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渗入 讲到老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而很少会想到他在文学 范畴的美学。其实,在老庄的著作以及言论中,很多既是有关哲学上的思辨,也 是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思考。比如在《文心雕龙》谈到“神思”即创作思维活动,其 中关于创作思维心态就是来自老庄哲学思维论。在这当中提到的“虚”,“闲”, “静”本是老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创作思维,简直不需要进行过多改造、整合、 只要把接受视角改变一下,以哲学眼光来看,则是哲学思维;用艺术眼光来看, 则成艺术思维,不必做中介性调节(有时甚至是哲学上的悖谬命题却在美学上存 在合理性和积极影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的概念老庄很少有直接提到。
而后人则根据其言论著作所体现的一些精神看出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即老庄美 学。有关哲学的思考渗入到了美学的探索这是老庄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哲学 思想的渗入,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甚至对文学美学发生深刻 影响的艺术思维也起着定势的重要作用。就以前面讲到的“虚”问题为例,曹雪芹 在《红楼梦》中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同样的,“善”使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确 定其伦理道德内涵,却又成为中国美学特别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从而没善相 连,没善兼具。可见,文学美学和哲学之间这种渗透、贯通现象,本身已经构成 了中国文学美学的现象。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倘若把中国文学美学视 为一个自治系统,它绝非是绝缘体,外系统的哲学既是其理论构成的内核,又是 环保他的系统圈,哲学因素给其输入了信息。
二、理性和感性的碰撞 在老庄文学尤其是庄子的相关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的看到寓言, 神话等占了大量的比例,在文章中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中不乏一些夸 张,神游的色彩。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那种鱼,那种所谓的大鹏,在现实 生活中人们是绝不可能见到分毫的,在文中却带着神话的色彩讲的似真似假。从 鲲讲到鹏,从尧讲到惠子,超越了时空的局限,酣畅而又淋漓。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中国美学的又一特征,以情感性、想象性擅优,情感与想象的联系把握。李白 是人人皆知的诗仙,他的诗总是缤纷多彩,意象密集,跳跃性极大。这是不同于西方审美途程有知性的参与,无法进行逻辑上的说明。“神思”,想象使读者的心 灵得到充分自由的舒展,能够到达“形”之所未到之处。西方人认为艺术真是的反 映自然才是美。而中国古人则与此相异,在他们看来只有体现的人的精神或者展 现了人的某种人格境界的艺术品才是没得。所以,中国的艺术中,飘逸、高古等 风格实质上都是人格理想或人格境界,带着人格美的理性思考。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寓言本身所包含的理性特质。以《逍遥 游》为例,通篇不做抽象性论说,而是全用寓言、譬喻。在抒发着一种感性的思 考的同时,在文本中充分发挥着论证或说明理念的哲学实证功能。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庄的美学是摆脱了纯理性和纯感性的具象与 抽象的兼容式,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相统一的。而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式的文学 美学的特征所在,理性凝聚在感性之中,主观情感需要和个体生命起着规范作用。
没有概念的演绎,逻辑的推理、空泛的说教,尽管在说明和理性的解释对象,却 不浮于表面,理性所起的是潜在规范作用。而老庄作为先秦诸子之一则为之树起 了最初的基点。
三、道法自然 关于老庄的道,在《老子》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或者可以理解,“道”就是以自然为其本性,或者说,道就 是自然的别名。在美学上来,“自然”就是美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美。而老子强调无 为,而无为就是顺应“道”,不去认为的干扰破坏自然。万物合道皆自然,万事无 为皆合道。老子多次强调的“朴”与“素”和庄子强调的“真”,就是合乎自然美原则 的表现。老庄在激烈的反对人工之美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生机灵动的自然美的形 态。这个美学境界不同于儒家的以善为美,而是以自然为美;没有雕琢之气,而 是天放自成;亦无死板拮据,而是一片灵机。这种天籁自然美是老庄美学结构的 核心,它所延伸出的一系列审美范畴,进而又铸合为中国文学美学的结构。首先, 经过进一步的深化概括更具有理论体系。这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构筑成理论 的框架。其次,“芙蓉出水”的审美境界的追寻和审美标准的形成,以谢灵运、颜 延之的诗为例。中国美学所讲到的自然之美与西方的是迥然不同的。前面在讲到 理性与感性碰撞问题的时候就有讲到,中国美学强调人的精神,认为能够体现人 的精神或者展现了人的某种人格境界的艺术品才是最美的。而西方人则认为真是 反应自然才是最美,而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坚持的“摹仿说”以及后世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都是以此为基 本意旨。而这与中国美学所讲的自然之美显然是不同的,中国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反对摹仿。以李贽为例,他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 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洁(1990-),浙江丽水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 想政治教育;任义 (1990-),安徽芜湖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海(1990-),四川宜宾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佳燕(1990-), 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