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及8个民族 特困乡之一,1999年又被列为全国特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乡。
从冠以布朗山乡的这样一些前缀和定语中可以知道,布朗山 乡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处于贫困和不发达的民族乡镇。新中 国成立50多年来,布朗山乡还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原因是多 方面的,而教育的不发达和教育成效的不显著便是其中的一 个主要原因。
一、布朗山布朗族的传统教育与功能 布朗族历史悠久,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 语支,但始终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新中国建立前,布朗 山布朗族主要实行的是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可分为社会教育 和佛寺教育两部分。
布朗山布朗族的社会教育童年时以家庭教育和村社教 育为主,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家长和村社的长辈们从衣、食、住、行到一些认为应该给孩子知晓的常识和道理,就以 直述的方式告诫孩子,使之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 粗浅的是非观念。到稍有所悟时,便以寓言、民间故事为主 向孩子进行进一步的人生哲理教育。孩子长大成人后,布朗 族社会教育常表现为传统的民俗教育与生产生活技能教育。
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布朗族儿童在由幼年走向少年和青年的 过程中,自身也通过经历一系列的传统仪式或参与生产生活 而亲身体验和实践着这些习俗和技能,从而使自身最终也成 为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实行者、捍卫者,一代一代地继承着民 族传统和文化,并由此体现出民族特征和民族意识①。
布朗山布朗族在长期的迁徙历程中,形成了与傣族交错 而居的居住格局,并在千百年的民族交往中接受了傣族的宗 教信仰,和傣族一样成为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 南传上座部佛教特有的佛寺教育从而也成为布朗族传统教 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送子为僧”因此也成了布朗族风行的 社会传统。凡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就必须进缅寺当和尚,少 则一两年,多则五六年。小和尚不仅在缅寺取得社会认可的 资本,同时也在这里学习、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观念, 并成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承担者。
上述布朗山布朗族传统教育的功效同其他民族一样,是 一个民族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也是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对下一代感染、熏陶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这一途径实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当然也是一个民 族获得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的主要途径, 因此是一个民族繁衍生存并保持自己民族特征不可缺少的 环节。
二、布朗山乡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回顾与检讨 (一)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端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布朗族最为集中的布朗山乡,在工 作队和当地驻军的共同努力下,于1956年8月办起了第一所 公费寄宿制小学,布朗山乡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由此发端。
1962年,布朗族有了自己的第一批高小毕业生,共17人;1965 年,布朗族有了第一代初中、初师毕业生。同年,布朗山乡 小学发展到17所,在校生650人。2002年,在布朗山扶贫综 合开发项目中,建成了布朗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截至 2004年末,布朗山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包括42个教学 点,其中一师一校的校点22个洪有80个教学班(其中含初中5 个班),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93人。
尽管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教育投资在不断增加,学生 的人学率也有所提高,但学生的流失率十分严重。据2003年 对乡中心小学学生流失情况的统计,学年初有五年级学生81 人,至次年6月流失22人,流失率27%;六年级有49人,至次 年6月初只余38人,流失n人,流失率22%②。2002年乡九年 一贯制初中第一届招生120人,至2005年毕业时只余87人, 流失率27.5%,其中没有一人进人普通高中继续学习③。布朗山乡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自开办以来,直到1999 年才作为最后一个“普六”和“扫盲”达标的乡镇通过验收。
尽管如此,一些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布朗山乡实际上仅勉强 达到“普四”的水平。这是对布朗山乡现代基础教育现状的 一个并不乐观但比较实际的估计和评价。
(二)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检讨布朗山乡5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可见国家对这 样一个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山区乡的教育不可谓不重视,但 布朗山乡5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成效不能令人感到乐观。究其 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尚未成为布朗山布朗族生产生活的切实需 要,因此当地布朗族人民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意 识不强,这是布朗山当代少数民族教育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布朗山乡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全乡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 交错,与内地交通闭塞。新中国建立前,无公路与内地相通。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使这里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十分缓慢, 至今布朗山乡的许多地方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
原始的生产方式使布朗山乡的布朗族对于现代科技在生产 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反应淡漠,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仍主要由传 统的生存手段和技能解决,学校教育所教授的现代知识在村 寨的生产生活中缺少用武之地。如章家村民委员会所属6个 村民小组两千多人中才有的唯一一个高中生(职高兽医专 业)岩宰嫩于2001年毕业回乡后,一直无所事事。尽管当地养殖业急需兽医,但乡兽医站人员编制已满,自己想开业行 医又无资金,因此兽医专业毕业的岩宰嫩虽然满怀抱负,但 无施展才华之地。为了找到一条出路,他曾三次报名参军未 能如愿,报考公务员又无资格。回乡五年后,他已娶妻生子, 开始由学生向传统农民转变。
此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也让处于大山环抱之 中的布朗族感到读书没什么用处,多读书反倒多花钱,所以 尽管遍布于布朗山乡的40多个小学校点的教师常常挨家挨 户动员家长让孩子来上学,但学生人学情况没有很大的起色, 人学后辍学的学生也较多:(见表3一26)小学毕业后升初中 的情况也并不令人乐观。根据2004年4月《勋海县2004年初 中招生报名表布朗山考区》统计,布朗山乡小学报考初中人 数为143人,其中布朗族49人(男31人、女18人),而到了2004 年9月1日开学,实际就读的学生仅86人,其中布朗族学生35 人(男27人、女8人),到了2005年1月又有3个学生辍学①。
从对布朗山乡现代基础教育及其效益的考查可以看出, 由于社会整体发育水平的限制,劳动者通过一定投人所获取 的知识和能力,即人力资本,也往往不能投人生产过程并转 化为一定的收益,从而造成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 匾乏,另一方面则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利用不足而 形成浪费的少数民族贫困地方教育发展的“怪圈”。社会发 展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因而也成 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致命因素。2.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单一性与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之间的矛盾,使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往往遭到忽视或不得 不予以忽视以适应现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导致现行国民教 育与少数民族原有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无法对接,一定程度 上削弱了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六年或九年义务教育制,六 年或九年以后实行的是非义务的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或高等教育都必须通过考试加以筛选,以考试成绩的分 数段作为进人不同等级教育的人门证,从而使得中国的教育 从义务教育阶段就注人了应试教育的因素,义务教育的成效 常常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致中国的义务教育 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同一语。这种状况使城市和内地乡镇的义 务教育产生了素质教育的缺陷,而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这就是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脱节与 错位。
在追求教育目标一致的评价体系和衡量标准下,山区少 数民族的基础教育也被拉人了应试教育的轨道。据乡教办统 计,布朗山乡从1956年办学开始至2000年,共有26人考上大 专(包括各级党校大专学历)、91人考上中专②。由这一统计 看,乡教办也是把升人大中专作为办学目标和教育成果来看 待的。而在学生中出了多少成功的企业家、商人、著名教师、 军人等的统计则极为鲜见,山区少数民族教育评价体系于此 可见一斑。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进人应试教育行列的弊端,是使 特殊环境下满足特别需求(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改 善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的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诸多特 殊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深人地研究和因地制宜地 发展设计了,由此导致学校教育内容与当地生产生活的现实 距离太大,学时不考虑与当地民族原有文化传统和教育模式 的衔接,不学时由于没有学习的相应环境与氛围,学生所学 知识不用多久就逐渐淡忘了。加之应试教育的目标对于教学 条件和教学水平与内地、城镇都不可同日而语的山区少数民 族基础教育来说,大多不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在这样的基 础教育水平上,能够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参加中考而进人高 中或职高的学生寥寥可数。少数进人高中或职高的学生,通 过考试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希望也十分渺茫,即使刻苦攻读、 终于鱼跃龙门的少数佼佼者,往往也为昂贵的学习费用而愁 眉深锁,甚至因为极度的贫困而不得不放弃这难得的机遇, 这一现实使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教育无法投人过多的热情。
3.教师敬业精神与责任感的缺失,教学方式的生硬与教 学内容的全国相同性,以及教学条件的简陋,使山区少数民 族基础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与内地和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教 育质量的差距日渐加大。
据2005年统计,布朗山全乡42所教学点的102名教师中, 除36人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外,其余都在村小校点工作。
教师大部分来自其他乡镇,一般为省、州师范院校毕业后分到布朗山乡任教的,其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年轻。然而,年 轻也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了影响,这就是对工作和生 活还没有建立起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普遍缺失,对自己 所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项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番事 业去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 发展带来了影响。
由于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的普遍缺失,加之工作经验和生 活阅历有限,村小的年轻教师对教学法的实践大多还只能停 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往往照本宣科,缺乏与当地乡情民情 的有机结合与灵活运用。由于所学内容与民族学生的生活环 境联系甚少,对当地民族群众和青少年摆脱贫困、实现自我 发展的需求帮助较少,家长送孩子人学没有热情,学生学习 没有兴趣,学的时候比较被动,学了又没有地方可以运用, 从而使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教学质量自 然也因此大打折扣。
以上仅是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 简单列举与分析。此外,一些诸如教学条件缺乏、教学环境 简陋、教育经费投人不足与教师生活条件艰苦等普遍存在的 问题,不是可以短期内或者通过学校与教师自身就能解决的 问题,在此略而不论。
三、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途径思考 针对上述山区民族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切 实有效地发挥现代基础教育的作用,实现现代基础教育对少数民族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目的与功效,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 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与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虑: (一)改变山区少数民族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他 们长期所处的贫困落后状态,使现代教育成为山区少数民族 生产生活切实需求的前提条件 当前山区各少数民族最迫切的需求和愿望是解决温饱、 摆脱贫困。不为温饱发愁、不为贫困所苦,这是各民族期盼 了许多代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内地和自然条件、 地理区位较好的许多民族早已解决了温饱,走出了贫困,正 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居于山区、荒漠、草原、边境等地带的 一些少数民族,则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和地理区位的偏 僻,很难受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绩效的辐射,如布朗山乡 所属的西双版纳州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不错,但布朗山乡受到 的影响和辐射比较有限,布朗山乡的各民族难以分享区域经 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和进步,还一直处于贫困落后之 中。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代教 育的作用对这些地区而言还没有得到体现,当地各族群众对 于现代教育尚未产生迫切的需求,这是现代教育在这些地方 发展十分缓慢、状况堪忧的主要原因。因此尽快改变这些地 方的贫困落后状况,改变这些地方各族群众原始的生产生活 状态,是发展这些地方现代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要前提。
这就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通信、商贸、医疗、卫生、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备,为其改变原始的 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影响因素和示范样本,以及能 够使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的实用技术帮助,使他们 在得到实际利益和生活水平真实改善的促动下,感受到现代 科技知识的意义和效用,自己产生了为改变贫困落后状况而 对现代科技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对改变传统生产、生活 方式的愿望,从而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和社会 基础。只有把教育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艰难的状况,变被动与不和谐为 主动与和谐发展。
(二)以我国教育法为依据,以当地实际需要为前提,适 当调整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和目标体系,教学内 容中增加乡土教材和实用技术的份量,使山区少数民族基础 教育真正做到有利于人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 和根本,是为一切社会发展提供必须的动力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一定要从山区少 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出发来考虑,超越山区少 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愿望和现实发展水平的不切实际的设计 和要求,无益于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根据 布朗山乡“普六”只是勉强通过,基本上达到“普四”是这 一现实,应适当调整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和目标 体系,不完全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标准,而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实用技能及提高自我发展意 识作为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由县教育 局和乡教办组织编写乡土教材,使学生了解本地民情乡情, 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培养振兴民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在小学四 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学生中增加一定比例的、与当地自然条件 相适应的实用农业科学和技术技能教学内容,有条件的校点 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作为学生的田野实验室进行 农技栽培技能培训。通过实地培训和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 和教会学生一些实用农科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操作 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校经济进行适当补充。这样学生 在离开学校回到村寨以后,不仅所学的一技之长可以有所施 展,有助于家庭的脱贫与解困,而且可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 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使他们及其家长能亲身感受到 学校教育的功效和作用,体验到学校教育对于他们自身摆脱 贫困、自我发展的实际意义与价值,从而产生对现代学校教 育的真实需求和动力,也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读书无用、无望 的想法。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放弃或排斥实现“普九”目标而降低 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而是在培养现代教育的社会基 础和创造现代教育的实施条件。因为在像布朗山乡这样的少 数民族贫困山区,由于经济的贫困与社会整体发育程度的局 限,一定投人(包括经济与时间、精力)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不能投人生产过程并转化为一定的收益,教育在这些地 区的投人只能造成“知识的失业”与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 在基本普及小学四年或六年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如上 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调整,将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山区少数 民族自我发展能力、逐渐改变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教育 投人产生经济收益的可行途径。
(三)依靠政策倾斜,切实解决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生活 问题 加强教育强化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创造条件改进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全面 提高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切实关心、解决少数民 族教师的生活困难相结合,有效促进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的改进与发展。
上述山区少数民族教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多方面 的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如上述分析的社会环境的 影响,二是生活环境的艰苦和教学工作的无成就感。生活和 工作条件的艰苦,收人的微薄,投人的努力和心血没有结果 所带来的无成就感,对前途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焦虑以及面对 山外世界的诱惑,山村的年轻教师依然能够坚守岗位、履行 职责不能不让人深感敬佩。所以,要使山村教师树立爱岗敬 业精神和职业责任心,并不是单纯加强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