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士计划 > 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小学作文教学路径探析

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小学作文教学路径探析

来源:护士计划 时间:2019-10-27 07:57:40 点击:

新形势下小学作文教学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小学作文教学路径探析 “新语文”教学改革在小学阶段的开始与推广,昭示着 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作文写作将成为小学阶段作为写作 的主要模式。借以提高小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与水平。

摘 要:
新形势 小学 作文 途径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和寄托,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训练是 民族得以延续的命脉,而这一切都根植于学生时代的语文写 作训练。源于此,我国针对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对小学语文 教学做出了不断地调整,以期其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结 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熟练运用民族语言的驾驭能力 奠定牢固基础。

一、问题缘起与概念界定 针对当今时代的变化,教育部提出了“新语文教学改 革”,并以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的形式进行试点研究, 它依托于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 学改革实验”,在“十五”课题“作文先导式”教学的研究 基础上,将研究对象由一、二年级的小学低段转向三四年级 的小学中段。这标志着新一轮的教改研究正在兴起,这也不 得不引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考和研究。

“新语文”教学改革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它突出的特 点是“新”,着重强调语文学科特点,突出小学阶段语言文 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遵循从低到高、由简入繁的逻辑体系和学科思路向学生传授预 定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一 定的优点,但是正是因为普遍性的存在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 张扬和发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是“被动”接受的,在当今 崇尚个性与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传统的主流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式的缺点就显现出来,急需新的教学方式来弥补其不 足。

“新语文”教学改革强调情景式的体验教育,将学生充 分的调动起来“主动”去学习写作,视学生在教学体验过程 中产生的内在表达冲动和对文学的渴望为语文教学的动力 和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逻辑思维和教 学顺序,是以作为“分散点”的学生的需求各自为核心的, 打破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除旧的目的在于扬新,但 是扬新并不需要将以往的东西全部否定,而要扬弃。新语文 教学改革也是这样,虽然改变了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那种逻 辑思维但是并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彻底否定,是对传统语 文教学的修正,是在其基础上的改进、升华,其一些优秀的 地方,诸如专门化训练等,会被保留、借鉴。

总之,“新语文”教学是通过阅读和写作两个板块作为 语文教学和改革的切入点,以小学中段学生为教学对象,在 “作文先导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的全 国方位的教学改革,通过阅读和写作两条主要基线营造大语 文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可见,“新语文”教学依旧十分重视作文的写作。

因为作文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 辑等的综合训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甚至 可以说,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 学。但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语文写作现状堪忧。

1.写作思路模式化 社会进入到了快餐社会,人们都在寻找着捷径,甚至许 多老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上也是这样寻找着写作的捷径。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日“方法”, 其实都是套路,用不太好听的但却十分准确的字眼描述就是 将小学写作“八股化”。很明显这是受当前教学功利化的影 响,目前虽然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各个学校之间还是 被人为地分出好坏,而区分好坏的最主要指标是分数,为了 获得高分,教师才将作文“八股化”、“模式化”。这样写 出的作文貌似有一定的水准,但是千篇一律,扼杀了学生的 创作天分和创作灵感,其害处比八股文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 的负面作用还要大,因为它面对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2.写作标准成人化 毋庸置疑,小学生还是孩子,其想法天真、率性,不会 掺杂更多的社会性的因素在内,其写作内容的审视、评价标 准的制定都应该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小学写作只要求学生能过语言关、内容关、条理关即可。但是无论是小学写作参 考书还是教师的指导,都充斥这过多的成人标准在内,用成 人的视角去审视小学生的写作作品。诸如,许多教师在指导 学生时强调写文章要立意新颖、主题突出、中心明确,而且 要有一定的高度。繁琐的写作知识术语让小小年纪的小学生 茫然所措,即便个别的学生能够接受,也变得过于早熟,严 重的超越了小学生的社会化阶段内容,致使学生幼小的心灵 蒙上一层成人的阴影。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途径分析 小学生尚未有独立的人格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可塑性最 强,所以在写作教学上更应该有目标性和引导性,切忌盲目 性和随意性。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新语文”教学要求 出发,笔者认为富有实效性的小学写作教学无外乎是充分调 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培养学生自主的写作动力,应该注重以 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固有的写作兴趣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 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学生的 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 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习作个 性。习作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习作性趣的导向,因此,培养学 生积极向上的习作兴趣就成为当务之急。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 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的这句 话充分证明了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 于写作、将写作视为一种快乐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却将写作视为较为恐怖 的一件事情,对于写作心存恐惧。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 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智能习作的教学 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性趣,使学生快乐, 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严格意义上讲是自卑造成 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诱导学生乐写、爱写,激发学生的写 作欲望。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里克森在著名的社会化八阶段 论中,将学龄儿童的社会化特征概括为:勤奋与自卑感。这 一阶段(即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使得他们非 常勤奋,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时,总会情不 自禁地表达出来,关于新闻、动画、童话等方面的语言表达 非常丰富,但是许多小学生一涉及到作文的时候却“哑口无 言”, 究其原因是学生把说话和作文当成了风马牛不相及 的两回事。其实小学生平时的“滔滔不绝”就为写作奠定了 素材和丰富的表达内容,只是小学生不会讲生活中的这些素 材用规范的文字形式即作文得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有表达 的内容和欲望,只是不知道如何将生活中的事件通过作文的 形式恰当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适当的引导,不要打击、压制学生不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欲望。如 果在学生充满表达欲望的时候给予当头一棒,就会在小学生 的心理留下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恐惧阴影。面对文字形式 的表达,纵然内心里有诸多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欲望,却不敢 也不知道从何入手,作文写作就会陷入有内容、有激情却不 敢写、不会写的尴尬状态。

所以,在“新语文”教学的情境下,小学生作文写作的 首要任务是合理开发、引导学生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表 达欲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技巧,帮助学生克服恐惧、自 卑的表达心理,使作文写作成为一项快乐的表达形式。

2.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特别是进入小学高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强,小学生的 这种认知能力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面对同一事物、同一 主题,学生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兴奋点不同就会五 花八门的想法和看法。毋庸置疑,这种多元化的性趣培养是 正确而且是应该的,但是中华民族是内倾性、集体型的思维 方式,我们对多元化想法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而学生那种 天马行空的想法固然可贵,但是作为规范的作文,其表达方 式是有主题要求和行文要求的,不能任意肆行。这就需要对 学生天马行空的可贵想法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其在主 题范围要求下天马行空、各具特色。

设置情景的方式方法非常多:可以通过电视、电脑、录 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境;
可以通过可以使学生得到愉悦、能唤起描述情境热情的实际观察来创立情境;
可以通过 课堂上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设置情境……。

但是在设置情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样的几个重要问 题:第一,情景的设立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 设置的情境必须能够让学生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这样才能 使学生心往神驰,很快的将此情境诉诸笔端,使作文写作成 为快乐的自我表达。第二,情景的设立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 实际。小学生还处于爱幻想、爱回忆的阶段,教师创设的情 境如果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够通过情境勾起 学生的生活往事,使其以往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这样便 于学生处理素材,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情感的快慰和满足, 乐于表达。第三,创设的情境要切实可行。教师在创设情境 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客观因素,情景 地设立要考虑到写作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现实条件。第四, 设置情境必须与想象紧密相连。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 程,如果离开想象写作将无法完成,在设置情景的时候教师 需要运用语言把某种情形、某种景象表现出来,完成对学生 的引导,创造出使学生身临其境暂时变成了该情境的某个角 色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思考是敏锐的、主动的。

总之,小学作文写作是一件复杂的长效工程,需要教育 者从学生心理出发,营造有利于写作的大环境,从各个方面 出发锻炼学生的词汇语言的应用和变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 能力的有效方法还需要教育同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做出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年版 【2】林崇德.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 出版社,2001年版 【3】刘铁芳,郑平.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人文陶治[J].当 代教育论坛.2002(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