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族的家规、家训,另一种是 普通家庭父辈(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风传承, 指的是以家风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伦理道德以及 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家风传承为切入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等方面探索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 家风作为文化领域的观念形态,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文化同根性。各种各样的家风要求,如“不能忘本, 我们是中国人”“以国家利益为重”“老老实实做人,认认 真真做事”“做生意要讲诚信”“与人为善”“宽容他人” 等,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内在的契合性反映了家风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24个字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 物,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根植于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如“和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 是“一个持久而稳定的核心价值观”[3]67,追求和谐是中 国的文化传统。如“公正”,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通常表 达为“义”,它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立身之本,是判断 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义,人之正路也”[4],“义者, 宜也”[5]。可以说,“义”就意味着公平公正,是合理的、 应当的,是善的和美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则。又如 “诚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把“诚信”看做是人之为 人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119。“诚” 是真实无妄,而真实正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 了一切。而“天命之谓性”[5]186,人性作为天道的体现, 是至纯至善的。所以“人之道”就应该“思诚”,追求诚是 做人的根本要求。而“信”作为五常之德的一种德行,它所 发挥的作用正是保证至诚天道赋予人的至善德行。只有将这 德性落实到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方方面面,人才是“信人”, 才算尽了“天道”。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作为“中国人独 特的精神世界”[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百姓 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6]。毛泽东认为:“我们这个民族 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 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7]534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精髓, 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对我 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8]因此,“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 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6]。在一定意义上 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家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体现 家风形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家教、家规、家训 是家风形成的基础。不同于西方“个人本位的社会”,梁漱 溟先生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中 国一直都是以家族和家庭为核心,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 础。对家庭成员而言,家不仅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 且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成家、保家、发家、兴家,是 中国人的追求,良好家风的建设和传承更是中国人的使命。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教,通过家教家风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得以传承、升华和落实,而家庭教育中尤其强调德性的培 养,如周公旦诫儿、孔鲤过庭闻训、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 字、包拯遗训、曾国藩持家教子等。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 系列相关典籍,如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南宋朱熹的《朱 子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朱 子治家格言》等。虽然各家的具体家风不尽相同,有的有明 文规定,有的没有,但核心要素都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 伦理理念、道德规范的体现。古人把家风概括为“五常八德”,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 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核心部分,影响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对推动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教化、提升我国传统社会的 道德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如“仁”作为五常 之首,是一个统摄诸种美德的总体性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儒 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 传统核心价值和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核心即“爱人”。
“仁爱”即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内而外。以“仁”为核 心的传统价值观,标志着“人”的发现,它倡导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关爱、平等友善,人的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尊 重和重视,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 神。因此,中国人历来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家庭教育的主 要内容。父母引导子女把握“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并践 行其基本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子女的德性。总之,从家 风、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要求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了优秀的民风风俗,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被中华民族所推崇,被大多家教、家规、家训所吸收,正是 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体现的最好注释。
二、家风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内化意 义 家风传承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 认知。价值认知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 [9]289。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的前提。如果没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不可能有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更谈不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 风传承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并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家风传承在形式上符合认知形成的一 般规律,因而,家风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 内化意义。
1.家风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文化同根性引发 认知共振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力学上共振现 象是指物体在受迫振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频率 接近或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能够达到最大。在光学、声 学、原子及核物理等许多领域中,都普遍存在共振现象。在 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也有共振现象存在,如社会学中的 话题共鸣,管理学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和下属心意一致,形成 心灵共振才会有思想共鸣,才能无往而不胜。在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中,也存在着共振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内在思想与外加思想产生共振的规律。“内在思想与外加思想 产生共振的规律,是指受教育者原有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 品质与教育者所施行的教育内容接近或大致一致时,会使教 育效果趋向于最佳的规律。”[10]259优良家风传承是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又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同根性,使得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传承中形成的价值 观相接近,从而产生认知共振。因此,从家风传承的角度来 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促使倡导者 和接受者达到思想一致。这种认知共振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如每逢过年,经常可见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春联,可见,这就是中 华民族公认的良好家风。而“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 风内涵,与“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家风传承能促使个体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家风传承 家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并随着 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人 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 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 变。”[11]50-51家风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某些家风的内容含有封建落后思想,如重男轻女、重读书轻商务、重继承轻创新等,因此家风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对于 传统家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其时代新内涵, 而这个新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凸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理应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同时,“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这24个字也应成为今日家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 具体要求。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以社会 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为指导方针去培育家风,并在家 庭生活中以日常之事为切入口,不断创建新的家规,一点一 滴地进行家风建设,如家庭成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倡导 什么、预防什么、反对什么、杜绝什么,怎样处理好夫妻关 系、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家庭主要成员怎样在家风建设中 发挥各自作用,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热爱劳动、善良、诚信、友善、节俭、乐学等良好品质等。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之家教家风的改进强化,必定大 大改善和强健整个社会肌体的活力。”[12] 3.家风传承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根据认知形成规律,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 接受的过程。家风传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形 成,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其一,信息呈现 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对象的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以及 与对象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家庭是对个人的需求和特点了解最充分的地方,因此 家风能与个人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其二,从信息 的注意到理解是阐述观点、论证观点的过程,家庭联系实际 并使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来准确解读和诠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能使个人的注意更长久,从而使理解成为可能。
其三,信息的理解能否实现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 引力。家庭能够直面社会矛盾和个人的思想困惑,并精心挑 选、组织最新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而增强家庭成员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能力。其四,从信息的理解到接受, 是受教育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结合,并融入已有知识 体系的过程,这一步的实现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家庭 中的血缘关系使晚辈对父辈或祖辈有更多的信任和依赖,从 而更容易接受父辈或祖辈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也更容易通过家风传承被家庭成员所接受。由此可见,家 风传承符合认知形成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家庭成员理解、认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 心。
三、家风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强化意 义 家风传承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具有 重要意义。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 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 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13],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 的自觉接受并自愿遵循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同,是社会成员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社 会实践过程中自觉遵循。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 个体自觉追求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获得个体的认同,才能 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践行。
1.家风传承“文化基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 认 家风传承的“文化基因”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内心体会和认同。“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习性 学家查理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 的基因》(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他杜撰了一个新概念 Meme,用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同时又带有“模仿” 的意思。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文化基因” 这个概念。王东指出:“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 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14]毕文波认为:“内 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 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 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叫作‘文化基因’。”[15]如 果说传统文化是过去人们创造的精神存在,是过去某个时空 下人们创造的一切文化,那么文化传统则是传统文化继承过 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是现在时空下人们承继的部分文化,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习近平 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 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 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 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6]169家 风传承的“文化基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本质内 容上的一致性。如“和谐”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核心价 值观,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在家风传承中我们认同“和 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我们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可见“和谐”通过家风传承早已融为“文化基 因”,这种“文化基因”对人们具有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的 作用。“和谐”的“文化基因”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代中国,“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环境良好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3]68。“和 谐”已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显而易见,家风传承的“文 化基因”强化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
2.家风传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感是道德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道德教育的核心方 式在于恰当地运用道德情感”[17]297。“强调主体自由的 认同意味着无义务无强迫的认同。对于国家认同来说,如果 没有经过个人自由的独立思考,没有经过个人的情感体验, 那么他所形成的国家认同是一种盲目的服从和自我奴役”。
[18]142家风传承是在蕴含血亲情感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 更能获得情感认同。其一,道德个体对有血亲关系的长辈的 依从感,使家风更具感染力和权威性,即“夫同言而信,信 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19]19。其二,家风作为家 族文化和家庭文化的集中代表,可以在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被 教育对象接受乃至信仰。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20]4,成员对家族 文化和家庭文化的情感认同,可促使家风的道德价值理念转 化为成员的道德价值信仰,并成为引发他们道德行为的心理 精神依据。如颜氏后代再刊《颜氏家训》时颇多感慨“今亲 听祖宗说话,便要商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无憾于祖 宗;
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21]556,即是这种认 同心理的反映。其三,家风传承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是家长 对后人的要求,也是对家长自身的制约。“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家长在率先垂范、以示 后人的同时勉励、约束、训诫甚至处罚子女,使他们养成践 行家风的习惯。这种交互影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长期存在, 在耳濡目染中家庭成员经历触及内心世界的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个体的道德建构和对家风传承的价值认同。
所以,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过程就是内心认同的过程,这 种内心认同过程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过程 的原理是一致的。
3.家风传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理论的彻底性,促使人们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内心感悟,逐步达成理性共识, 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人是理性的动物,而 “人的自由和依照他自己的意志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 性为基础的,理性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动的法律, 并使他知道对自己的自由意志听从到什么程度”[23]39。因 此,人会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理性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进行判断。另一方面,“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 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 事物的根本”[24]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 理论依据,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因而必然能够得到人们的理性 认同。家风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家庭从本质上说是 一种社会关系,一定会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家风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家风传承的内容由 生产方式所决定,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 治在文化上的反映。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 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家风 传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不能离开当代中 国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理性认同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在 于家风传承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相通性,在 于这些理论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当代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的 开放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使得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诉求 呈现多样性,面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 化、进步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相互交织、 相互激荡,人们为了有序生存,必然要求确立一种统一的、 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的主流的、核 心的价值观,“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造成 的共同体内部分歧和内耗,消除他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 从而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18]137。
传统家风传承的思想主要是中国古代官方文化和儒家社会 意识形态,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家风传承实现了经典通俗化、 理论实践化、思想大众化,从而有利于人们参与其中。家风 传承至今,说明它仍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即构建和谐家庭的 需要、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家风传承的内容所承载的价值也要适应现在时代发展 的需要,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合,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对民主的诉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平等的追寻、对公正的 展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主流价值 观。
四、家风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深化意 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于心”,才会“外化于行”。家风传承的价值观,形成了人 们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从而在社会实践中会把认同的价 值观付诸行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家庭成员 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 正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1.家风传承通过家训家规、言传身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家风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家训、家规,具有硬性的约 束力;
另一种是普通家庭父辈(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 教,具有软性的影响力。家训是对家族成员立身处世、持家 治业的教诲。家规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也叫家法。
家训、家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 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 家国同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家庭想要兴 旺发达,做人做事就要懂得规矩。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家人违背家规就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要受到处罚。由此 可见,一个家庭的家训、家规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待人 接物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通过家训、家规,家庭文化、道 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得以构建和践行。而在践行家训、家规 的过程中,个人的品德得以养成,家风得以形成和传承。如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创立的一套家规,即家训“八宝”,后 来曾国藩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25]5。曾家数代身 体力行,形成并传承了勤俭纯朴的家风,才使得曾氏数代人 才辈出,“至今有名望之人多达240余人”[25]1。对于没有 旧时大家族经历,也谈不上显赫出身的现代人而言,家规、 家训似乎颇为遥远。可父辈(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就是属于我们普通人的 家风。爱国、公正、诚信、友善等家风传承通过家训、家规 和言传身教促使人们普遍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家风传承通过榜样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榜 样产生的是人格的感召力”[26],家风传承中树立的榜样, 由于来自本家族的杰出代表或者优秀代表,具备可亲、可敬、 可信、可学的特点。可亲性是指榜样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 源于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可敬性是指榜样有先进 性、崇高性,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其理想和现 实的距离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可以实现但尚未实现的;
可信性 是指榜样是真实无妄的,避免“假大空”“高大上”;
可学性是指榜样值得、易于和便于模仿、学习或借鉴。而“可学 性是榜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可亲性、可敬性、可 信性在实践上的归宿”[27]。家风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家长 对子女“爱之深,故虑焉而周;
虑之周,故语焉而详”[28]560, 家长在家训中阐释的道德价值取向与道德行为准则往往来 自施教者的经历与体验,所以长辈在践行家规家训的过程中 树立的榜样作用符合榜样教育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 特点,能够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 使人们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家风传承通过道德人格的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道德人格“是社会个体尊严、价值、品格等的总和,也 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29]438,道德 人格是负责任的道德自我,责任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联结 起来。道德人格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因 此,道德实践是道德人格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家庭是 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初 始与基础的重要地位,如果能够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 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么,在他 们成人之后,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自觉地予以遵守, 不会有所谓‘扞格不胜’之患”[30]。家风传承养成了家庭 成员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性格”,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知行场”和“养成域”。良好的家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践行培养了具有一定道德人格的践行主体。因此,有好的家 风,才会有好的民风,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践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个家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每个家庭都通过劳动创 造更多的财富,国家才会富强;
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地 位平等、相亲相爱、遵守家规、和谐相处,才会崇尚平等、 友爱、法治、和谐;
在一个家庭里,明辨是非、至善真诚、 爱家、有责任意识,才有形成公正、诚信、爱国、敬业的素 养;
而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个人才会实现自由发展,这也 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诉求。
综上所述,以家风传承为切入点转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认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进而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实的可操作性路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 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6]165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底 细胞,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着眼于家庭、良好 的家风及其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有效治理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