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多的人口是农民,这个庞大的人群 为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温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认真分析不难得出,农 民人口的众多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仍然处 于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而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 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也是极 为丰富的,如果能合理使用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必定具有巨 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 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 进。”因此,如果能够提升这些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并教会他们种植农作物的科学方法,这些巨大的人力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都有实 质性的促进作用,并对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1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首先,要看到通过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最终能够较好地解决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较,我国的 农村建设仍然十分落后,基础建设与城市相比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且这一现象现在仍有恶化的趋势。首先,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巨大差 别,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民身份与享有权益的不对等,致使许多农民放弃耕地、放 弃农业生产而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成为亿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城市的人力 资源增多便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和土地的 荒芜。但是由于农民工的素质普遍较低,在城里只能干一些比较基层的活,且难 以享受和城市人同等待遇的权利。由于没有当地的城市户口,他们的子女也难以 接受当地优质的政府公办教育。这样又可能会导致农民与城市人口素质水平差距 继续扩大以及城镇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再次恶化。其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 多、素质低,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及时转化、提 升成为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致使农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 发展。然而,对农村的产业进行优化和升级,其实质是一个从低素质的体力劳动 向高素质的智力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要求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多的技 能,而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则需要拥有较好的文化和知识基础,要更了解相 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同时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从这一点上 看,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已是一个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关键。
第二,我国要实现伟大的中华复兴,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社会 的长足发展,还要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现在决定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 化布局的核心因素之一便是人才。我国农村的农民人口是世界之最,然而我国农 民素质偏低这一现象却制约着我国农业水平的发展。只有把农村中的农民从土地 中解放出来并合理地提高和利用其巨大的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发 挥,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只有更充分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才能真正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只有真正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更近一步实 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
第三,要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首先, 城镇化不仅意味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这一个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演进、资源合理 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 发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持。同时,要实现城 镇化的各项资源配置也必须要有人才资源,只有把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出 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村。
最重要一点,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实现农业 的现代化其中就要做到劳动者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农民在新的时代下要学会现代 的生产和经营理念,同时要具备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这四大意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养。过去单纯只靠体力耕 作农业的方式已经过时,农民要适应这一潮流并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就必 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更好地协助 国家进行农业现代化改革和产业化推动工作。
因此,要实现当今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 开发问题,如果能把这巨大的农业人口转变成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和熟悉农业知识 的新型农业人才,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具 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2加快农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建议 2.1国家应注重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 我国农业人口有8亿多人,然而这些人口接受的教育普遍不够或不优。
优质教育都集中于大城市中,却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同时现有农村的学校也可以 新增一些有关农业知识的通识课,向这些农村学生宣传和解读国家的农业政策, 向他们介绍科学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不仅如此,国家 还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补助力度,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更好的保障, 并鼓励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回到农业中工作。以上的这些做法对于中国农业的现 代化都是很有帮助的。
2.2国家应大力倡导有关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一方面中国现在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又缺少 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如果这些农业专业的学生能到农村去就业则不 仅可以将自身的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 农民,让更多的农民知道国家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农业种植技能,并帮助国家去 开发这些农村的人力资源。这样的做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程度并提高他们的农业知识水平。不仅如此,国家级别学金以及助学金应当向在 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就读的学生倾斜,并且对那些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工 作并满一定期限的毕业生,也积极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好中等职业 教育助学金政策,并向农林水类专业学生倾斜。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农业专业的毕 业生到农村中就业,有利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在农村中的传播,有 助于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2.3建立从中央到基层广大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队伍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通 过这些队伍来向农民传播科学的农业耕种和管理技术及相关理念,有助于农业人 力资源的开发和选拔。除此之外,还要推广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培养出更多的 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因为这些都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重要 环节。
随着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加 速应用,一场农业科技革命已经悄然展开,这些技术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 力量,而我国在生物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如果能够开发出农村中庞大 的人力资源,将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发农村中的人力 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受 制于科学因素和技术因素,还受制于人的因素,只有真正地把农业中的农民从土 地中释放出来,让农村中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才 能进行下去。否则,缺少了农业类人才的支持,一切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只能是 一场空谈。
第2篇:浅议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发、配置和利用好新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促 进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庞大 的农村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是一项重大现实课题,开发利用 好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总量过大,素质不高;
地区分布不平衡, 人口构成不合理;
老龄化趋势明显。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或游离于城乡之 间,而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仅有5亿多,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43%, 这就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实。如何把新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 的人才资源,是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专家认为,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提 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农业、新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质在于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培 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发挥亿 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提 高农民收入,开拓新农村市场的迫切需要。
2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新农村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不能转化成人力资 本。因此,做好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民脱 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我国农民占到人口的 大约70%,讲人力资源开发绝大多数是指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如此众多的人口 如果处在现代化的门槛之外,则中国谈不上富裕。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 中,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国民素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劣势是明显的:
稀缺的土地上生存着9亿农民,其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贫困地区每年还有上百 万的失学少年。如果对这些人力资源不进行投入开发,而是让其自然发展,那么, 这些人力不仅不能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中发挥资源效用,相反,将会极大地阻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2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是消除贫困、就业发展的需要俗语说,治穷 必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落后,本质上是劳动者素质的落后,舒而茨认为“改善穷 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提高人口素质,充 分开发劳动力资源脱贫致富,其核心是促进就业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 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如果就业问题没解 决,其它问题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解决城乡群众的就业问题。如果 说过去的就业问题主要局限于城镇,而忽略新农村,那么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统筹 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并着力解 决的基本问题。
2.3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的途径之一,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常抓不 懈。人力资源开发一靠教育,二靠培训,教育是指现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 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培养预备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蓝领,成人教育主要是抓好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源 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培训使人力变人才,按照新的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是掌握一技之长, 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人才,乡土人才、新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新农村的种养 专业大户以及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者都是培训的目标;
使培训成为产品、成为产 业,培训是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应运而生的,必须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 道路,培训应推向市场,通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必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适销 对路的“抢手货”。
3当前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与思路 一是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是开发新 农村人力资源、增加新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发展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应加 大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引导使农民自 觉接受基础教育。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重视 在新农村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与持久度,使农民掌握相 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及实用技能。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农民 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提高其职业技能。
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新农村人力 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农村居住分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民、新农 村、农业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依靠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向上一级汇报。中央关于新 农村的重要决策、政策也主要依靠基层组织传达到新农村并切实贯彻执行。加强 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选好基层领导干部。在新农村选干部 应选择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作为, 惟上级脸色是从的人;
其次要精官简政。乡镇及村级干部过多会给政府财政带来 许多困难,给农民带来负担。第三改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有的乡村干部不是深 入田头地尾、农院村落做实际工作,在决策、定措施、调资金时存在着避农离农、 非农化的倾向。
三是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政府采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政 策取向。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速度的加快 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短期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 解决。我国新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但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相对较低, 要提高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短期内很难见效。在当前的新农村人力资源低水平 下,发展对知识资本、经济资本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然是较为困难的。相 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智力要求最小、吸收劳动力最快的一种产业,也是最适合我国当前新农村人力资源特点的产业。
四是要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由于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环境的 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获知劳动力供求及农业信息。因此建立面向农民的信 息服务网络尤为重要。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要建立农 业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其次要建立就业 服务信息网络。包括职业介绍、工作咨询或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等,逐步建立完善 遍及城镇、乡村的各级专为农民服务的信息网络,并加大投入的力度,以拉近中 国与国外新农村的距离。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靠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 型农民,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科学文化素质精、市场驾驭水平高、创业致富能力 强的新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力队伍,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带领新农村共同富 裕,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