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士计划 > 冷场温暖的等待:温暖的等待

冷场温暖的等待:温暖的等待

来源:护士计划 时间:2019-10-15 08:06:33 点击:

冷场温暖的等待

冷场温暖的等待 康晓荣 陈英 某次,大庆市小学数学团队去某县送课,团队里的荣惠 萍老师执教了三年级“去奶奶家”一课。主要内容是综合运 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如下:
在解决“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 么位置”这个问题时,荣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让学生 在路线图上标清位置。在大部分学生都标好后,同桌间交流 想法。

接着进行全班分享,一个女生到前面边说自己的思路边 在白板上进行圈画:从淘气家到新站要乘4时的火车,现在 火车行驶了2时,应该走到一半的位置,应该是这里…… 荣老师接着问:那你又是怎样判断一半的位置就在这里 的?女生看看荣老师,没有回答,而是转过头一直望着图。

出现冷场了,10秒、20秒、30秒过去了,女生还是不作 声。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全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但我明显地感觉到坐在我旁边的本班教师“心急如焚”。

终于,荣老师介入了:你是感觉就在这里,对吗?女生 像终于遇到知音、盼到救星一样,拼命地点头。荣老师不忘 评价:她是感觉到的,也就是说她是大概估测的,可以吗? 好多学生表示同意,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凭感觉确定的。

这时,又有一个女生到前面分享不同的想法:我是用数 站点的方法计算的,从淘气家到新站一共有8站,所以我数到第4站就是2时后火车的位置(见右图)。女生干净利落的 汇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一致赞同,没有异议。

荣老师没作声,再次等待,再次冷场。大约5秒后,第 三个女生提出异议:我觉得这样找好像不行,上边的部分太 短了,下边的部分又太长了。的确是这样啊,一些学生也发 觉了这一点,女生也再次审视自己标记的位置。

终于一个男生说到“点子”上了:我发现有的站长一些, 有的站短一些,每两站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数站 点的方法。

那怎样找呢?继续等,继续想,继续冷场。这次只用了 2秒,第二个男生打破了沉静:我是数的黑白格子,因为它 们每格的长度是一样的。师生共同数,一共是39个格子,看 成40格,一半的位置应该是20格的位置。说来也巧,这样“数” 出来的位置居然与第一位女生“感觉”的位置几乎一致。荣 老师适时评价:看来,对数学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 在做数学训练中逐渐丰富起来的。

这也让我想起教材主编张丹博士讲过的一件事:记者采 访一位著名的日本青年数学家,请他用一个词来概括数学。

大家以为会是“逻辑”“严谨”“枯燥”等,可结果却是“感 觉”。结合荣老师课堂上的学生对空间距离的“感觉”,我 们不难理解数学的“感觉”有多重要。这个“感觉”应该是 在一定的数学认知基础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是数学思 维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直接反应。回头再看荣老师这节课上的三次冷场,是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对问题的真实反应,很必要;
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温暖 等待,其间生成许多精彩,很值得。那这个冷场是怎样造成 的?精彩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首先,荣老师有“六清”的明确要求。

记得第一次试讲时,听课教师指出荣老师课堂上最大的 问题是教师说的太多。学生说出来的,声音有点小教师就重 复一遍;
学生说不下去的,教师就接过来说;
学生说不出来 的,教师就引导着说。一节课,看似很顺利,很流畅,却隐 藏着学生不会想、不会表达的大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乐于交 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史宁中教授也说过: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想,会用数 学的语言说。” 于是,荣老师对这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安 排,在每个数学活动前都提出明确要求:请你先想清思路, 然后做清(写清、画清、标清等),接着和同伴说清解题过 程。在全班分享环节,荣老师又提出了看清和听清的要求, 并提出“如果你有什么质疑或补充,请在同学发言后提出来” 的“问清”的要求。有了这“六清”的要求,学生调动各种 感官参与,先思后行,言必有据,而且台上台下互动起来, 在质疑、反思、补充中,学生有时间想,会想,认识更明晰, 理解更深入。其次,荣老师有“温暖”的耐心等待。

有的教师往往是不愿意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 场。我们往往希望课堂上是这样的景象:问题刚提出来,就 有人答得上;
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立即接上;
当有的 学生说得磕磕绊绊时,马上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救急,教师还 会对原来发言的学生说一句:请你再想想,听听其他同学怎 么说。总之,大多数教师都喜欢“不断档”的课,应该是没 人喜欢冷场。

荣老师课上的冷场,恰恰是教师给学生温暖的等待。学 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机会对已有知识基础和数学经验进 行重构,让自己真正理清思路,并检验是否做清做正确。学 生的思维真正在交流,智慧在碰撞,而且避免了“打乒乓球” 式的“一对一”,是一场平静湖面下的波涛暗涌。30秒的冷 场时间里,那个女生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这个话题跟她 的思绪的关系,她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 家沟通。虽然结果只是两个字——感觉,却让大家看到了学 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保护了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并引 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数学交流,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的层面 逐渐上升到理性抽象的层面。

再次,荣老师有“顺势”的推波助澜。

弗赖登塔尔认为,儿童毕竟是儿童,儿童做数学有个基 本的原则,就是有指导的再创造。所以在数学化过程当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在数学的活动中实现统一。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进行概括,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生活语言 向数学语言逐步过渡,最终达到“数学化”。

前几天,有幸读到台湾著名教育家李玉贵的一次演讲文 稿,题目是“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借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中荣老师的课堂实践活动,我想对李玉 贵老师说:“来吧,我们不但见得了冷场,甚至有时在‘制 造’冷场,只为了给学生一个温暖的等待。”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