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工会 >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弃婴的收养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弃婴的收养

来源:工会 时间:2019-12-03 07:50:03 点击: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因收 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因收养弃婴被罚款而引发的思考 姜虹* [内容提要] 收养制度是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网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法 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收养制度目标;
《收养法》的贯彻实施是计划生育国策与 收养制度的协调发展的结果。因当事人在收养过程中存在的瑕疵而由行政机关行 政罚款无可厚非,但强制执行以未成年人为执行对象明显不妥。在基于社会责任 和爱心而实施的事实收养关系和计划生育制度之间发生交叉时,如何协调矛盾并 正确处理,是留给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收养弃婴;
计划生育;
协调发展 一、收养弃婴的相关法律规定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弃婴的收养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无子 女;
第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第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 子女的疾病;
第四,年满30周岁。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可以先到发现弃婴当地的 公安机关报案,取得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报案证明;
之后到经常居住地的计 划生育部门开具夫妻的生育状况证明和无子女的证明;
同时,还必须到县级以上 医疗机构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取得该医疗机构出具的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 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
并到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 会开具本人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情况的证明;
最后 持上述证明及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到弃婴发现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收养法》第8条的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 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 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第15条规定,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 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因此,根据《收养法》和民政部《中 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对收养无以查找生父母弃婴的,民政部门在 登记前必须公告查找其生父母;
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弃婴的生父母或其他监护 人未认领的,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凭收养登记证就到公安 机关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法律之所以对收养弃婴做如此详细之规定,其目的不外乎:一是体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保障基本人权(生命权);
二是调动社会救助和家庭救助的 能动力量,构建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网络;
三是将收养制度与计划生育制度紧密 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再生产良性发展。

由本案我们可以看出,尽管 当事人按普通人的最朴素的观念将弃婴收养下来,尽管其行为符合最基本的道德 观念,但其行为却和我国上述法律规定有相左之处,其间的问题主要是:收养弃 婴必须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

二、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收养制度目标 收养法属于民事法律,在收养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的行为当然要体现平等自由 和意思自治的原则,但收养和送养子女并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它还关系到 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收养关系的成立和解除等问题上,法律标准 和道德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处理有关收养的各种具体问题,既要依法办事,又要 符合社会公德。《收养法》中所规定的收养人具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当 然包括道德品质的要求),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须有法定年龄的差距,以虐待、 遗弃为解除收养的法定理由的规定等,都是《收养法》第2条所确立的“不得违背 社会公德”原则的体现。

无论是收养行为还是解除收养的行为,都是一种变更当事人身份的一种重要 法律行为,纵观世界各国立法,均将收养规定为要使行为,需要一定的司法程序 或行政程序才能够完成。法律只是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规范,在收养形成、拟制血 亲间的抚养赡养乃至收养解除过程中,法律的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准则,但在 整个收养关系存续过程中收养人、送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是法律 无法涉及的。因此,在法律执行过程中,执法者所作的不应当只是机械地执行法 律,而应当在工作中发现当事人弘扬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的一面,注重引导当事 人实现对法律规范的遵从。故尔,收养行为就不能仅凭人的思想觉悟或朴素的感 情来实现,也不能仅凭一纸文书来约束,它应当是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的成果。

三、《收养法》的贯彻实施是计划生育国策与收养制度的协调发展的结果 但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生存条件的制约,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开展的不 算顺利。收养制度的建立原意是为保障无子女的人能够享有天伦之乐或使那些得 不到较好生存环境的未成年人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但该项制度被某些个人甚 至是有些个别领导干部所利用,他们为了得到儿子,不惜将亲生女儿送养或抛弃, 有的则以收养为名达到求子的目的。为保证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在与人口发展 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特别是《收养法》的制定过程中注重了与计划生 育制度的协调。《收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收 养法》第3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收养法中有关不得以送养为理由超计划生育的规定,有关无子女者只能够收养1名子女的规定,年满 30周岁始能成为收养人的规定等,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因此,在收养时,必须 注重与计划生育原则的配套执行。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法制观念淡薄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在实际执行法律 法规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在收养之时可能只顾及情感或道义而忘却完成 法律手续,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时可能有时过激而伤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无 论是哪种行为都不是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建立平等和睦人际关系、提高人口 素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法治 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观念的强化以及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 发展必定能够实现。

四、本案引发的思考 结合本案的实际分析,案件中既有当事人没有遵从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不利 法律后果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执法者执法水平偏低,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

(一)当事人收养行为中所存在的法律欠缺 收养行为是具有三方当事人参与的行为,在该行为中只要有一方当事人的条 件不符合法律规定,收养行为都是不能确立的。《收养法》第4条规定,只有丧 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和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这些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才可以成为被收养人。《收养法》第5条规定了送养人的 条件,即送养人可以为:孤儿的监护人;
社会福利机构;
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 女的生父母。《收养法》第6条规定了收养人的条件(见本文第一部分相关内容 的详述)。《收养法》为了使那些真正被遗弃的未成年人称为收养对象而不受收 养人有子女的限制,特别规定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和弃婴的例外条件,即第8 条和第15条所规定的,为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且经公告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 和儿童。法律这样规定,一方面可以限制父母通过实行弃婴行为而行超计划生育 之实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因主客观原因而走失的子女被他人收养的子女回到亲 权人的抚养之下、为打击那些已收养为名行偷窃婴儿或儿童之实行为提供法律上 的依据。本案彭家夫妇所抚养的是捡拾的婴儿而非社会福利结构所抚养的弃婴, 她虽然符合被收养人的条件,但不符合收养法中所规定的不受收养人有1名子女 限制的被收养人条件,而且在该收养关系中没有相应的送养人,故无论从送养人 还是被收养人、收养人的角度分析,该收养行为均为无效。

对收养关系确认无效,并不等于对弃婴行为的鼓励,法律通过《婚姻法》、 《收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相关内容的规定,使得实施该行 为的人承担享有的法律责任,而且从道义上该行为也为社会所唾弃。本案报道后, 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充分说明人们对弃婴行为的不齿和对彭家夫妇的行为的称道,应该说,弘扬爱心和公德意识也是法律所预期的目标。

(二)民政局行政罚款行为应针对的对象 本案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一个是行政法律关系,即计划生育;
另一 个是民事法律关系,即收养。本案处理和执行的是违反计划生育的罚款问题。从 计划生育的角度看,计划生育部门是依法履行其职责的。因为收养人的行为不具 备合法性,收养人有子女,因此他只能收养被社会福利机构抚养且查找不到生父 母的孤儿、残疾儿童或弃婴或儿童,否则就违反了计划生育制度。计划生育部门 根据地方《计划生育条例》所作出的罚款处理也无可厚非;
在当事人拒不执行的 情况下,该部门依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无不妥,也就是说行政法律关系中的 行为是恰当的。问题出在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该部门在执行时将两个法律关系 混淆了,搞错了执行对象。在本案中,应当执行对象是被罚款人,并非孩子。被 罚款人拒不交款时,可从其工资、生意账户中强行划拨,或拍卖其财产等。实行 罚款,就是对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否定,就是对破坏计划生育政策当事人 所实施行为的处罚,而非对该行为结果的处罚;
谁违反了法律就应当由谁承担由 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而不是由他人来承担。当彭家夫妇交了罚款,计划生育办 公室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理由(彭拒交罚款)即消失,彭翠本人与能否交出罚款 没有必然法律上的必然关系,强制执行以孩子为执行对象明显不妥。

(三)民政局不允许彭家接走弃婴的做法有待探讨 本案的收养关系因在三方参与人方面均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因素,收养行为 无效。但在这个民事行为中,我们更应注重保护的是彭翠的生命权和儿童幸福生 长的权利。本案中的彭家夫妇出于积德行善和维护一个孩子的生命权的思想而没 有及时将拾得的弃婴送至公安机关或直接送到儿童福利院,而在事实上变更了弃 婴的身份关系,我们一方面应当提倡彭家夫妇这种助人为乐的社会责任感、珍重 生命的道德良知,同时也应当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当事人认识到作为 一个社会的人必定要考虑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利益的要求,并非所有善良的愿 望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收养行为会使得当事人之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发生混乱,有与计划生育制度相矛盾之处,应当并帮助其尽快履行法律补救措施, 从而避免彭家夫妇和小彭翠在心理和财政上所担负的不利。

在本案中,罚款是针对超计划生育制度所采取的措施,而是小彭萃滞留在民 政部门是合法收养所必需的条件。新都县民政局是从收养法律关系的角度出发处 理问题的,福利部门所认定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彭萃的亲生父母未相认后,彭先 忠夫妇方可申请收养”是无可挑剔的。因为彭家缴付罚款的行为不能使的收养行 为合法化,但是,计划生育部门收下罚款的事实就意味着承认了彭家夫妇超生, 彭家此时收养弃婴的行为就不应受“收养人只能收养1名子女”的限制,该收养关系欠缺实质要件的就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福利部门对彭翠实行查找生父母的公告, 然而,该公告期内孩子在养老院的事实是由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错误而造成的, 因此,福利部门在公告期内如何保障已和彭家夫妇具有深厚感情和被彭家事实抚 养的小彭翠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基于社会责任和 爱心而实施的事实收养关系和计划生育制度之间发生交叉时,如何协调矛盾并正 确处理,是留给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总之,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执法水平,公正严明地执行法律,在法治的基础 上逐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是法律与道德相互作用的共同目的。法律工作者不能 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去破坏社会业已存在的较高道德,法律工作的目的是要使人 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向更高的方向努力。克服法律之间不协调之处,切实保障权 利人的合法权利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本案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只有真正发挥道 德与法律得相互作用,才是推动爱心工程的有效途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