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德育 > 用生长代替重复:重复的内容用什么代替

用生长代替重复:重复的内容用什么代替

来源:德育 时间:2019-10-22 08:00:12 点击:

用生长代替重复

用生长代替重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传统计 算课,与以往不同,最新审定版的教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专门安排了整整两节课来认识周长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 特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对于“如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有了相应的感悟。那么, 改版后的这节课目标定位又该如何?有了更充裕的教学时 间,课堂中的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呢?针对这些困惑,我们 备课组决定就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一次课例研究。

【令人汗颜的第一次】 一、复习引入 1.师:什么是周长?说说怎样的图形有周长。

2.先指一指下面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 长各是多少。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探究 1.探究长方形周长公式4厘米 6厘米 师出示右图,让学生先独立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 后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全班展示时,学生共有4种方法:(1)6+4+6+4=20。(2) 6+6+4+4=20。(3)6×2+4×2=20。(4)(6+41×2=20。师 让学生择优:这么多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普遍喜欢前三种,只有两个学生认为第四种比较优,理 由是这样做少算一步。

2.探究正方形周长公式 (出示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学生先动 手量一量,算一算,再指名反馈。学生共有3种方法:(1) 5+5+5+5=20。(2)5×2+5×2=20。(3)5×4=20。

师:这么多算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大部分喜欢前两 种。

师:为什么?(生:这样算比较简便)三、巩固深化,解决实际问题 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分米,宽60分米。如图截去一块 边长为30分米的正方形。

(1)周长会变吗?为什么? (2)计算它的周长。

【前后测结果对比】 本次课例研究的前后测采用同一个班同样两组学生(共 12人),前后测结果基本没有变化,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 是不会。

【原因分析】 1.教师注重算法的教学,而忽略了周长意义的理解,更 没有意识到“周长”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即没有找对这节课的知识生长点。

2.本节课教师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优化上,虽然教师希望学生能更倾向于第四种算 法,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课堂中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的 学生占大多数。周长的本质就是连加求和,前三种方法思维 水平低,比较容易理解,是学生眼中的好方法。而第四种方 法思维水平高,内涵丰富,是在“加数相同,用乘法计算比 较简便”基础上知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形式的简化,因 为难以理解,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优越性,以致学生不喜欢, 不愿意用。

【达成共识】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讨,我们达成 了这样的共识:
1.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 例 求平面图形的周长本质是连加求和,三角形就是三边之 和,四边形就是四边之和,五边形就是五边之和……即使是 不规则图形,只要将它一周的长度连加即可。任意图形边长 没有规律,所以只有连加一种计算方法。而有些特殊图形的 边的长短是有规律的,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正 三角形、正五边形等,它们可以有多种算法,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算法。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不规 则到规则的过程。

2.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长短特征是它们周长算法多样 化和优化的基础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种算法都有其存在的基 础和发展形态。长方形周长四种算法中第一、二种“四条边 相加”的方法是原始方法,能直接体现周长的意义。而第三、 四种是在“四条边相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正方形 有“四边相等”的特点,长方形有“对边相等”的特点,因 而带来了数据和计算方法的特殊性。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导学 生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特殊四边形它们到底特殊 在哪里,再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最少要量几条边 的长度”为切入口,使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理解新算 法产生的原因,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知其然,并 知其所以然。

【精彩纷呈的第二次】 环节一:增加求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小结 环节二:调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在比较择优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质疑:为什么只知 道一条边就可以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小结板书:加数相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除了正方形,你还想到了哪些图形也只要知道一条边, 就可以算出周长的? 怎么求?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条边长度都相等的图形都可以用“边长×边数” 算出它的周长。

环节三:(出示长方形如下图),请算出它的周长 当学生举足不前时质疑:不是只知道一条边就可以算出 周长吗? 长方形与刚才那些图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少需要测量出几条边的长度? 为什么?已经知道了长是79厘米,还需要知道什么?(出示:宽 21厘米)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同时说明理由和想法, 师利用课件相机一一演示。尤其是(79+21)×2,质疑:这 种方法是先算什么?请用彩笔在图中描出(79+21)。为什 么还要×2呢?(师板书:长+宽×2这样写行吗?)为什么? 这么多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79和21 加起来刚好是多少?这样先加起来有什么好处? 环节四:练习巩固 1.出示长9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算一算它的周长。

①想象:如果宽不变,把长增加1厘米,那么周长会变 吗?怎么变?计算验证猜测。

质疑:为什么长增加1厘米,而周长增加了2厘米呢?如 果长不变,宽增加3厘米呢? ②拉动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的正方形,求出它 的周长。

反馈后质疑:为什么可以用长方形的周长算法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③比较这个长9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6厘米的 正方形,说说你的发现?与它们周长一样的长方形还有哪 些? 2.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分米,宽60分米。如下左图截 去一块边长为30分米的正方形, (1)周长会变吗?为什么? (2)计算它的周长。

(3)假如像这样截去一个正方形(出示右图),周长 会变吗? 环节VF:拓展延伸 3.下面这个楼梯的图形最少需要量出几条边才能算出 它的周长?哪几条?为什么? 量一量,移一移,算一算。

【课后反思】 前后两节课,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坐在学生中间,静静 地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

1.理解算理先行,优化算法垫后 长期以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采用“公式一例题一 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 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 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第二堂课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研究 周长算法的策略上,从已知的一般四边形周长“四条边相加”人手,再到求相对于简单些的四边相等的正方形周长,根据 “加数相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原则,可以很容易地 优化并理解“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的算理。进而联想到 每条边长度都相等的图形都可以用“边长×边数”算出它的 周长。避免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三角形的 周长、多边形的周长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不知如何求 的尴尬局面,为我们提供了概念教学的新方向。

对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理解,教师 设置了以下几步:(1)故意设置陷阱,只给出一条边就让 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学生在拿到问题后,往往会迫不及待 地拿起笔想列式计算,然后却发现没有必要的数据,使学生 更深刻地理解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的不同之处,是由 长方形边的特征决定的,从而明白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长和宽。(2)给出宽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周 长算法。(3)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 其周长的拼接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法,进而明白其 中的算理。(4)在多种方法并存的情况下,教师有意设计 的求长79米、宽2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体验到先算长 加宽的和能凑整,这样计算起来非常方便,逐步实现在这种 情境下算法的优化。

2.课堂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必定蕴含着“无形”的数学 思想方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 个“过程”的加强者,不断用我们的数学思想“敲打”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直到最后的主动应用。本堂课中 可以渗透转化和优化思想。在测量时,规则图形没必要把所 有的边全部测量,而是要根据图形的特点,比如长方形、平 行四边形都有对边相等的特性,只需要测量两条相邻的边就 行了,而对于正方形则只需要测量一条边就行了,这样测量 与计算并重,大大提高了效率。最后的拓展题将不规则的形 似楼梯的图形通过线段的平移,转化为长方形,巧算出周长, 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和空间观念。

最后,用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种子课》中的一段话为 我们这次课例研究作结:用生长代替重复,就是将数学知识 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 子的芽”进行生长。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