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工会 > [加强课堂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什么是动手能力

[加强课堂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什么是动手能力

来源:工会 时间:2019-10-17 07:55:27 点击:

加强课堂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加强课堂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摘 要】动手操作是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 一。课堂实践中发现有存在准备不足、参与不足、流于形式、 缺乏思考的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是认识问题,有 的是方法问题。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也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模式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动 手操作活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操作前明确要求,让操作行之有效 操作前要有明确要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 准备一些材料,再简单交代一下怎么做,然后学生就动起来 了。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可是学生究竟能从这样的操作活 动中收获什么,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操作,值得思考。

操作活动时,如果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活动,那么在这样的活 动中,学生只是“操作工”,而不是“探究者”。学生不管 是学生独立操作,还是小组合作操作,就操作而言,想要有 效,在操作前就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 么、怎么做、做完之后怎么办。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一课,有一个人人参与的 独立操作活动:每个人利用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及三角 尺、直尺等工具,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正因为明确了要求,操作 过程中,学生操作得很顺利,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试想,如果要求不明确,直接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 和角的特征,很可能出现一部分学生拿着长方形的正方形, 而无从下手,而从这个操作要求中,学生知道了可以量一量, 如果图形太大无法量,那就可以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操作当然是有效的。

二、操作中人人参与,让操作源于自主 现代教学论强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 听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逐步形个人亲身探索和 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感知动作 同人的心理活动是密切联系和,动作记忆保留和时间更长久, 小学生在其数学思维活动中视觉印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通过操作活动强化动作思维,有利于使记忆以动作效果 来储存。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 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探索。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组操作活 动:给每个小组学生两副相同三角板、钉子板、一张方格纸、 一张白纸,“做”出正方形或长方形。汇报时,教师先让用 两副三角板拼的学生汇报,因为这种操作最简单,跟进的问 题是:“你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正方形呢?”“为什 么这两把三角尺拼出的是长方形,而另外两把拼出的是正方形?”突出重点。接着让在方格纸上画的学生汇报,跟进的 问题又进了一步:“如果每一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你 画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然后让在钉子板上围的 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围的,为什么这样围?最后让用长方形纸 折成正方形的学生汇报,这里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正方形与 长方形的联系。层层深入的汇报,使操作活动的价值显得更 为丰满。

三、操作后启发思考,让操作支撑思维 数学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活动,动手操作要 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支持其内在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 思维的参与,动手操作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既可以在操作 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从操作的结果中进行思考。

从操作过程中的思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课。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角比一比,比了四 次,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操作后,教师提问:能 不能让比的次数少一些呢?有的学生发现把纸对折,只要比 两次,如果对折再对折,只要比一次。随后,教师要求学生 再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比一比。教师看似随意的一个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 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轻松地就想出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 看是不是完全重合。原本简单的操作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 多了一些探索和拓展,也使课堂上多了一些“数学味”。动 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 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 得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活动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 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

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 概括,从而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感受认知 冲突,产生操作的需要,从而使操作为思维的推进服务。当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性认识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使感性认 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1~2 [2]华应龙.我就是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47 [3]余飞.新课程(小学版)[J].山西省出版集团, 2010(3):29 [4]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1):56~57 [5]刘东翠.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教研版),2008(7):49 [6]曹培英.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 1999(1.2):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