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2-0084-04 翻译研究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在20世纪初 又向生态方向拓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翻译生态系统、 翻译链、翻译群落、翻译生态环境、汰弱留强等等新颖的概 念和解说。其中,“把创造翻译产品的译者看作生产者,把 译者和译文读者看成是翻译产品的消费者,把翻译研究者看 作是分解者”的说法格外令人信服,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 将翻译文本汰弱留强的客观规律展现在人们面前,奠定了翻 译的生态学转向。然而,翻译的生态学解构仅此而已吗?我 们能否从更深、更细的层次对其进行解构? 本文从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得到启示,认为一切翻译文本皆是原文文本的一种遗传、一种复制,一种改写。勒弗维 尔(谭载喜,2004)也认为,“翻译就是对文本形象的一种 形式的改写。”有时一篇原文产生几个译本,正是翻译遗传 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所导致。译文是原文一切信息的复制和再 生,这就相当于生物基因信息的遗传和复制,其过程中的模 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在翻译中皆有所指,具体情况将于正 文中予以介绍。
一、翻译的遗传继承说 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在人类遗传中,DNA分子的复 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 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 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 进行。” 我们知道,在DNA复制过程中,具有遗传信息的基因通 过DNA分子上的遗传片段,用自己的碱基密码(ATGC),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A-T、T-A、G-C、C- G)的原则,与DNA分子中 带有遗传信息的解旋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从而成功地完成 了DNA复制的过程,通过复制,原始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最 终在两个DNA分子上得到体现。我们的翻译过程就如DNA分子 的复制过程,带有基因信息的原始DNA分子就如原文本一般, 而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就是融入了原始DNA分子遗传信息 的原文和译文。
同理,在翻译过程中,先要复制DNA分子(即原文)的遗传信息(即思想和意思),并储存在译者的头脑中,然后 在译文语言中寻找自己的语言密码与承载原文信息的语言 密码进行配对;
进而编码出符合译文语言的并承载原文思想 和意思的译文。
DNA信息链复制DNA遗传链的遗传信息这个过程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而译者的翻译过程则是边解读原文信 息边改写的过程。
二、翻译的基本条件 翻译的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它们在翻译 中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东西,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的模板是原文 文本,它是有价值的具有遗传信息的文本。原料是记录译文 的载体,以及辅助翻译的辞典等,载体是传统的纸和笔,或 者现代的电子文本和文字信息;
而能量则是译者的理解能力、 译文语言的文字功底及表达能力和译者转换这两种语言的 能力以及译者掌握词汇的量,以及在翻译实践中掌握的技巧、 形成的写作和翻译的风格和译者自身的翻译价值观念等 等;
而酶则是促使这一过程进行的社会需求和译者的翻译欲 望,以及促成译者进行翻译的其他一些外在条件。
(一)模板 我们采取碱基密码配对式的翻译,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了 原文信息能够完整地复制到译文语言中,而不至于有何疏漏 和添加,因而建议初稿翻译最好采用逐行对照的方式进行翻 译,这样翻译出的文章才会相对忠实,对于原语和译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地方,再斟酌采用意译的办法来处理。总之,初 学者应该多练习,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其中的道理和奥妙,切 不可操之过急,想在短时间内就学成正果。
我们知道,DNA分子的模板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遗传信息 的,只有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才有意义,而我们选择要 翻译的文本,也要选择有意义的,有时我们选择的文本似乎 没有什么意义,就如同DNA中有些密码子,虽然没有基因信 息,但它们可能是标记遗传信息的开始或结束,或传达某一 特殊指令,都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服务,有时是为了交际, 有时是为了传递信息,有时是为了满足特殊需求,如展示译 者懂得两门语言。总之,凡需要翻译的,应该都是有意义的 文本。
(二)原料和能量 我们把原料和能量放在一起,是因为原料和能量之间的 界限并不明显,能量属于原料,而原料中的有些部分又可以 划归能量,因此将二者放在一起。
1.原料。在原料中,我们着重分析辞典的使用和译者 的词汇量问题,在现代翻译中,并不是译者拥有的辞典越多, 翻译时翻的辞典越多,做出的翻译就一定会更好。
我们承认,辞典能帮助译者得到更准确、更贴近的意思, 我们也鼓励译者们在翻译时勤查辞典,因为翻译不能囫囵吞 枣、望文生义、一知半解,有时会因一个词的出入而使译文 晦涩难懂、甚至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相反,有时会因为一个词的出彩而使一句话或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 章韵味无穷,生动活泼。
但是,我们希望译者拥有大量的词汇,在翻译时能够信 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当他翻译时,不需要每个地方都去 查辞典,因为这样会减缓译者翻译的速度。还有,有时辞典 提供的意义解释并不是行文最恰当的搭配词,这时就需要译 者根据辞典解释和上下文词语的搭配选择一个辞典解释之 外的意义相近词进行翻译,方能使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
2.能量。在译者能量这一条件中,并不是译者有了对 原文的理解能力、译文语言的文字功底及表达能力和译者转 换这两种语言的能力就能译出好的译文来,他还需要酶中译 者的翻译欲望和翻译技巧等才能使这一翻译过程得以进行。
奈达(方梦之,2011)在翻译悖论中指出:“人们最难理解 的翻译悖论是,以为只要掌握了两门语言就能成为优秀的译 者,而了解两种文化、才思敏捷等同样重要。” 对于译者的能量要求,这是许多译者忽视的问题,有很 多懂得双语的人,以为他们只要学好了外语,用母语翻译就 不成问题。于是,他们的学习重心就只是在学好外语上面, 他们很少花时间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当他们进行翻译时, 他们能读懂原文是什么意思,但要他们用母语表达出原文意 思,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难以把原文意义表达清楚,有的虽然 能表达出来,但也是文字苍白,毫无生动性。目前国内的许 多译者,就有不少人是由于自己的母语基础不好而使得他们翻译出来的东西得不到读者的广泛认可。
1)诗歌翻译能量。诗歌翻译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人 都想把外文诗歌翻译过来,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己并 不是他们母语中的诗人,有的虽然自己也能写一些母语的诗, 但是,他们并不能用他们的母语写出与原语相当长度、相当 质量的诗来,因而他们不能用他们母语的诗体形式来翻译外 文诗歌。
例如,在目前的诗歌翻译中,虽然曾经也有人做过用中 文古体诗的形式翻译英文诗歌的尝试,但都因为他们的能量 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因为英文中的很多诗歌不仅篇幅较长, 意义深刻,而且许多都达到了用诗歌叙事的高度。而我们的 译者虽然有部分人也能写一些诗,但他们的诗歌水平远没有 达到能用诗歌叙事的水平,他们仅停留在能用诗歌写一些抒 情的短诗上,这叫他们如何能成功地用自己的诗体翻译外文 诗歌呢?在中国诗歌历史上,仅在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 易时代,才达到了用诗歌来记事的水平。因而,我认为要用 古体诗翻译外文诗歌,我们的功夫不在外文上,而在我们自 己能否用自己的母语来创作诗歌上。
2)诗歌能量的增加。为了增加译者的诗歌能量,我在这 里就谈谈如何增加译者的诗歌能量。即今天的诗人应该在那 些方面做出努力之后,才能在翻译中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优 秀诗人? 第一,诗人笔下的诗必须寄托着情感方可称为好诗,华兹华斯(罗经国,1996)说过:“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 露。”古人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情感寄托的诗 歌是苍白的、乏味的,因为只有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方能 晓人于理、动之以情。强烈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情感 的诗歌就像是没有魂魄的人,面容枯槁、苍白无力。有时还 会犯无病呻吟的毛病,或者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更谈不上 以情动人、发人深省。
第二,诗人养成炼字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给诗歌赋韵 律,另一方面是提炼出经典凝练的语言,有人不是曾经这样 说过吗?“诗歌是修改出来的。”这是有的道理的。诗歌是 创造语言较多的文体,只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推敲、打磨, 才能创造出透视真理的名言警句。别人文章里之所以能够佳 句迭出,说明人家是下了苦功夫的! 第三,根据目前已有的诗歌来看,要想有新的突破,光 在抒情诗上发展,其前途不会太光明。因为我们的古人已经 在很多题材上面,替我们写下了不少的经典之作。因而,我 们只有以诗写入记事,方可有更广阔的天地供我们任意驰骋。
以诗写人记事,首先要突破篇幅这个桎梏,从而医治中国传 统诗歌的这个宿疾。其次,以诗写人记事,笔下自然会写之 有物,不会空洞,也不会矫揉造作,大量堆砌华丽之辞藻、 典故,使诗歌陷入学究式的泥潭之中。
第四,诗要成为经典佳作、鸿篇伟著,诗人需要有敏锐 的洞察力,在精确描写事物的同时,处处透视着人间真理,让人读后心悦诚服!在刻画人间百态时,能给人以入木三分 的感触!同时还要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中的假丑恶,褒 扬其中的真善美,关注人间疾苦,惩恶扬善。
第五,经常练笔、特别是要尝试着用诗歌记录自己生活 中的点点滴滴,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是不可能达到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度的。
当然,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不是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 就够的,比如说,诗人还应该在语言单位上下功夫,像词性 转化:名词变动词、名词变形容词等,也可以在精妙的比喻 上下功夫。总之,要写出优秀的诗歌,诗人必须从每一个语 言单位上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优秀的诗歌都是由一 块一块砖头累积成的,每一个语言单位都是整体中不可缺少 的一分子。
若诗人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了以上的这些特点,那他俨然 已经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了,若他还有翻译诗歌的基本技能, 并乐于去翻译诗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在翻译诗歌时 就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了。
3)其它文体的翻译能量。对于翻译其他类型文体的译者, 我们同样可以做出些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能量。比如:译 者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译者可以先阅读相关领域 的平行文本。一是先习得相关领域人们已经接受的特定词汇、 专有名词和特定表达方式;
二是了解、学习和继承相关领域 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获得该生态环境中的背景知识从而具备翻译该类型文本的能量。然后译者再动手翻译,这样翻 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跟之前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的建立 友谊关系相似,如英国翻译家罗斯康芒(谭载喜,2004)认 为:
(三)酶 当诗人具备足够的能量时,并受到酶的催化时,才会激 发译者的翻译热情或创作热情,激发译者翻译热情或创作热 情的这种酶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如老师布置的任务,翻译公 司的高薪刺激等等,或者来自译者本身,如译者自己被某一 作品深深感动了,从而决心把该作品翻译过来,或者译者为 了某种目的而去翻译某一作品等等。总之,酶是刺激译者进 行翻译的精神动力或活性因子。
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酶,它们是影响 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各种因子,它们的存在贯穿了整个翻译 过程。作为文化翻译转向倡导者的勒弗维尔(谭载喜,2004) 就这样论述过:
可见,在译者生活的社会生态环境里,社会意识形态、 主导当时社会的诗学原则以及译者的翻译观念等等各种文 化因素都是一种酶,它们通过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最终译本的生成。
三、翻译的变异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伴随着许多遗传变异的产生, 这些遗传变异多半是有害的,但也有部分是有益的。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态环境中,正是这些有益的变异推动着 人类一步步地进化,从而走向今天的文明和繁荣。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遗传,我们把异域文化翻译 过来,实际上就是异域文化在另一种的生态环境中的遗传繁 衍。繁衍的后代是否能够茁壮成长,关键在于该繁衍的过程 是否同时继承原语和译语的各种优点,一般是原语中的意思、 译文中的语言形式。但也不能绝对,如英国的十四行诗体形 式,英雄双行体押韵格式就是从其他语言中引进来的。
(一)中国诗歌遗传和变异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就有过两种遗传和变 异:一是对仗押韵都很严格的古体诗,这种诗虽然内容和形 式都比较完美,但因为其要求严格,即死板、僵化而不知变 通,使得诗人们难以写出内容较长的诗歌,尤其是走向用诗 歌记事的高度。对于很多诗人来说,这无疑是个枷锁,是个 泥潭,就是这个泥潭、这个枷锁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堵塞了 他们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灵感,因而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一个 遗憾。
当中国传统诗歌遇到内容长度比它优越的外文诗歌时, 在外界环境这种酶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现代诗歌以另外一种 特殊的变异(现代体自由诗)来适应这个突然改变的生态环 境——完全抛弃传统诗歌的基本格式,使之完全自由化(即 无字数的限制,又没有韵脚的限制)。这个变异完全甩掉了 包袱,从而走上了现代体自由诗的道路。可是,当他们扔掉这个包袱的时候,他们也扔掉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东西—— 诗歌的韵律没了,我们提炼精炼语句的习惯也没了。于是, 诗歌的美感减弱了,名言警句的数量也减少了,创作思维也 随着诗人素养、造诣的降低而变得苍白而索然寡味,甚至有 枯竭的危险。
(二)中国诗歌的进化之路 因而我认为我们的诗歌要走上繁荣的道路,必须在继承 的基础之上有所折中,不走仅压一个韵的死胡同,也不走完 全自由化的道路。我们要押韵,但押韵应具有多样性,不能 单一固定化。这样做一是为了不束缚、僵化思想,二是在为 内容服务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美的押韵格式,满足人们不同 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唐诗就是在继承魏晋风骨和其它文体的 优点之后,经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体。
英国的诗歌之所以兴隆,英国之所以能产生莎士比亚这 样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就因为莎士比亚及其他的前辈们继 承了他国优秀的东西,不仅是内容和形式,还有深刻的内涵 及创作风格,而且他们还在继承同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 生态环境进行有益的变异,这些变异使得英国的文化走到了 世界的前沿、引领着世界走向现代。
我们不能说自由诗就一无是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自 由诗给我们的先人们带来了思想,带来了精神上的食粮,它 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韵律之于诗歌就像形貌之于 美人,一首诗要成为好诗,其韵律自然会为其增色不少。自由诗是有韵诗出现的前奏,与莎士比亚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 不是出现过像马洛这样的无韵诗人吗?因而韵律应该是诗 中初级的特点,但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在中国诗歌的生态环境中,绝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欣赏有 韵脚的诗歌,因此我们应继承我们诗歌的优秀传统,把有字 数限制和押韵限制的诗歌重新找回来。但我们不走回头路, 我们在不能过分地要求押韵,要求诗歌的韵律固定统一。因 为这无异于要求所有美人都是一个样,不但没有了其鲜明的 个性及外貌特点,也扼杀了众人的个人审美情趣。情人眼里 出西施,个人心中自有他的西施特点,这不仅有利于诗歌韵 律的多元化,而且在我们创作诗歌时,它能帮我们扫出许多 障碍,帮我们顺利地实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当我们遇到这个 难题时,诗人应该做到心中有韵律,在特别不利于情感的抒 发时,可以适当地突破它的限制,或者诗人可以考虑更换诗 歌的韵律,已达到另外的美感。
四、归化和异化 在归化异化问题方面,虽然韦努狄认为异化翻译可以抵 御文化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从而维护民主 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而归化则可以丰富和发展译语文化,帮 助译语文学和文化发展壮大。而我们从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角度出发,认为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文应该采取同化的策 略,使原语文化在翻译时,通过译者的消化和吸收,能够转 化成译语文化已经有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读者读起来就像是在读母语文章一样。如若我们采取异化手段,就像是器官移 植一样,移到自己体内的器官,即便它功能再好,始终不是 自己的,总是受到体内其他器官的排斥,不能完美地与其他 器官合作,运作起来自然效果就不好。
尤其是那些处于劣势的边缘文化,如果不能采用同化手 段,只能使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最终走向灭绝。
只有通过同化别的文化,然后在同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 能是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而不至于退出历史的舞台。
五、变异促进进化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