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个人计划 > 【论高校思政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论高校思政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来源:个人计划 时间:2019-10-06 07:49:58 点击:

论高校思政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论高校思政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问题,在教育理论界争论很 大,是教学实践难题。分歧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上,实质是对这个课程的质性理解的差异。把思想政治理论 课看作知识还是文化,是信仰文化还是科学文化,直接影响 到教学方法论及其具体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的改革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差异、信 仰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与文化双重视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视角与文化视角是一种客 观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认同知识的视角,因而把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知识课程传授。知识,是指对自然和 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里,不论是 哲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思维发展的概括和总结, 还是道德法律修养这样的人文社会成果,都是以知识形式出 现的。在知识范畴内谈思想政治理论,就是假定其为真、是 科学和真理的同义词,因而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由此生发 的方法就知识灌输、牢固记忆和考试检验。学生获得这样的 知识以后,应当坚信不疑。但是,在实效上,则往往造成知 识与思想的脱节,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知识、一些观点,这些 知识可以与思想无关,甚至往往与思想无关。何以如此,因 为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视 角。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 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 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 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 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在灵魂地位。

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知识教育把知 识作为教育的内容、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把知识授 受作为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则以知识为标、以人为本,让 学生在人文氛围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感受知识的魅力、成 为有知识有情感的创造者。

人文学者很早就看到了知识与文化视角的差异性,由此 获得关于两种视角对于教育的不同影响,认为“知识教育是 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知识论的教育观 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也 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将不仅有助于 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而且还为素质 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① 怀特海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 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 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②马克斯·韦伯 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提出了人文 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 论支持。

2 信仰文化视角下灌输教育的偏颇 这种危险性不是杜撰的臆想,而是现实的问题,其表现 突出者,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信仰教育的观点。

信仰和科学是有严格分界的,我们在文学的语境谈信仰, 如电视剧《潜伏》、《悬崖》中主人公说的那样,他们之所 以出生入死,是因为有“信仰”,但是,在哲学和科学语境 谈信仰,就已经涉及到了真理问题,即所谓信仰既可以为真, 也可以为假,可以是宗教信仰甚至迷信,也可以是科学理论 和信念。因此,笼统说信仰,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般信仰 对待的文化视角,是一种模糊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路线下, 必然造成偏颇的教学方法。

灌输,就是信仰观念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站在灌 输的立场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讲究课程的知识性、政治性 和老师的主导性,讲授是主要教学形式,逻辑和经验是基本 论证方法,授受知识是教学目的。灌输是应试教育的基本形 式。这个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信仰观。如刘芳认为,《中 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下发,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实 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个转化”,其中,“在 教学目标上”,是“从知识传授、政策宣讲向信仰教育的转 化”,③更早一些时候,杜君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④近至2013年,周文华在《思想教育研究》发文,重复了这样的观 点,⑤仿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信仰教育已成共识。

信仰问题讲究无条件信赖和无原则的仰慕,把思想政 治理论课程从知识向信仰的转变,不仅是复古,更是一种世 界观上的倒退。由于信仰不需要实证、不需要逻辑与科学理 论,因此不仅内在紧张、不能自恰,而且外部抵触、无法通 融。在信仰观点下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免被认为“洗 脑”。而科学是可以实证的。

3 科学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 诚然,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信仰,也不排斥灌输。但是, 信仰和灌输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 学。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并存在于信仰氛围之中,其对理想 世界的憧憬和召唤也充满信仰意味,但是,马克思主义首先 是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仅 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 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 分割的;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
我们需要深入 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 个方面。”⑥马克思没有表白自己的理论为哲学,但他认为 自己正是在研究并构建“历史科学”。正是基于此,我们在 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重视其科学的属性,避免与宗教信仰一类理论等量齐观。今天的学者正是这样做的,在一般 能够用别的词汇代替的时候,他们是不用“信仰”这个词汇 的,更早的时候,就用信念、理想或崇高理想。虽然信仰和 信念的相同处也不少,但毕竟学者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信仰区 别对待的自觉。就算一定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性、体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科学的辩证统一性,我们也必须使用“科 学信仰”这样概念。科学信仰,就其本质来说不是信仰的, 而是科学的。与此相适应,对于科学理论的传播,就不能是 简单的灌输。

马克思认为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与他的实证 主义态度相一致的。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能找到马克 思实证主义思想的脉络。马克思曾经受到圣西门空想社会主 义的影响。圣西门的秘书孔德,正是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

和孔德一样,马克思从圣西门出发也走到了实证主义,同途 同归。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信仰。但是信仰这 个不明确的文化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太过深刻,在我们的语 言里太过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虽然实际上没有把马 克思主义与一般信仰混同,但却仍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采取 信仰教育姿态的原因。

解决这个认识上的误差、表述上的含混,早有规范的文 本。在习惯上,我们的学术语境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扩展到 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我们使用“信念”一词,如共产主义信念。考虑到人们的语言习惯一定要用“信仰”时,要在 “信仰”前缀“科学”,使之为“科学信仰”。如此,在文 化视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仅是文化的,而且是科学文 化的。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做科学文化,不单是一个称谓的问 题,更重要的,它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那 就是科学的方法。

站在科学立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不应该是技术性的 知识传授,也不应该是信仰意义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是从传 授、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05 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所在。在 这一轮改革中,实践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为科学理论不 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基金项目: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领导小组、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文 化视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批准号:
13C23 注释 ①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 变[J].教育研究,2001(1). ② [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1). ③ 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④ 杜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型教学向信仰型教学 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⑤ 周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 教育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