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如“低头族”已经取代“睡觉族”,排 在大学生课堂问题最新行为首位。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 情绪多变、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策略缺乏等学习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 发,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成因 1.1课堂学习价值存在认知偏差 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对课程价值取向问题位居第二。大学 生对课堂学习价值认知的形成,是通过人脑中信息加工系统接受外界输入的有关 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 检索、提取,以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的编码存在 偏差,如认为课堂学习无用、过分强调学习自由及个性张扬、缺乏课堂敬畏感等, 以课堂问题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偏差对课堂问题行 为的产生负首要责任。
1.2课堂情绪情感行为控制能力缺乏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情绪问题位居第六;
而不喜欢 所学专业、科目或任课老师等学习情感问题亦占较大比重。在人和周围环境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反映起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大脑机制影响人的行为。大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说明了大学生消极的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 普遍性和严重性,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在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而教师对这些行为的忽视或无作为,无疑加速了它的发生和发展。
1.3课堂学习动力不足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最根本原因。高校大学生普遍 存在“目标间歇性”现象。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学习动力问题位居 第三。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缺乏学习动力”排在第二位。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缺失和学习动机的 偏差密切相关。
1.4课堂学习意志力弱化 学习意志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学习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 坚持性,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学习意志通过学习行为表现 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大学生学习意志力弱化的表现,且 多出现在意志活动的执行阶段。丁雪红在大学生对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认识的调 查中发现,说悄悄话、思想开小差、发呆等意志缺乏行为占较大比重。
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对策 2.1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的提高 2.1.1重视学习注意力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分析表明,注意是参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基础 性部分,其有限性制约了认知的深度和水平。教师应采用元注意培养策略,提高 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整合认知各要素,在价值认知形成过程中,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他们“开小 差”等注意动摇现象的发生。2.1.2做好师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 不同家庭状况、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发展 特点;
认知风格总体发展受专业、年级的影响。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对不同认 知风格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做好教师和学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提高大学生 课堂学习效率,避免由认知风格差异而造成“师生沟通不良”,忽视课堂学习价值, 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3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策略、获取 与编码策略、储存和组织策略、再认和回忆四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充分运用认知策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信息,并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提高学生学 习的效率和兴趣以及对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大学生认知策略的提高可对认知策 略四部分内容各个击破,对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进行指导,避免 因缺乏认知策略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4提高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 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效率。研究表明,直接指导策略确实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元认 知水平,尤其是在提高元认知体验方面效果明显。丰富元认知知识,增加元认知 体验,指导和改善元认知监控,提高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 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 对避免因元认知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2.2.1管理与控制课堂情绪性行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情绪调节与学习投 入呈显着正相关。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或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 消除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发展情绪智力及学会情绪的表达。认知情绪调 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加强 情绪管理训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水平,对克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2正确处理课堂情感性行为情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 学生的学习情感总体水平一般,亟须大力培养。教师应帮助大学生从认知、感觉、 兴趣、人际、自我调节等方面着手,发挥学习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动力、强 化之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给予正确评价及培养,避免学习情感成为制约他们 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瓶颈因,以致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3课堂学习动机的发展 2.3.1提高学习需要水平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中一个便是内在需要, 即内部动机。学习需要,即学习内驱力或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 中的基本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动力来源,学习者只有对自 己有充分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帮助 大学生让课堂学习需要从低层次水平向高层次水平发展;
学生亦要根据不同学习 需要的性质,把握学习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提高在课堂学习效率,减少课堂问题 行为的发生。
2.3.2正确看待学习诱因 动机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能满足需要的外界事物,即外部诱因。学习诱因 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沈国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是:“一方面,不 能因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中含有个人利益需求的成分,就认为其学习动机不纯;
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使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逐步在大学生的心目中 占更大的优势,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高度统一和增长”。高校应以此为 参考,避免消极诱因,发展和丰富积极诱因,发挥外部诱因的积极功能,促进学 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
2.4学习意志力的培养 2.4.1重视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 行动和手段作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关于意志行动两个阶 段重难点的把握,对大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准备阶段的重难点在 于目标的合理设定,设定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前提,目标过高或过低,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意志行动的后续进程;
目标执行阶段的重难点在于执行的持久性及变 通性。大学生在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常犯的“毛病”就是在作出决定之后,“三天 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不知变通和调整,一味按照原计划中错误的决定执行。意 志行动的过程,也是意志的培养过程。大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是积极参与课 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克服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
2.4.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意志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业成败和 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的坚韧性、自制力与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学习态度,学 习努力程度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 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注重意志品质 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中之重,以避免造成 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良行为习惯。
3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进入“成人”状态及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的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认 知、情绪情感、动机和意志四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因素,并采 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恰当教育与适当引导,对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 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培养国家知识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课堂 学习价值认知、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课堂学习动机、课堂学习意志力之间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是基础,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是保 障,课堂学习动机是动力,课堂学习意志力是重要保证。缺少任何—方,都不利 于大学生课堂良好行为的培养和问题行为的克服、改善和矫正。当然,大学生课 堂问题行为得到更好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亦需要来 自教师和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教学 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及改善学风等。
作者:李晶晶,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第2篇:行为心理学下我国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对公园的普遍需求 在进行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弱势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的同时,也应充分了解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地创 造条件,消除人为环境中的各种障碍,使弱势群体也能正常生活并参与社会活动, 让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典型弱势群体对公园的使用,如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一些必要的辅助设 施应更为便于使用,如方便轮椅通行的道路;
残疾人则由于现代公园中缺乏专为 他们设置的公共空间,而普通公园不安全因素过多且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故他们 多选择呆在家中或是只徘徊在住所附近;
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 的地段或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且他们由于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及薄弱的自我保护 意识很难避开环境变化带来的危险,另儿童经验知识有限,故要尽量在保障他们 安全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设施。
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老年人腿脚不够灵活,行动相对不便,比较看 重活动设施是否方便使用,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应加以强化,方便轮椅通行的道 路也是老年人是否能愉悦的享受公园环境的必要条件。
残疾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园中缺乏专门为残疾人精心设计的 公共空间,普通公园由于存在不安全因素和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造成的不便利因素, 以及正常人异样的眼光使得大多数的残疾人不愿光顾,许多残疾人选择呆在家中 或是只徘徊在住所的附近。
儿童对公园环境的需求: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的地段或 者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由于好玩好动、注意力分 散、安全意识不强,不太懂得保护自己,很难避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危险。因此 一定要注意儿童游园玩耍时的安全性。另外儿童生活经验较少,而且看问题也很 单纯,对不常用的字或语言不容易看懂,在设置导向标识时应简单易懂,尽量采 用图形等形象、易懂的标志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前提 下尽量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环境设施,满足他们对世界的求 知欲。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无障碍意识的匮乏 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和管理者为追求含蓄的意境,忽略了可达性,从而 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加了他们的游园难度,因而设计之初就应注入无障碍的设计的理念,并践行于过程中,才能营造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
2.缺乏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 大多数城市公园只是为满足相关规范而进行无障碍设计。设计者没有仔细 考虑过怎样才能将无障碍设计做的既巧妙又实用,加上我们缺乏弱势群体使用感 想的信息反馈机制,长期以来无障碍设计处于一个相对粗放型的发展状态。
3.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完善 城市公园中很多受到无障碍设施无法得到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这样的现 象屡见不鲜。作为公园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公园的功能、方便广大游客,改造和 修缮相关设施,使无障碍设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新方向 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不仅要排除弱势群体的各种障碍,满足弱势群体的 游览需求,更要为他们营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让使用 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和愉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对今后城市公园 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树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水平要树立科学的设 计理念,将设计工作转移到满足弱势人群的人性化、安全、使用需求上,只有这 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
无障碍设计必须要明确每一项设计的标准、尺寸、关联性等;
城市公园无 障碍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弱势人群的行为需求以及公园环境与弱势群体的行为 关系。
2.融入无障碍的设计元素。在无障碍设计中对一些公共性的设施、园路、 建筑、小品、植物、标识等进行设计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入无障碍设计 元素。公共设施需要专门设计,如:园路,考虑到弱势人群行动不便,园路路面 铺设材料必须要平坦、防滑、避免摔倒。
3.加强感官的交互性设计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一切相关的组成元素都包含了人们各个方面的感受, 而交互设计中交互的对象,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还包括了不同层次、感官、感受的交互性设计。
对于公园设计来说,无障碍元素的加入必然要与正常的设计相融合,公园 还有着许多其它的功能,通过景观设计与多种园林组合元素的搭配给人以不同的 感觉,在无障碍设计中要保持这种感官、感受的协调性,即选择了无障碍的设施 设计也要保证整个公园整体效果,能够从各个感官角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感受。除 了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外,听觉、触觉、嗅觉这三种感应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方式 与内涵,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的应用可以带动设计思维的革新,技术进步可 以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带给用户更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综上所述,无障碍设计作为满足弱势群体在生活中使用公共设施的一种安 全保障,使他们最终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 设计师的社会义务。完善无障碍设计,营造无障碍环境,是体现公园人文关怀的 一个重要标志,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公园品位的一个重 要指标。同时,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促进社会进步,培养公民公共道德意识,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谭芸(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300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