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而化之地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是由 于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其模糊认识造成的。当前,不 少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课程化:安排为“职业素 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此这般,舍弃了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 内核,只是保留其工具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针 对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或者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讲授指 导,其教学内容要么过于原则、面面俱到;
要么蜻蜓点水, 难以深入;
要么理论性过强、说教代替训练,均无法带来良 好的教学效果。有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实施机构――职业素 养教学部,但从其下设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军事体育教研室、 创业就业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室、公共英语教研室、中文 教研室等机构不难看出,它仍是基于现有高职公共课设置组 成的一个“大杂烩”,形式大于内容。职业素养教育绝不是 现有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任何不改变现有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试图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 努力都会是徒劳。
第三,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角戏”困境。有的高校尽 管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采取一些措施力图改变 当前现状,但是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性、互动性,单 纯凭借一己之力“唱独角戏”,教育效果难有大的改观。具 体而言:一方面,忽视了企业、行业和市场需求。职业素养 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因此了解和掌握市 场需求是必须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与合作 企业联合办学,仍然停留在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工学 一体”的过程中接受技能训练,企业也更看重于这些学生能 够在当下给它们带来更多的效益,双方都并未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按照自己 的理解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结果仍然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过 程中,仍然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者,在不了解学生个性特 点和心理需求,不能与他们所学专业结合,分析其专业、职 业特点的前提下,只是盲目地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 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甚至逆反拒绝。
二、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必要性的现实审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 物,它在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人才上充分 发挥了应有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对职业素养教育 的忽视,业已造成系列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 求。为此,必须重新审视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 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重申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 定》(简称“《决定》”),吹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 改革的号角,《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 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强调市场、社会机 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赋予了企业办学主体地位。这些新 要求着眼于职业教育的整体与根本,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所具 有的终身教育特征,必然要求更加充分地重视职业素养养成 的终身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 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视为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的 最明确的新要求。
第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突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 地位。传统的职业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重视该岗位 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习者快速达到岗位基本技能 要求。这一理念符合工业时代的任务式生产的岗位特征,但 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的动态发展 性。在生产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英 国学者提出了“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以 职业能力为核心,强调学习者应该掌握核心技能,即完成任 务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及责 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方面。[2]当前,这一教育理念已广泛影 响了美、日、法等国的职业教育,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充分 借鉴。
第三,我国职业观念变迁印证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和完善,我国职业结构与层次呈现出急剧、快速且持续增 强的变迁态势,期间,职业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 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同时,人们的职 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对诸多职业的认同、接受程度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摒弃或超越了传统的具有强烈依赖性、稳定性 特征“铁饭碗”观念和“谋职即谋生”的朴素的生存就业观, 开始更加自主地选择职业,而且不再将职业简单地视为劳动 谋生的手段,赋予了发挥个人潜能、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 生价值等意义。因此,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念便 成了高职教育必然要应对的课题。
第四,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迫切 性。数据显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每年高 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3年的212万增长到今年的749万。加上 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 临着愈加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每一名即将走向职场新生力 量,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快速适应职场要求, 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至为关键。因此,毕业生之间的就 业竞争本质上是各自职业素养的竞争,同时也是各高校间 (包括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竞争。总之,高等职 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是 必要的、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这职业素养教育可以被忽略。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所概括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 柱。[3]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 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 教育的本质。
三、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第一,以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前提。职业素养教育是 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即通过将职业内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 观念与行为,从而塑造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职业 教育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可以概括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 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和具有学校培养特色的合格 毕业生。要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必须实现上述三者目标 的有机统一,否则难免偏离育人目标。长期以来,很多高职 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过于重视“就业率”、“入职平均收入” 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指标体系,使得办学行为不免功利化、 工具化,一方面架空了国家根本育人目标,使其成为无源之 水、无根之木,另一方面损害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 动力,从长远看得不偿失。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必须摒弃功 利化的办学思想。
第二,以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为指导。职业素养教育是 一项全面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在教育内容上,它包含了学生 职业成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它包含 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
在实施主体上, 它需要举全校之力,调动起所有部门和人员的主动性,甚至 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诸资源支持;
从标准要求上,它需要建立 以一贯之的标准要求,以确保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推进。因 此,必须系统科学地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围绕职业教育 的育人目标,规范地提出适合学校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过程、实施主体和标准要求。如果规划缺失,那么职业素养 教育就难以成为高职院校一项自觉的教育行动。
第三,以多方力量的合作为手段。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切 实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而做到这点,仅仅依 赖学校的单方面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 制下,很多高职学生都必须直面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 转型状态,这需要集学校和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合力,帮 助学生快速建立职业教育的认知,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同时, 在社会快速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他们自 入校起便具备了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其中有些特征仍具有较 强的可塑性,有些则可能已经固化;
有些特征与高职教育目 标相一致,有些则与之背离。这也需要集多方力量,共同引 导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行为,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第四,以学生的自主自觉为归宿。职业素养教育不是学 校等主体单方面地施加影响,它必须转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 行为活动。期间,必须有效扭转高职学生的“反校园文化” 行为,“反校园文化”是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其《学 做工》著作中提到的概念,他概括了英国一所中职技校一些 学生的“反校园文化”的行为表现,诸如:抽烟喝酒、逃学 旷课、挑战教师权威、觉得学习无聊乏味、崇拜“男子汉” 气质等等。[4]当前,不少人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 教育的低层次状态或替代性选择,很多高职学生将自身定位 为“学业失败者”,因此自入校伊始,这些人要么没有摆脱学习的挫败感,要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么没有掌握有 效的学习方法,要么没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或者以上兼有之, 于是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校园文化”行为。要改 变这一局面,必须充分发掘学生自主自觉的价值,让他们日 渐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自己“为何学”,明确职业 素养教育的内容――自己“学什么”,以及明确职业素养教 育的方法――自己“怎么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