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德育 > 环境史学 [环境史学教学应用邹议论文(共3篇)]

环境史学 [环境史学教学应用邹议论文(共3篇)]

来源:德育 时间:2019-11-16 08:10:16 点击:

环境史学教学应用邹议论文(共3篇)

环境史学教学应用邹议论文(共3篇) 第1篇: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史学” 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基础,是气候、 地貌、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被纳入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但是不同领域的 学者对地理环境都有独到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关于地理环境的 多种理论,到六七十年代在史学领域形成了环境史学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试图 回顾前人对地理环境理论到近现代环境史学的发展历程,揭示地理环境决定论与 环境史之间的内在相承联系,以此窥见史学理论发展的一种新视野。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考察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指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 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的一种学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 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以及国家的法律与正是体制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这种认识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出现。但当时的人只是 认为人的气质、性格、体质、智慧等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相关。16世纪以后,地理 环境决定论在西方开始流行。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 在探讨社会规律的物质普遍原因和精神普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环境理论, 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的发展一样都受地理环境决定。他特别强调气候对对于人 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坦率诚实,勇 敢而有信心,人们的这种心理气质造成了自由的政体;
而生活在炎热气候中的人 则颓唐懒惰、心神萎靡、胆怯无力而完全被动,这使他们成为奴隶。”①孟德斯 鸠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于以下六个方面:1、影响民族性格。2、 影响婚姻制度。3、影响宗教的性质。4、影响政治的性质。5、影响商业的发展。

6、影响人口的数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对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论述在哲 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从总体性、综合性的角度出发,把整个世界的地理环 境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2.平原流域,——是巨 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与孟德斯鸠相似,黑格尔强 调“人民的类型和性格”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民族性格、精神文化的差异,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 会生活的决定因素。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也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提出地理环 境是人类社会“第一推动力”的论点,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曾经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批判,他认为:“地 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 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由此应该得出结论:地理环境不 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因为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 现象,决不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斯大林 对地理环境论的批判主要是外部性的和物理性的,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虽然对 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各派别的学者都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 展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但几乎都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自然环境作用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学说,改变了以往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在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看法,辩证地看待了自然环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充分肯 定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注意到,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 须的,但不能完全决定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

恩格斯指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是自然界作用于人, 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 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尔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 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 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 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② 三、环境史学 环境史作为一门专门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学问兴起与本世纪六七十年 代,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领域与新视野。环境史的产生与近代自然环境的恶 化密切相关。倡导环保,提倡人地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环境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纳什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提出的。他 认为,环境史是人类与其居住环境的历史联系,是包括过去与现在的连续统一体。

③环境史不同于环境的历史,环境史学是史学家就环境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活动和发展作为考察的对象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史主要研究历史上人类 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历史上人及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进程作为研究对 象,目的是要找出人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因果规律。环境史的研究需要多学科 的研究方法,兼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质。跨学科研究是环境史研究的 一个基本方法,但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落脚点一定是历史学,因为历史学在整合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从整体上认识变化如何发生时最具优势、困难最少。

否则仅从多个侧面或角度进行研究,或者把跨学科研究仅仅当成各门学科的总和 来对待,虽然集中了各自专长但并不一定构成一幅统一图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史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茂宏认为,环 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 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反对环境决定 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 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④环境史的研究与人类文明紧紧相连,紧跟时代的脚步, 历史学在其中发挥了前沿作用。

四、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史学”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史学”,从哲学、地理学等到历史学,期 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学者考察的视角不一样,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一,但唯一 不变的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将环境史纳入历史学研究的领 域,用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中,无论是对历史 学还是地理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同时,从对地理环境的相关理论发展历程来看,由“地理环境论”发展 到“环境史学”,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阎守城主张 让“自然进入历史”。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的研究,以自然 灾害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来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得出了一些 新的认识。环境史学诞生于对现在环境问题的反思。社会历史的发展舞台上,几 乎充溢着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在基本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中不断活动,必然 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历史学者关注环境变迁史,深 入探讨历史上人类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时代的课题。从史学理论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环境史学相关理论的出现,是史学理 论的重大发展。先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许不能进入史学理论的范围,但是,并 不能否认其与地理环境决定论之间前后传承关系。目前,几乎没有学者注意到这 一点。尽管之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者非决定论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 义史学也指出了其中的过失并辩证地阐述了地理环境也人类社会之间的双向互 动关系,但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作为一种理论本身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与价值, 它呼唤从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角度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 到现代,形成了历史学方面的分支学科环境史学,而且,环境史学作为一门分支 学科,已经有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这无疑是对史学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历史研 究的新理念与新视角,推动史学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地理环境的 相关理论为今天环境史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上,近代学者基本上都很谨慎地避 免使用绝对性的字眼,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性作用不再质疑。既然 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科学地指出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从事环境史学 研究时,也应该做到全面考察,科学下结论,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自然环境对历史 发展是决定性的,何种情况下是影响性的。当自然真正进入了历史,环境史的研 究便勇敢地探讨社会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关于历史上自然灾害的研究,区域经济 史的研究等。“清代江南经济是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也是环境进入历史的一个典型”⑤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史学”,用现代化的观念来看,是对环境 保护意识的提升,“对自然之内在价值或自然的权利的倡导,越来越成为这个时 代的强音”,“历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要求我们也要像关注“人”的 差异一样,关注客观存在的“自然”因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目的以及情感、理念和欲 求等不同,而具有的主观差异性。”⑥当今社会,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发 展的空间面临诸多威胁,关于环境保护的各种理念不断产生,对自然予以人文关 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梁燕红 第2篇: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都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内容交错繁杂,对二者 学科属性的划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这样的学科划分工作却不容忽视。很 多学者认为对科学的分类只有形式上或是美学的意义,对科学本身并不重要,诚如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赫特纳所言:“这种见解是片面的、短视的,是哲学精神 的完全衰落,只重视科学的初步工作,而且主要着眼于实用目的的初步工作那个 时代的残余。如果当真实施这种看法,必然导致科学上必要分工的忽视,并导致 精力的浪费。”[1]128而目前学界对这两个学科关系异同的探讨也相对薄弱,①对 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这两门学科界限的划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学 科的成长和进步,也使得具体研究很难进一步开展。

依笔者浅见,我们或可从上述赫特纳的话语中能得到一点启示,划分 学科属性需要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应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 传授方式和领域等诸多方面。以下本文尝试用这样的标准对历史地理学和生态环 境史学的学术界域和性质加以区分。

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从学科划分上属于二级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 综合性极强,学科属性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见解。目前基本的认识是历史地理学属 于地理科学一个分支,也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 时期的地理状况及其发展变迁。

1.地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历史地理学既然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那么首先应该了解地理学的含 义。法国学者保罗·克拉瓦尔解释道:“地理学的目的是指出地球的复杂性,景观 的多样性及其中文化传统的丰富性。地理学科注重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类维生问 题。”[2]5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研究内容大致经历了从古代以地图为主 的地理学,到地球区域描述的地理学,再到近代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直至现代 研究区位及系统理论、民族(或人种)地理学、规范性空间思想分析的形成等。

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但又区别于地球物理学 和地质学,前者研究地球的形状、物理化学情况等,后者重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 和成因等,而地理学把这些都看作既定事实,也就是在接受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成 果之上进行的研究。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分支,主要有数理地理 学、固体地表地理学、地理水文学、海洋地理学、气候学、动物地理学和植物地 理学、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等。

以上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地理学的性质:它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区域的学科。如同历史学是一门研究时间的科学一样,地理学是关于填充空间的科学, 而不仅仅只是描述各种不同事物的地区分布。地理学研究虽然涉及了很多人文方 面的研究内容,但从研究方法和理论上说,地理学还是透出明显的自然科学气息, 主要包括地理学观察、地点测定和绘制地图、因果关系研究、空间联系分析和构 想等方面。[1]140 2.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的定义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 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有着密切关 系。”②历史地理学是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限于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时期。由于地理学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作为其一个分 支,在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理论都应与地理学保持一致,只不过研究对 象以历史时期为主,需要使用历史资料和历史研究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讲,历史 地理学的内容和分科主要有: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 史地图学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等。而这些研究方面下还有各种不 同的研究分支。

二、环境史学的学科属性 1.环境史学的解释 环境史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1970年代以来才逐渐兴起于欧美, 在中国的起步就更晚了,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因此对于这个年轻的学科 而言,其学科定位和理论构建还显得非常不足和单薄。国内学者也称其为生态环 境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由于“生态环境”是首创于汉语中的专业词汇, 虽有一定的学理差错,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生态环境”一词的词组,来自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两个方面,而该词组 合则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保护思潮和氛围。[3]对于环 境史学的定义非常多,美国学者唐纳德·伍斯特解释道:“环境史是有关自然在人 类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其目的在于“加深我们了解在时间过程中人类如何受 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环境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③著名环境 史学家伊懋可的解释更为生动:“环境史不是关于人类个人,而是关于社会和物 种,包括我们自己和其他物种,从他们与周遭世界之关系来看的生和死的故 事。”[4]1中西方历史和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环境史学研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需要走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路线,这具有很大的挑战。

了解这一学科的定义,首先需要知道“环境”一词的意义,其科学的解 释主要是指:“生物体周围的其他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他们与作为主体的生物之 间存在着种种客观的生存、营养关系和因果关系。”[5]1目前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 主要被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狭义的生物生态学,所指的生物体的生存环境;
一是 指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生态系统科学所说的人类环境。而环境 史学的研究范围包含了这两个方面,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和解读具体内容。

2.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引入 根据上述“环境”的定义,就需要引入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为环 境史研究的基础。“生态”一词起源于希腊文“Oikos”,即“住所”之意。直到19世纪 后半叶,“生态”才被列入科学词汇,并被定义为“动植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生态”这一术语才为生物学家广泛 应用。[6]1生态学这一学科名称首创于德国生物学家E·黑克尔,作为一门新兴的 独立学科,繁盛于20世纪。随着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已 大大拓展,不再只局限于生物学领域内。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学最基本的定义是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7]1也就是说生态学所研究的 内容和对象不仅包括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反应,还包括 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群落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等所涉及的各种过程。著名学 者C·格尔茨在1963年其著作《农业退化》中提出生态学系统概念是文化、生物和 环境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观点的逻辑结论,具体解释就是“生态学系统是生物和 非生物之间关系的能动配置,通过它能量得以流通、物质得以循环,并且因为它, 生存和其他问题得以解决。实际上,生态学系统是由一群植物和动物及其非生物 环境确立的,由此构成一个‘食物网’,并对各自的生存机遇产生全面影响。”[8]13 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将人类活动与周遭环境和生态系统联 系起来,由于人类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类生态学”的研究 和解释也就很容易为人接受。在人类学研究中,生态系统的观点早已用于研究人 类社会聚落。“人类生态学”一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段颇有争议 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重新兴起,成为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 边缘科学。它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人类——环境生态系统为对象,其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类生存方式和环境对人类生 存的作用,研究人类群体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 制约的机理;
解决和预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环境质量的生态问题,以推动人类-环境系统协同而健康发展。[5]7生态学是一门复杂而系统的学科,作为环境史研 究不可能照搬或全部套用,毕竟两个学科的研究背景有差别,因此只有找到最恰 当的内容才能套用。上述人类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结构与环境史研究基本吻合, 而且相辅相成,自然的成为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依托。从西方环境史的发展脉络 也可以看到,环境史的基础理论是生态学。而环境史就是用这样的理论体系去分 析历史上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轨迹的。

3.环境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王利华教授指出“人类生态系统”应作为环境史学的核心概念,与上文 所述人类——环境生态系统含义基本一致,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

其的具体解释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 会体制为经纬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结构可分解为三个圈层:
核心圈层是人,包括人的组织、文化和技术,即人类社会;
第二圈层是人类直接 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由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为系统的内部介 质;
最外一个圈层是生态库,可看作是地球生物圈,包括所有当前可供利用和沉 积、贮备着的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外部支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除具备普通自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外,还有另外一种特殊功能, 即由人类社会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的产品的价值流,所有功能都 通过系统的生产、消费、流通、调控和还原五个环节表现出来。在这类系统中, 人既是自然生态亚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经济亚系统和社会亚系统的主角。整个系 统的动力学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9]从这个核心概念所引出的就 是环境史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框架。

从环境史学的学科定位而言,学术界基本认同其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就研究方法而言,环境史学主要是沿用历史学的方法——尤其是在中国,研究工 作都是在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别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加之生态学的系统 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探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间相 互关系、影响及发展变化。如多佛斯的言:“环境史尝试解释我们如何达到今天 的地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环境史探讨并描述生物地理 环境过去的状态,探讨人类对非人类环境的影响,及其间之关系。”④所以从某 种意义上讲,生态环境史学是一种关系史,即人类与生态系统内部各种要素间关 系的发展、变迁历史。

环境史学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依据人类——环境系统的内容 来定。传统的生态系统是指一组相对稳定的关系,反应生物彼此适应以及对其无生命环境的适应。人类生态学将人类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作为一个生态位,以人 类活动为核心进行研究。这里的“环境”是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根据地球科学传 统的地球表面圈层划分,可以将环境史的研究内容归为一下几类:人类与土壤圈 的相互关系史;
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史;
人类与水圈的相互关系史;
人类圈 ⑤内部相互关系史等. 从环境史学的研究理论和对象上看,与通常所说的环境科学是存在差 别的。现代的环境科学是一个整体,是物理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有关部分 交叉形成的,主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分支学科包 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 境管理学与环境工程学等。其中的环境地学与环境史学研究有一定关系,环境地 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一系列问题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和学科体 系尚未定形,目前已相对明确的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 地理学、污染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湖沼学、环境土壤学等。

三、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的区分,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的难题,很多学 者也做过区分,虽然很多界限大家都已清楚,但仍无法完全明晰其差别,笔者陋 见,以为主要因为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重叠,在中国又有研究者的重叠,加之对 理论构建的忽略,才导致学科界域不清的状况出现。

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更多的是沿用地理学的理论探寻地理环境的历 史发展规律,更重视客观而符合科学规律的结果。环境史学研究是探讨人类活动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突出其中的问题并给予解释,这种解释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 性,旨在反映和暴露历史上人类——环境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或是有益于 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因素。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和影响方面, 二者的研究有重合之处,但历史地理学更重视地理环境变化的方面,注重研究和 解释自然或人文地理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环境史学研究更多考虑 的是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相互的影响力以及这种互动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其 中往往直接借用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或是以其作为研究的背景知识。

不过,赫特纳也说过:“切断各门科学之间联系的一道万里长城是不 应当存在的;
可是每门科学必须有它确定的独特的内容。它使用确定的独特的方 法处理这种内容,并且确定的独特的方式传授这种内容;
确定这个研究和传授领 域,不可听其自然,必须用科学方法加以确定。”而每种科学的表述和学说都应有自己独立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和范围,或许只有明确了这些属性才 能避免交叉学科的研究变得漫无边际,失去界限。一般而言,学科属性的辨析都 是出现在边缘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之中,虽然边缘交叉学科有些脱离主流的研究 轨迹,但是对主流学科而言,往往是这种边缘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该学科的发 展和创新,拓宽其研究思路和领域,进而推动学科整体的进步。所以,不明晰这 些研究分支的性质是不可能作出实际的成果来,而学科属性的判定对于边缘交叉 学科的研究而言,是必须的,甚至是首要的。任何一个学科或是研究方向都不可 能是完全独立的,做学科划分的目的并不是将所有学科孤立起来,而是明确每个 学科和研究就方向的性质和学术界域,这样不仅避免了学术资源的浪费,也利于 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

作者:刘缙等 第3篇: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史学是一门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学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 中其能够发挥的指引作用非常重要。环境史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历史 演进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合理的利用环境史学将能够非常有效的为高中历史 课程的教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对于环境史学的研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与维度展开,其对于高中 历史课程的教学指引也十分多样。以环境史学为基础首先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然 环境对于人类的各方面影响,这一点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思想的演变以及文明的演进等都一定程度受到自然环境的 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可以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将会让我们 更好的展开相关课程的教学。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点如果能够从环境史学的角 度进行解释,这不仅能够化解教学中的许多难题,也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们认识到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产以及生存的影响。这对于深化学生们对相关历史背景的理 解将会很有帮助。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实例非常丰富,教师要有意识的从环境史学 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理解与分析这些史实,这对于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知识 点的认知将会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就很有 必要让学生们了解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对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及人民心理特征的影响。由于希腊地少山多、三面环海、海岸曲折、岛屿密布、天然良港多,所以 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而缺少大河流域的沃野千里,使得这里不适宜 种植粮食作物,另外地中海气候利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这样的地理基础, 便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因而其商品经济 比较发达。从环境史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这些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们更为直观 的认识了当时古希腊的一些发展规律。教师要善于从环境史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 们分析问题,这不仅能够深刻揭示许多历史问题的成因,也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 种有效训练。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不仅能够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生存方式构成影响,反过来, 人类的各种活动也能够直接的影响环境甚至改造环境。这一点在高中历史课本中 也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同样是环境史学的另一个重要探究角度。随着人类历史文 明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人类对于环境改造的能 力越来越强,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影响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历史的发 展过程都能够清晰的洞见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许多问题也能够让我们更准 确的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典型的一个例证便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以灌溉农业为基 础,发展出了苏美尔文明,并不断向外扩展。但是人们只是一味地浇灌土地,却 不懂得土地中的盐分需要过滤、疏导、排泄出去。结果由于过度灌溉,地下水位 越来越高,盐分越来越大,导致土地盐碱化,陷入了农业开发和土壤肥力下降的 恶性循环中。最终该地区农业基础崩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美尔文明的灭亡。

在和学生们讲到“苏美尔文明的灭亡”时,过往教师们大多习惯从文化的角度或者 是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教师们很少会从环境的层面来剖析问题,但 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苏美尔文明的灭亡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 有些问题的剖析上教师要有意识的从环境史学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 的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史学不仅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人 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这些都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人——社会——环境”间的相 互作用关系,对于这一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有良好的认知,将能够让学生们更客观 而全面的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环境史学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指引便是从“人——社会——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与探究问题,这将会是对课堂 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推动。

许多史实中都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相互作用, 教师要善于挖掘相关素材,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历 史的影响。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中, 便结合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以往对于“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侧重于经 济改革及社会改革,在这些改革中,也具有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工代 赈政策,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劳动机会, 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成立全国性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保护队在美国吸收 失业、待业青年参加绿化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维修等多 方面的劳动。这一系列的政策收获了很好的成效,不仅让自然环境得到了挽救, 经济也随之复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在历史研究中可以发挥的 积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对于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知,这对于引导学 生们从更深入的角度看待问题将会很有帮助。

想要更好的让环境史学指引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需要让学 生们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类影响,同时,也看到随着人类历史文明 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人类对于环境的定向改造。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有效 的推进。

作者:孙红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