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理计划 > 【道德观教育问题启示感悟论文(共5篇)】我的道德观论文

【道德观教育问题启示感悟论文(共5篇)】我的道德观论文

来源:护理计划 时间:2019-11-17 08:24:21 点击:

道德观教育问题启示感悟论文(共5篇)

道德观教育问题启示感悟论文(共5篇) 第1篇:感悟习主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中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 上,首次提出了“四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而不同 的社会观;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四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那么,如何通过修身内求、提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和格局,实现幸福人生呢? 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以启迪。

学习和践行国学智慧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不战而胜》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有一 天,遥远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历史传统文化 的时候,那时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作为西方前领袖,对我们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如此高的认识和评价,可见我们祖宗的智慧对世界的影响是 极其深远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于五四青年节时到访了北京大学,总书记在 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 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 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段谈话中,习总提出了 有关发扬国学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性。

但遗憾的是,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断档了,几代人缺乏 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道德观念的模糊,现在到了“认祖 归宗”的时候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学智慧加 以落实、弘扬并发扬光大。

国学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人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国学,就其与现代人的关系而言,我觉得,至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 如何做人有关的学问。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人对了,事情 才会做对,人对了,你的世界就对了。那“人”如何才能对呢?就要思考好以上几 个问题,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 生抱负。

有人说,儒家思想用12字概括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领悟了这12个字,就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么活着?”的问题。那 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人生没有价值,因为每个人在 这个世界上都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人生是一个过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 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乞丐,结局都是一样的,其最后 的归宿也不都是等于零吗?反正都不复存在了,所以从这种消极的角度讨论人生 是毫无意义的。但人生又是最有价值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价值本身,人生的价 值就在于你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这才是最关键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 们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家族,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这个国 家民族,甚至为全人类,创造了多大价值,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的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中的佼佼者, 如屈原、董仲舒、杜甫、白居易、司马光、文天祥、苏轼等等这些名人,都有着 自己人生的入世观和出世观。他们有的一生宦海沉浮,累遭厄运,饱尝倒悬之苦, 然而却能秉持自己的行为操守和道德追求,即便是屡遭谗毁,放逐天涯也不改其 济世治平的初衷。他们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 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他们为什么立志要对国家社会担那么重大的 责任呢?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受那么多的苦?因为他们有着 兼济天下的理想,有着儒家济世救人的追求。他们把爱人民、爱社稷、爱天下作 为己任。也正像我们敬爱的李大钊先生的人生信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个责任挑在肩上,哪怕历经千难万险,也会至死方休的。

今天,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尽心尽责,心中装 着人民,一心想为人民谋福祉,心怀国家社稷,每个人都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 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国 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道德根文化的回归 我们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在众多的文化中,今天重点分享一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之根,那就是道德根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青年一代也好,我们整个社会也好,我认为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根文化是最 为重要的。那么,道德根文化又是指什么文化呢?那就是以伏羲为代表创造的易 道文化,以黄帝为代表创造的法道文化,以及以老子为代表创造的德道文化,三 位一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道德根文化,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就是中 华民族道德根文化的核心!就是道与德的辩证交融。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我所 理解的道,那就是宇宙总规律、总的原则、总的法则,规律就是道。《道德经》 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故常無,予以观其妙;
常有,予以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道——规律,是万物之母,万物的 根源,先于概念,是人观察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那么“德”又是指什么?简单地 说,德就是道的显化,就是按照规律去做事。庄子讲:“故曰:夫恬淡寂寞,虚 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恬淡,则 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 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

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 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无预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 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

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一而不变,静之至 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谈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所谓德,指的是人根据道,即自然规律做 事,不应该违背宇宙自然规律。这段话是庄子写的,宣扬的自然是老庄哲学信奉 的遵道行事,强调“万物遵道而贵德”! 按照宇宙自然规律去做事,本来是天经地义之举,但是从古到今,多 少人轻举妄为,干了多少违背天地良心的恶行。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 发展迅速,但还是有很多人、很多企业违背宇宙自然规律办事,其结果是,大气 污染,环境破坏,造成地震多发、水灾泛滥、食品不安全、雾霾天气、气候变暖 等,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所以说,大到整个生态环境,小到我们个人 的身体,如果不能按照宇宙自然规律去从事,轻则亚健康,重则生病。笔者曾做 过一个调查,我问大学生们晚上11点以后睡觉的举手,结果全都举手了,问他们 周末十一点以后才起床的举手,又都举手了,阴阳颠倒,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 床,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吃了,这些都是违背规律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古人讲 万物遵道而贵德。古人是非常遵守和讲究这个“道”的。讲究“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一定是顺应宇宙自然规律去行事,所以古人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古人是讲应时应情 应景的去生活,我们的古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他们认为,某一项发明创造如果 不能为人类的文明带来进步,反而可能破坏环境时,他们就宁肯舍弃它或不去做 它。这就是上文引证的庄子说的“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德 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 波。”的意思。但是现在呢,所谓一些发明,正在把我们的生存环境逼向绝境, 很多发明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并不是进步,而是破坏,一切的根源就是违背了自然 规律,所以说我们要恢复和振兴国学文化,就是要回归道与德的文化。

深刻领悟“四观”文化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中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 上,首次提出了“四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而不同 的社会观;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四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伏羲神农、唐尧虞舜时代就提 出并作为应天治国理念得到遵从的,《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天人合一。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个基本的文化理念就是天人合一。近年来,习主席在不同 的场合都反复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

那么天人合一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 人类。我们所说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一”。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有一句名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西汉大儒董 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人本身的“精神”与“肉体”的合一,即身心的合一;
现代社会工作 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大,导致身心不合一,即干着东想着西,干着西想着东, 不能集中精力,工作效率低,又身心疲惫。二是“个人”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合一;

我们身处社会各个阶层,与周围的人、事和谐相处、共享很重要。三是“人”与“宇 宙自然界”的合一;
即按照宇宙自然规律生活。宇宙是全息的,地球只相当于宇 宙的一个小小的器官,而人类只相当于宇宙的一个小小的细胞而已,但就是这样 一个小小的细胞,却涵盖了宇宙的所有信息,当我们自身的频率与宇宙振动的频 率一致时,即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可以开启智慧和灵感。四是“有”与“无”的合一, 类似于道家所说的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炼神还虚”。“精、气、神”还 是“有”,“虚”即是“无”了,有无合一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天人合一”的状 态中,人的身体是健康的,心情是愉悦的,智慧是通达的。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我们与邻国的相处,一 直讲的是和平、和睦、和谐,我们是热爱和平、崇尚和平的民族。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 与“同”相对,“和”是在同一性下承认差异,“同”则是完全相同、否认差异。“和而 不同”就是每个人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并不是没有差异、完全相同,而是在天人 合一状态下各自保留自己的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独立提高的个性。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提倡以道德文化治理天下的理念 与西方国家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们的老百姓善良淳厚,宅心仁厚,助人为乐,礼 孝父母,这些品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习主席提出的“四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人先有宇宙观,才 有世界观,进而有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人做事先考虑是不是符合宇宙自然规律, 符合才做,不符合利益再大也不做,符合宇宙观、世界观后,还要符合人生观和 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讲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这些都是影响 人们行为的标准。可是现代人,今天的顺序正好反过来了,是先有价值观,再有 人生观,到了世界观和宇宙观基本与自己关系不大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但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的价值观混乱了,道德观模糊了,我们不知 道该弘扬什么摒弃什么了。改革开放后,全民都在谈一个字“钱”,当把赚钱做为 人生的价值观后,那他的人生观可能就是只要赚钱,啥都干,做事可以突破道德 底线,所以才有了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才有了雾霾天气。没有了世界观 和宇宙观,做事无所顾忌,有的企业说,环境污染不是我一家造成的,我排放一 点污水影响不大,我做点坏事不被查到就没有问题,侥幸过关。但是,不要忘了, 我们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在做,天在看,做事是要讲良心、论因果的,说这个 人做了坏事老天爷不答应,老天爷是谁,谁也没见过,但老百姓相信有一种神秘 的宇宙能量在主持着公道,这就是老百姓朴素的宇宙观。可是今天,当不相信这 些时,没有了信仰,甚至连基本的仁義礼智都不复存在的时候,道德危机就来了, 信仰没有了,整个民族都陷入了被动。

习主席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 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 望。”所以,回归中华道德根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 观刻不容缓!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下,开展了 反腐工作,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施政理念,深得民心和百姓拥 护。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有13亿人,不可能仅仅靠法律来治理,还需要法律和 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備,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 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2014年10月25日,中纪 委十八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王岐山书记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 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在治腐过程中实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的良好局面。

在已经查出的贪官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呢? 原发改委某副主任在忏悔录中写道:我从一个钢铁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背 负着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之所以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是因为有了成绩后放 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价值观出了问题。几乎所有的贪官 在忏悔录里都有这样的话——因为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价值观出了问题,才 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是何等的 重要!归根到底,是这些人没有想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么活着、人生的价 值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人生终极问题,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导致 身败名裂的结果,实在是人生的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或许宁可选择清 贫,也要造福一方,名垂千古,为子孙后代谋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谆谆教导党员要 时刻攥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总开关,四观正确了,人就对了,人对了, 他的世界就对了。

提升人生境界和格局 古代圣贤谆谆告诫我们,要学到真知拙见,必须严于律己,节制欲望, 明心见性,才能集中更多精力去踏踏实实做事情。儒家思想代表作之一《大学》, 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述这些话可谓 周到细致地给我们提出了只有修身,才能明明德,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去掉后天 功名利禄对自己的诱惑,找回自己内在光明的能量,才能明明德。天下平,国治, 家齐的前提就是修身,只有修身内求,时刻觉察自己,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 命,才能真正地建立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人生才不会迷失方 向。通过修身,才有机会挖掘潜能,开启自身原本具足的智慧,提升人生的境界 和格局。

中华国学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我们老祖宗那里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基 因和教学方法,只是近现代有些失传了。我本人多年来研究传统文化,运用我们 古圣先贤的智慧,悟创的一套“修而知之”学习方法,对修身、提高智慧是非常有 效的。“修而知之”学习方法是相对于“学而知之”的学习方法而言的,他继承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修养身心、静而有为,通过修为陶冶情操,树立品格, 提高智慧、提升境界和格局,也是古代圣贤倡导、践行的优秀学习方法。

这套“修而知之”的学习体系其实老子的《道德经》中早就有过论述。

在其四十八章说道“学而知之”与“修而知之”的关系时,老子就说:“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简单地说,“为学日益”是“学 而知之”,就是指的“你学的是知识,做的是加法,是外求。比如说我们从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的都是知识,加法。那“为道日损”,是“修 而知之”,做的是减法,是内求,通过损,清理大脑的垃圾碎片,就像我们使用 电脑,要经常杀毒、清理碎片一样。学知识,也要有增有减,不时地增长有益的 知识,删除掉不再有用或暂时用不着的知识。不删除,电脑速度就会越来越慢, 直至死机。我们的大脑也一样是要经常吐故纳新、不断清理的,损之损到什么程 度呢?要到空静无为的状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到了比 较高的境界。所以说中华文明道德根文化的核心,就是修身,“修之身,其德乃 真”,力争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学习和教育方法,就是“修而知之”的学习方法。

空生智,静生慧,当无为、空静的状态时,智慧就生发出来了,有了智慧,人生 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就能轻松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修身,提高智慧的核心就一个字:静。去掉贪心欲望、浮躁的心态, 找回原本的自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凡事注重内求,而不是外求,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人生就少了些纠结、烦怨、痛苦,多了些轻松、自在、喜悦。

作者:潘子江第2篇:古人道德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 层面上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传输、行为举止的引导。

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理念,讲述内容也过于空洞, 无法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想教育 与道德教育将结合,加深大学生的实际体验,让思想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从而实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举止塑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道 德品质,注重大学生品质全面发展。对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来说,需要大学 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道德实践中呈现出榜样作用,从而加强对他 人的大的教育。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欠缺的背景下,让孔子道德人格 榜样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冲击,使人 们的思想出现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却 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社会竞争让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 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愈加强烈,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潜意识里会让 自己變得更加现实,甚至由社会竞争所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 上、享乐主义的思想,这对大学生来说利大于弊,完全脱离了“大学生”的影子, 简单来说就是塑造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我实现、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与我国传统道德理念相背离。

(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偏移问题 很多高校新生在入学之后都富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 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不同、性格不同,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理想不切 实际,这些大学生的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
重工具性知识、轻品德修养;
重 外在功利性、轻内在文化道德涵养。这种思想往往会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 实际的能力,只能够动动嘴上功夫,同时也缺乏自身的道德品德修养,不仅无法 用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也无法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规范自己。(三)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 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会变得比较迷茫,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大 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支持、关心, 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思想也相对比较固执,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缺乏 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难题就向父母求救,及时身处异地高校,同样需要父 母的庇护。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极其脆弱,近些年来有关于大学生遇到挫折轻生的 新闻也层出不穷,当今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变的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有着 大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最终患上抑郁症。这些问题,究根结底依然是思想层面、 精神层面上的脆弱性,也能够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其理论知识会有不同程度 上的提高,因此,在理论分析与讨论、演讲等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但虽然理论 层面有一套,实践能力却非常匮乏,导致大学生往往初选言行与行为相背离的问 题,也就是说的、做的不一样,在同学面前说的内容,但在私下做的却是另一件 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会造成学生双重人格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同学关系等,最 终出现心理问题,这种大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感觉自身被世人所孤立, 在校园中不敢、不愿、不想与他人交流,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外表看似平静, 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心理崩溃、抑郁症等问题。此外, 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与让人合作的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甚 至有排他心理。

二、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针对上述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很多 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够加强思想道德驾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是当今高校重点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发,充分 发挥我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 都能够成为思想榜样、思想中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集体 意识,最终构建大学生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教育者需要不断自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品质内涵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该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流水” 现象,启示着宇宙如流水一般变化不息,日新月异的历程,而且“君子之德”和“东 流之水”相互关联,就像是道德生命力与自然生命力一样,启发着受教者需要不 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认识到了世间万物 的永恒发展变化的重要道德思想,并且任何事物都在运动,而人就是在不断参照 之前的自己,体验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人生,孔子这一思想与自设你的道德 品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孔子的个人榜样作用告知学生该如何去发现背后的大的 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积极发展。

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孔子提出了三种社会 学习榜样示范,包括:抽象模仿行为示范、观察行为示范、观察后行为直接榜样 示范。可见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知识,而不断学习也就是不断的替 代强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当一个榜样行为受到了褒奖,观察者势 必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同类行为的倾向。在观察榜样示范中,孔子通过观察学习对 象以及观察事物行为,直接告知子贡如何从身边发现道德榜样的深刻道理,并在 其中发展自身的道德品质。子贡也在孔子的观察学习中得到应有收获,并不断强 化自身的道德学习。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圣人,其一生不断自我更新、自立自强, 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了子贡等弟子道德人格形成,不断强化自己 来影响周边的弟子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应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中学习、借鉴,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辐射作用,注重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的主体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社会观察能力。教师即要从学生的言 行与之中发现问题,也要发现积极的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思政教育素材, 并且要通过教师自身行为来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生活现实、社会现象,加强师生之 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抽象模仿能力,学 会从事物不断发展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学生的道德内 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强化标准。

(二)发挥教育主体间性能作用,培养道德情感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与师生互动,因人而异的采用不 同方法开展示范教育。孔子在于子路对话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该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实践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定不移的 道德品质,从而对弟子们祈祷了乐观、坚定、真诚的道德示范作用。可见,师生 之间如此坦诚,才能够做到相互影响,推动孔子及其弟子道德发展的包容性,充 分发挥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积极作用。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主 体性,从而倾听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心想法。

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来说,必须要为学生构建适合道德品质发展的独特 空间,并注重师生之间所有行为主体间存在的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基于此,高 校思想教育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都能 做到为人师表,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 体现出敬业精神、积极态度、专业精神,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让 心理扭曲、困难的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强不息、积极上进的道 德情感。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说,教师不仅要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作用,同时 也要规范学生言行,悉心接受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并树立道德学生骨干,让骨干 学生起到标兵、模范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

(三)实现言行合一、内外协调的思想教育 孔子在人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重点关注个体的 意义与生存价值,重视道德品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内在作用。从历史 的角度分析,孔子早年从政,进而教书育人,传统正统的道德思想,教育生活也 是内外兼修。作为一名古今中外的哲学圣人,孔子时刻也不忘“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并时刻保持着“下学上达”,也不“怨天尤人”的宽容心境。可以说,孔 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不仅仅他的言行有教育意义,更是他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自身的道德品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着当代学生学以致用并耳濡目染。在 孔子病重时,子路敬之以礼曰:“以臣下侍奉的名义”,这句话能够展示出子路对 孔子的尊重之情,但孔子却自谦不配,反映出孔子弟子的内在道德修养之高尚。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学习到孔子内外兼修的道德 品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道德品 质现状,以及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到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 涵,这样才能够做到说到做到、言行合一,制定道德品質强化目标、人生规划, 最终才能够建功立业,彰显出学生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言行合一、内外 协调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说到做到,在教学中所许下的“承诺”,必须要“兑现”, 从而将自身的道德品质辐射到学生身上,让教师成为“行走的思政教育课本”,不 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总之,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面性的起到道德榜样作 用,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并鼓励学生能够勇于道德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三、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让学生能够言行合一,思想教育工 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现有思想。充分融入孔子道德 人格榜样教育,加强自身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充分发挥自身 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吴霄漫 第3篇:明治时期德育问题上的儒学道德观 1关于明治时代儒学道德观的先行研究 明治的修身教育书一直以来就被以各种视角进行研究,从教育史的观 点出发,其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基本分析的工作基本已经完备,其中代表作有海后 宗臣和吉田熊次的《教育敕谕焕发之前的小学校教育的变迁》以及《教育敕谕焕 发以后的小学校教育的变迁》。虽然还没有将儒学道德观当作中心进行研究的先 例,但研究明治时期德育和近代化关系时有提及到儒学道德观的学者,比如源了 圆的《教育敕谕的国家主义的解释》,松本三之介的《明治前期保守主义思想的 侧面—以政治和道德问题为中心》等。与本论文视角最相近的是高桥文博的《明 治前十年的德育教育—以修身教科书为中心》,他将修身教科书置于明治时代的 大背景下,着眼于修身教科书的类型和授课方法,并论述了修身教科书在“君臣 关系的双面性”和书籍内容的侧重点,但并没有特别研究儒学道德在其中的作用, 虽然谈到了“忠节”,但也并未和儒学的传统相关联。

本文我打算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关于明治德育相关的论断, 聚焦于修身教科书中的儒学道德观,研究其在明治时期的日本的作用、变化以及 特征。

2明治初期的教育思想以及修身教科书的概观 在讨论明治时期的修身教科书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下明治初期 的教育思想。以往的教育史都不甚关注明治维新前后到《学制》颁布这段时间的 教育状况,但是要考察《学制》颁布之后的德育教育或是修身教科书的相关问题, 还是有必要去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状况的。

从幕府末期到明治5年的日本,接受教育的场所大体分为三种:一、皇族以及公家子弟接受教育的教育机关学习院;
二、为诸藩藩士子弟受教育而设 立的藩校;
三、面向平民的寺子屋及私塾。其中面相平民的寺子屋主要教授的是 读书、写字以及算数等生活中实用的内容,所以要想研究这个时代的思想教育还 是应该把学习院和藩校作为主要对象。

从“宽政异学之禁”以来,朱子学就成为了在诸藩凌驾于其他学派之上 的大学,但到了幕府末期,一部分藩校就不仅学习国学和汉学,也设立了医学、 化学、物理学等学堂,俨然已经发展到综合学校的阶段,为近代学校制度的到来 做好了准备。公家教育机关学习院在这段时间由于大政奉还的混乱,暂时关闭, 到了明治3年才再次开放。学习院虽然采用了旧有的以儒学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方 针,同时又引进了学舍制,设立本教学、经世学、辞章学、方技学、外蕃学五科, 将以儒学为代表的本教学放在了首要位置。明治元年9月16日力图打破儒教旧体 制的“学舍制”派和保守派的公家势力妥协,设立了皇学所和汉学所。皇学所建议 将日本的学问设置为以皇学为中心,将汉学和洋学分立在皇学两侧,用以支撑皇 学,但是仅仅在实施一年后的明治2年9月就被关闭,同年12月又将皇、汉合并开 设了“大学校”,皇学所走向消亡,但国学派和汉学派的斗争并未结束,反而更加 激烈了。之后明治政府在明治3年8月又下令停止“大学校”,转而设立府学。明治 3年12月,在京都府开设中学校,设立国学、汉学及欧学三局,给作为公家教育 机关原有体系画上了终止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治初期的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学科逐步 多样化,以往占据绝对地位的儒学也逐渐变化,在公家教育机关,形成了以汉学 和国学对立为主线的汉学、国学、欧学并举的复杂局面。明治5年《学制》的颁 布又再次扣响了德育争论的板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明治中期,诸如福泽谕吉、 西村树茂、加藤弘之等人都参与其中,其中心问题是围绕西洋道德和东方道德到 底应当将哪个作为根基展开的,修身教科书也深受影响。修身教科书是将关于国 家道德的上层议论、方针传播给一般民众的媒介,其根据国家的政策大致分为两 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5年到明治12年,使用的是按照《学制》所设定的 以西洋近代道德观为基础的修身教科书;
第二个时期是明治12年以后按照《教学 大旨》所设定的以东方道德观也就是儒学为基础的修身教科书。

接下来将以《日本教科书体系修身》为基础,选取明治时期普及率较 高的修身教科书以及“小学校教则"也就是所谓的基准修身教科书作为资料进行 研究。

3儒学道德观和西洋道德观的融合3.1明治初年—明治12年 明治時代是一个文明开化的时代,欧美的文化风俗受到重视,被大量 的传入和介绍。在明治12年以前的教科书中,大量翻译欧美教科书,或者是带着 欧美气息的文章,所以也被称为“翻译教科书时代”。这个时期的教科书与明治13 年以后的相比,明显地脱离东方道德,倾向于西洋文明,但即使如此,仍然可以 看出儒学道德观的影子。

初期的十二册教科书中,除了《劝孝进言》、《近世孝子传》、《本 朝烈女传》属于过去江户时代的修身书系统外,其他九册都是翻译而来的教科书。

这三册旧系统的修身书,其中两册专门讲“孝”,一册属于女德,其他的翻译书籍 则是多样教育,只有一册聚焦于“孝"和女德,这说明了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对“孝” 和女德是特别重视的,而且即使被认为是远离东方的时代,但明治时期并未抛弃 所有东方文化并且十分重视、认真学习。聚焦于同时期的教科书《小学教谕民家 童蒙解》,其开篇就大量引用《论语》、《礼记》、《中庸》,并吸纳佛经及圣 经,将东方传统道德观和西方开明主义的道德观融合,不拘泥于宗教,吸收一切 有益的知识,当然,这和教科书的编撰者这一批明治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汉学素养 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中村正直在《西国立志传》中翻译英国人斯迈尔斯的《自 助论》,序文用流利的汉文写成,文章内容也是由汉文和片假名交织而作。也就 是说,人类文明虽然各有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应当相互学习共享益处,即使 是翻译西洋的书籍也不要把东方文化全盘丢弃。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虽被称为“翻译教科书时代”,但当时的知识分子 仍有汉学素养,并追求汉洋的共存、融合和折衷精神。

3.2明治12年—明治33年 自明治12年《教学大旨》颁布以后,儒家主义的德育方针再次成为主 流,但是东西道德观同时出现在一本教科书上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明治12年以后的修身书将儒家思想作为德育的主体,但并不排斥西洋 文明,两者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西村树茂的《小学修身训》中,就同时包含了中 国古典、日本的近代教科书以及西歐的著作。再如末松谦澄的《修身女训》,将 西方的博爱和东方的忍耐忠义并举;
东久世通喜的《高等小学修身书》也是把西 方的博爱、公益与东方的孝顺、信义以及和风的精神巧妙的结合。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修身书中的儒学道德观和近代西方文明并不冲突,而是积极的相互补充, 这自然是和儒学自身的包容性紧密相关,但也不能离开这些文学家的文化思想。

4儒家思想的德育和体制的接近 4.1儒家思想德育方针的登场 在讨论儒家思想教科书和国家主义的关系之前,首先来看一下《教学 大旨》发布的象征—儒家思想的德育方针的登场。

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明治11年,握有实权的大久保利通被暗杀, 政府展开了“天皇亲政”运动,其中三大目标之一就是“国民教化"。因为在明治初 期,虽然积极文明开化,但复古思想仍旧存在,而且明治7年的自由民权运动的 展开给政府带来了威胁,也就是说过激的欧化主义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明治初期 思想混乱的局面下,儒家思想的敕谕《教学大旨》的颁布意义深远。其批评了《学 制》中的“流弊”造成的教学混论,主张在教学中应当使用儒家思想的修身教科书, 但其中明显反对自由民权主义,遭到了自由民权派的反扑。植木枝盛在明治13 年《爱国新志》对政府在教育中的干涉主义也就是《教学大旨》中的儒家思想的 教育方针进行批判。

4.2国家主义支撑下的儒家思想的修身教科书 接下来我们选取具体的教科书的内容,来分析儒家思想的修身教科书 和国家主义的关系。在《高等小学修身书》中有十六个章节,其中最初的两章都 强调“孝行”,忠君的教育也占到了两章,其他方面最多只占一章,纵观其他的教 科书,其比例大致如此,由此可见,孝行和忠君是最受重视的方面。而且在这些 修身教科书中,常把“忠”和“孝”一起拿出来讲,强调其同质性。对于明治政府来 说,最想教育国民的莫过于“忠”,所以“忠”和“孝”是明治政府战胜自由民权派最 有力的武器。明治23年《教育敕谕》发布后,与“忠”相关联的对天皇及国家赞美 的内容渗透到德育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修身教典普通小学校用》第28课《义勇 奉公》的开篇就是“我大日本帝国存续两千五百年,未受外国侵略而消亡,全赖 各代天皇武高德厚,我等先祖义勇卫国”,类似这种强调天皇“万世一系”的文章 在各种教科书中反复出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治政府虽然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修身教 科书,但并不推崇和其相应的汉学,而是以儒家思想作为背景来推行皇道主义和国家主义,在任何场合他都是为这两大主义开道的。所以,这时采用的儒家思想 理论并不是与西欧文明相对的,是在近代化的背景下,和西方功利主义相调和的。

5总结 明治时期的日本的德育从最初的国学、汉学与洋学对立,经过了西洋 思想的“翻译修身教科书时代”,最后回归到儒家思想的修身教科书。在这段曲折 的过程中,儒学道德观经历了挫折和复兴,没有被消灭而选择与西方道德观融合 并存,有些场合又和国家主义的道德观相融合,通过和体制的妥协被保存了下来。

这段历程通过修身教科书如实地反映,并随着近代的教育,将“仁义忠孝”的儒学 道德观传播给明治时期的年轻人。

明治的日本在和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本着国家和国民富强的目标,在 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了西方的文明。但在这个过程中,过激的欧化政策的推行,也 给政府带来了不乐观的局面,打破了政治的平衡,在这时“保守”的思想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儒家思想虽不是日本的思想,但在日本存续的很长时间内变成了日本 人心中潜在的东西,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作者:黄昱翔 第4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和重要性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通过道德认知、情感、行为表现来的对 自身、他人和社会所处关系的系统的认识和观点,它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是 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就不能找到实现 人生价值的舞台,而一个社会如果离开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就容易导致混乱,因 而无法引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 些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主体意识不 断增强,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往往有较高的道德愿望,并以较 高的标准要求别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却不能一一做到,传统的道德观也日 益被现代化精神所占据。

在新时期,应该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准确把握大学 生的道德观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顺利成长和成才,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文明意识的重要内容,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 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因而,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 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 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职能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结合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它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 的品德和人格,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使得受教育者具备高 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主义的完善人格,即当代的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以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的理想人格和引导人们产生 正确积极的行为为目标。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层次性,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分 为两大类,一种是根本性社会职能,另一种是具体性社会职能。从根本性社会职 能角度来说,它包括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和为塑造人格服务。这是 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角度来考察的,政治斗争 和生产斗争属于社会的发展任务,而人格塑造则强调人的发展的任务。另一种具 体性社会职能,它倾向于一般性的具体任务,包括灌输、转变、调节和激励这几 种具体职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新一代的大学生能否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的顺利成长和成才,其发挥的巨大示 范作用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加强大 学生道德观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道德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职能之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道德作为一种 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 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外在的规范内化成人们内心的的道 德观念、情感和信念,进而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 和理想人格以及引导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都离不开道德观教育,道德教育的目 的是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新时代的道德教育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 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按照集体 主义的道德原则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注重保护个人利益, 同时反对个人主义,教育人们以无产阶级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道德 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作用,结合专 家讲座、社会公益服务等实践环节,宣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促进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形成平等友爱、互助融洽的 新型人际关系。道德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因而思想政治教 育的过程也就是道德观教育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道德观教育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 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等,也是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指导理 论。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 全面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四有”公民,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的知识借鉴,如教育学、 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行为科学等,对道德观做出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进而明确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综合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要树立大学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观,需要思想 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三)加强思想政教教育的德育环境建设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人的思想意识和心 理品德时时受着环境的熏陶和磨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想取得教育成功,必须建设和完善 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通常分为四种,即社会环境、学校或工作环境、 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环境建设,要与整体影响与社会的主文化方 向基本一致,同时使德育环境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最后社会的大环境和校园的 小环境在方向上也要大致保持一致。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道德观教育,营造 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校园的文化、宣传、和人 际关系环境,校园的风气、教风和学风都是健康德育环境建设的重点。

作者:李野 第5篇: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一、创新理念内涵及道德观的内涵 创新理念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 的创新。首先,理论创新是先导,只有理论上有所突破实践上才会有所行动。其 次,制度创新是保障,大学生道德观问题必须要在制度上得到规范。然后是科技 创新,是解决大学生道德观问题的抓手,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最后是文化创新,这是大学生道德观进步的灵魂。文化创新是解决大学生道德观 问题的精神支柱,能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不同学者对道德观有不同的界定,我认为道德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道德观其实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对社会上的道德现象还有道德关系的 一种具体的、动态的认识。

二、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上的失范 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语和行为,更能体 现出个人的素质。虽然大学生是接受比较高等教育的群体,但有些大学生的行为 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有很多行为是不和谐的,在公交车上不 给老人让座,对他们视而不见,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在公共场所随手扔垃 圾,为了自己方便不多走几步路扔到垃圾桶里。在要求安静的场所大声喧哗,还 有甚者在公共场所做出过于亲密的举动,完全无视旁人,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公德 上的严重缺失。

2、大学生个人品德上的不足个人品德指单个个体的道德素质,大致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 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的个人素养。大学生中存在着在个人品德上 知行不统一的各种问题。个人品德上的缺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每个人都是反映 社会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大学生更是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但大学生知行 严重分离的现象也很常见,爱国守法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但有的大学生就不 能严格做到这一点,钻法律的空子或是违反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品德上的严重缺 失。明礼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无诚信不立,在大学生当中存在最大的 问题就是许下的各种承诺而不能做到。团结友善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品质,但在很 多大学生当中因为个人的一些利益而勾心斗角,充满矛盾和分歧。还存在很多的 问题,勤俭节约是我们传统的美德,但现在大学生当中铺张浪费的行为十分严重。

以上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3.大学生职业道德上的缺失 现在大学生受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观念还比较落后, 一些大学生只是为了生存而求得某份职业,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没有创新。

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迟到早退不遵守规定的问题,还有的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 没有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在就业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频繁换工 作现象严重,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一些挫折就坚持不下去,最严重者还会违背职业 道德上的要求,做出违背良心、法律法规的事。

4.婚恋家庭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念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道德价 值观念的反映。随着“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做退学处理”这一条 令的取消,大学生恋爱甚至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突 出表现在恋爱态度不端正,把恋爱当成是打发时光的方法。把爱情当成是生活的 全部内容,荒废学业。有的因为恋爱受挫,还有的人放弃生命。大学生由于对健 康的婚恋观认识不足,必然会走向歧途。

三、创新理念下解决的对策 1、推进文化创新道德建设 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优秀的文化是连接大学生道德从理论 到实践的桥梁,文化上的进一步创新更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模式,是大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