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理计划 > 师之为师 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师之为师 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来源:护理计划 时间:2019-10-08 07:56:17 点击:

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因为凭借知识的汲取与积累, 许多人可以当“经师”,但如果不能以“传道”为使命,就 不足以为“人师”。近日,细细品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 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徜徉在于 老师充满色彩与温度的文字里,发现他的为师之道就是学做 “人师”。概要地说,于老师理解的“人师”需要具备三种 品质,即坚守信念、永葆童心、以文化人。

一、坚守信念——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 师喜欢他。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喜欢学生,至少“做 出喜欢他的样子”。讲课时,于老师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 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他会给学生期待、鼓励的眼神;
课外 活动时,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即便有不喜欢的学生,也 会尊重他,不会冷落、漠视他。正是这些“样子”和“行为”, 让于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粒沙都有自己的精 彩,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 世界。作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儿童以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让 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然而在现有的教育场景中,我 们习惯了用功利的标尺衡量每一个学生,“优等生”成了教 育的主角,“后进生”被遗忘在教育的角落。缺乏真诚关怀 的“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疏离德行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师生关系缺少了教育性,变得陌生和疏远。

于老师的一生给教师形象另一种注解,作为人师,要学会放 慢追逐的脚步,学会在岁月的成长中守候,才能让“润泽” 滋养孩子的生命,才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

我想,如果我们也可以像于老师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微笑 的名片”“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孩子又怎会不亲近、不喜 欢我们呢?于老师是智慧的,他的这些“样子”“行为”也 正是人师的为师之道。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迟到了的同 学何尝不爱面子?他们何尝不怕挨批?偷黄瓜的学生事后 何尝不难为情?何尝不怕老师‘揭老底’?于是我选择了不 伤他们面子的处理方式。”于老师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 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而理 解是于老师爱的别名。

从教50余年,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已经成为于老师的一种 教育信念,成为指引于老师教育行为的准则。在漫长的教育 生涯中,正是因为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一信念的坚守, 于老师逐渐从“经师”走向了“人师”。

二、永葆童心——把自己教成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 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 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让教学充满智慧, 充满情意。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于老师根据二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了“叙说故事”的方式让小朋友去体悟。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于老师将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 “铲地”这部分的人物对话上,要求学生“看我读”,先后 化身为“祖父”和“我”,与学生分角色对读。年逾古稀的 他,不仅读活了宽容亲切的祖父,而且将天真烂漫的小萧红 演绎得神情毕肖。而在一次中年级的习作课上,于老师扮演 滑稽可爱的“傻小猴”,通过“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等 动作的形象演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角色的外在特征。

课堂上的于老师童心未泯,生活中亦如此。他在大兴安 岭的森林里为采到两个大蘑菇而兴高采烈,甚至唱起了《采 蘑菇的“老姑娘”》;
他游览新疆阿勒泰的喀纳斯湖时,在 湖边久久企盼过“水怪”的出现;
他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看到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 合影……这样的于老师,是“老顽童”,是“孩子王”,是 “没长大的孩子”。可也正是这样一份童心,让于老师的课 堂,始终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 且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是育人的,是引发学生善性,教会学生过完满生活 的活动。如果教育不能以心灵点燃心灵,以激情碰撞激情, 以智慧启迪智慧,它就很难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引导他 真正关注学生的“成人”之路。作为人师,要想让教育成为 灵魂转向、德行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基石,就要把“儿童当作 儿童”,永葆童心,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欢,才能发挥教育感召的力量。于老师说“教了五十多年书,最 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 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正如著名思维科学家张 光鉴教授所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 所以他成功了。”我想,于老师的成功,正源于他不泯的童 心,源于他的“孩子气”。正因为永葆童心,能“蹲下身子” 看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才构筑了一种让孩子自由翱翔 在绚丽花园中的诗意教育。

三、以文化人——在文化中浸润 陶继新先生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什么是“以文 化人”?他说:“经典的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 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 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 教师如何以文化人,把文化根植在血脉中,成为自身的 文化基因。于老师认为教师要想成为文化人,不但要博览群 书,还要具备艺术修养。

读书的好处自不用说,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 不断开阔眼界,厚积学养,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于老 师简洁、朴素、明快、流畅、幽默的话语风格,正是得益于 他的博览群书。读书,让于老师获得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教育理解和教学风格。除了书外,艺术也是重要的教育手 段,他不但能“化己”而且能“成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 残缺的教育,学生喜欢于老师的课堂,乐意亲近他,喜欢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不仅如此,于老师还是一 位“艺术大师”,他会唱京剧,能演奏京胡,朗读时声情并 茂,书法写得遒劲有力……这些业余爱好提升了于老师的审 美情趣,也让他的课堂富有情趣、灵性和个人风格。

躬身自省,作为教师,当我们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我 们的人生就注定会与他人有些不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 个有着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生命个体,我们承载的是教育 的使命,教学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就是 在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行,让学生“开窗透亮”。正如于老师 所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明白多少道理, 而在于‘知行’。如果说我有什么长处的话,这个长处就是 我能将汲取的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 让理论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不但如此,我身为教师,我 会以‘文’去‘化’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有人文 素养的人’。” 于老师用他的智慧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以 文化人的教师,必当先与书为友、与艺术为友、与自然为友, 只有以文化“己”,方能开阔“眼界”达到“人师”的境界。

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如于老师那样优雅地造福无数学生。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 实社会中,要做一个信守道德、洁身自好的“人”尚且不易, 要做一位人格完美、道德模范的“人师”抑或更难。但是诚 如于老师所说:“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以“人师” 为追求,知难而上,见贤思齐,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像于 老师那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