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教育发展纲要,必须采取相关举措,加强中小学教 师全员培训。
一、建立基于全员培训的分类、分层培训机制 将包括校长、班主任在内的所有中小学教师都纳入培训 范畴,构建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分类、分层教师 培训机制,以适应和引导教师的发展需求,增强培训的弹性 与张力,扩大培训的选择性,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可以把所有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分 成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按学科)、班主任培训三大类。其 中,校长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又分成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 和高级研修培训三个层次,教师培训分成新任教师培训、普 通教师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三个层次。这种分类、分层 的教师培训机制,最关键的是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和层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以适合 不同来源、类型、任教科目、教学经历、专业发展层次的教 师的需求,满足教师个体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
例如,骨干教师培训,其目的是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品德高 尚、素质优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示范作用的学习型、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培训内容主要由师德建设模块、新 课改新问题模块、学科教学研究模块、教育教学理论模块、 学科前沿专题模块、教学经验交流与外出考察模块、计算机 技术与课件制作模块等七个模块;
一般采取“送培参训+外 出考察+自学+科研”的培训方式。又如,新任教师培训目的 是掌握教育教学工作常规和班级工作常规,具备基本的教育 教学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理想,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 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培训内容主要 包括师德建设模块、走进新课程模块、学科教材分析模块、 教学方法与技能模块、教学观摩与实习模块、计算机技术与 课件制作模块、班级与课堂管理等八个模块;
培训方式一般 为“集中培训+观摩教学+发现问题与反思+边学边教”。
二、建立省(市)、地(区县)、校三级培训的分工合 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市)、地(区县)、 校三级教师培训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分工合作,发挥整体优 化功能,共同致力于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的分工合作机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省(市)、地(区县)、校三级培训 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制定培训规划和方案。省 (市)级培训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 定教师培训指导性方案。地(区县)级培训部门、基层学校 通过调查,根据省(市)级培训部门制定的教师培训指导性 方案,制定本地(区县)、本校的培训规划和方案,并明确自身的权责。省(市)、地(区县)、校三级培训部门对培 训类型和层次各有侧重。省(市)级培训部门主要面向骨干 教师培训以及校长和班主任的高级研修培训,地(区县)级 培训部门主要针对校长提高培训、新任教师培训以及校长和 班主任的任职资格的集中培训部分,基层学校对各学科普通 教师、班主任、校长进行提高培训。由于省(市)、地(区 县)培训部门的培训对象最终要回到基层学校,因此,要充 分发挥省(市)、地(区县)培训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把 培训重心下移到校本培训。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问题 研究、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同伴合作、教师自我反思等方 式,使常规课堂、日常工作、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的常态场所。省(市)、地(区县)、校三级培训机构就培 训内容相互合作。对于一些基本的、统一的培训内容,由省 (市)培训部门通过录制光盘、网上授课、电视授课等形式 向各地(区县)、基层学校提供,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 功用,将优质的培训资料随时随地输送给每一位教师。各地 (区县)、基层学校根据本地(区县)和本校的实际,不断 地开发、整合、提炼新的培训资源,汇入统一的培训资源中, 使培训资源成为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
三、建立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 改变原来教师培训仅仅重视培训部门预设的单一教学 资源的现象,要把文本资源、网络资源、个体资源以及在培 训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建立整合机制,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化功能,并实现资源的共享,体现培训资源的群众性、实用性、 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当前,应着重重视以下两方面培 训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重视开发和整合参训教师身上蕴藏的培训资源。教师 专业成长是一个以实践知识为基础的不断建构与发展的过 程,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性知识,如教师上课的教案 以及教学后的反思与心得,班主任班级建设体会、经验以及 班级活动开展的图片,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具体做法与实施过 程,等等。这些经验性知识本身就是宝贵的培训资源。正如 美国教育家林得曼所言,“成人教育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 者的经验“”经验是学习者最有效的课本”。因此,要重视 开发、研究、整合、利用参与培训的教师身上蕴藏的培训资 源。而且,这些培训资源,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实践性、针 对性和实用性,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容易接受,符合教师的 实际需求。
2.重视开发和整合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以其更新快、信 息海量以及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和优势,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中的地位日益获得重视与提高。各级 培训部门除了建立自己的教师培训网站外,还充分利用中国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中小 学教师远程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网以及全国大专院校、教师培训中心、某些重点或示范性学 校、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建成的网站,激活、选择、挖掘、整合其中适合教师培训的优秀资源,为教师积淀和提 升提供丰富的饕餮大餐,发挥资源的整体功能。
四、建立培训全程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在过去的培训中,培训部门重视的是培训期间的管理, 强调运用过程性评估方法,收集培训期间的各种信息和各种 问题,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式与进程,以保证教师培训工 作的顺利开展。在新的形势下,培训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培训 全程的监控和评估机制,除了关注培训期间的科学管理以外, 尤其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和方案制定以及培训后的跟踪 调研和效果评估。加强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与制定培训方案。
在培训前,采用需求评估的方法,对教师进行调研与分析, 了解其培训需求和期望。一般而言,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关注 教师个体的独特需求、工作实际需求、社会共同需求等三个 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 究。处于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其需求是不同的。基 于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确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内容安排、 培训团队选择、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制定科学 可行的培训方案或计划。加强培训后的跟踪调研和效果评估。
在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的跟踪调研,对培训效果进行定量 和定性分析,建立质量监测与评估小组,总结培训经验,及 时反馈,加强培训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培训后,委托学校对 回到工作岗位的教师表现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了解教 师参与培训后工作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培训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等,即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如何。同时, 培训部门通过网络互动、电话、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抽查 了解教师培训效果。同时,引导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培训情 况给自己实际工作带来的改进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哪 些方面有所提高,哪些方面还需加强,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五、建立培训制度和物质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的要求,明确各级政 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重、责任和具体事项,完善教育经费 投入机制,合理配置教育经费。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 中小学教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培训经费法 规和制度,切实落实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培训的制度和物质 保障机制,有效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根据有关政策,在教 育、财政、物价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按教师工资总额的 1.5%列入财政预算”的政策落实到位,并采取相关的措施, 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5%专用于教师培训。同 时,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保证培训经费需求。进一步明确 教师培训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开支,教师参加培训的所有费用 不再由教师个人承担。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基层 学校提供相应政策与制度保障,相互支持与配合,保证教师 培训的设备、资源、管理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将教师培训 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资格定期 再认证、考核、晋升的挂钩机制和有机衔接,强化在提拔、 晋级、评优过程中“是否参与培训”这一门槛性要素。通过 这些相关制度的引领,增强教师培训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激 励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