义》 上说张飞善使丈八长矛。可见矛是长兵器;
但它是在长柄上,本身并不怎么长。

矛与盾在开始出现之初并不是结合作为一个词而连用,而是分别指代一件武器, 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对立联系而将两者开始结合起来作为一 个词而应用。“矛盾”这个词现在经常使用,一般用来比喻言语行动自相抵触,如:
自相矛盾,矛盾百出。在哲学上,矛盾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哲学上认为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 心观点。在逻辑学上,矛盾是指两个互相排斥的概念或判断两个不能同时是真也 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如:“矛盾律要求一个思想不能自相矛盾”。

二、“矛盾论”思想理论的背景来源 矛盾论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俄国十月革命中, 列宁通过分析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来分析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其毕生的 许多哲学著作中,围绕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进行充分的说明,进而表面对立统一 法则是辩证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法则。这是毛主席提出 矛盾理论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社会空前的动乱,社会思潮杂乱无章的情况下,迫 使人们去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问题,要求人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进行正确 的选择,毛泽东在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后,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了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对其得失进行系统分析,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完整 地、系统地详细地说明及发挥了对立统一原则的学说,而且通过自己的哲学基础 将这一学说具体的、灵活的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建立了中 国革命的哲学理论体系与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前 人的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对立统一相结合的学说,继而《矛盾论》出现,这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理论成果。

其中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毛泽东提出,自人类认识世 界以来,关于对宇宙发展的两种见解就开始出现,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 形而上学的见解,这两种认识是排斥彼此的,因而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两种互相制约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彼此联系,相互 依赖,相互作用的,正是基于这种相互间的关系,才形成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 展,所以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自形而上学与唯物辩 证法产生以来,两类学者就开始以丰富自身维护的学说来排斥对方。经过长期的 争论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通过斗争经验分析矛盾的实战性 毛泽东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透测的分析了矛盾 特殊性的复杂情况,揭露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提出看两者关系是“关 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神”的科学论断,其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提出的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内容增添 了新鲜血液,矛盾的特殊性强调”。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每一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因此,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根 据事物的具体性质进行评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中国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充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没有 捷径,需要根据已有条件与状况分析去采取有效的方案,不能盲目搬抄他人做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定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研究出来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 的路线,是结合中国历代革命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基础,中国将长期以此为旗帜 进行发展。毛泽东阐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规律。矛盾双方以彼此存在为前提,以彼此斗争为前进动 力,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另外,矛盾着的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它的反面, 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比相互依存更重要。旧事物的不 断消亡与新事物的不断产生都是靠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转化是必然的,但其条 件是具体的,通过分析矛盾的本质规律,内在联系,才能正确掌握矛盾转化的条 件。同一性之下必然存在斗争性,而且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不可调和。正式矛 盾的斗争性才使事物有变化发展的动力。革命的出现正体现这一点,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的斗争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两种对立的阶级自形成以来 便伴随着潜在的斗争性,只是由于双方力量在没有完成达成尖锐对立时才形成一 种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即斗争性的不可调和性完全展现出来,那 么革命就顺应而成,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条件已经失去作用,就会使旧的 统一体破裂,在此情况下,量变导致质变,矛盾双方又在新的条件下构成新的统 一体。

四、结语 毛泽东的《矛盾论》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哲学内容,是在科学的理论 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得以成立的,指导了中国在重大事件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道 路。通过学习《矛盾论》,深刻理解矛盾在事物形成中的作用是我们做出正确分 析的理论依据,在社会生活中以矛盾论为指导是目的得以正确确立与过程得以顺 利进行的基础。正确的理解与应用,需要我们联系具体实际,看清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矛盾原则是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模式发展的最普遍的根本法则。它 是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研究和革命行动的指南,指导我们去理解与掌握社会发 展的规律。

尹文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