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 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 行深度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顺应课堂模式改革,活用教学方法 1.1通过自主探究,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效果不 言而喻。不如把任务抛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探究,寻找 出问题的答案。如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的"激素调节"这 一节中的"激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出 "激素是内分泌腺的分泌物。"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找出了问 题的答案,而且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答案印象更为深刻。
1.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任务,学生通过一己之力 可能完成不了,这时就需要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另外,每 个班级的学生水平都有几个不同的层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受到学习能里强的同学的带动,既达 到的目的,又节约了时间,其效果反而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还要好得多,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挖掘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灵活使用教具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概念, 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 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 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 氧气´。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 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 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 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2]但教学活动不 应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应该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事物 作为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 起两部分构成。可以用的手和手臂来模拟神经元,把衣服的 袖子部分挽起来,手掌模拟细胞体,手指和手臂模拟突起, 其中手指模拟短的突起(树突),手臂模拟长的突起(轴突)。
把衣袖放下(模拟轴突外面的鞘),衣袖和手臂就构成了神 经纤维,再描述:"把多只穿着衣袖的手臂聚在一起,外面 再包上一件衣服,就构成了一条神经。
3找准关系,在实例中区分生物学概念 4抓住学生认知特点,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既要揭示生物学现象或过程的实质,又需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生活实例,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科学概念。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 的结构层次》中提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一句 话中就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细胞分化"和"组织"。是这样表 述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 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 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仅仅根据这一描述,学 生并不能形象地理解"细胞分化"这个概念。这时,需要借助 学生熟悉又具体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乎每个学生在儿 时都玩过橡皮泥,可以借助它这样打比方:把细胞想像成橡 皮泥。把一大块橡皮泥分成许多小块,橡皮泥的数量就增多 了,这就好像细胞分裂的过程。再把这些小块的橡皮泥捏成 三角形、圆形、心形、正方形等不同的形状,每种形状的橡 皮泥的结构和功能都不一样,这个过程就代表"细胞分化"。
其中相同形状的橡皮泥联合在一起,它们具有结构和功能, 叫做"组织"。这样打比方,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 到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同一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中要求学生以草履 虫为代表来了解单细胞生物,可以这样描述:"草履虫形态 像一只草鞋,但是草履虫的前后端与草鞋的前后端是相反的。"这样学生既对草履虫的形态有了深刻的记忆,又区分了草 履虫的前后端。
5重视演示实验,让演示实验"活"起来 在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材料 用具或装置,而这些材料用具或装置并没有像显微镜等专业 仪器设备一样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按需配置,如果仅仅是按照 演示实验的操作要求来对结果进行理论推测的话,课本中设 置的演示实验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想办法把演示实验中的所需材料搜集起来、将实验装置制 作出来,尽量做到将演示实验真正演示出来,这就对教师和 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前准备好所需材料, 有些实验还需提前进行以便适时观察结果。例如,演示实验 "发酵现象"中需要提前准备瓶子(玻璃瓶或塑料瓶均可)、 酵母粉、葡萄糖、温水、气球等。酵母军事葡萄糖分解成酒 精和二氧化碳并使套在瓶口的气球胀大需要一定的时间,因 此,可与学生一起提前半天进行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轮流 观察实验现象,以便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时及时得出相应结论 并加深印象。
有的演示实验中的某些装置制作起来难度较大或可操 作性不强,可以适当简化或改进。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演示实验,要 求"用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 拟肺,橡皮膜模拟膈。"其中,可使用"Y型玻璃管"来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上下都开口(上方开口较小方开 口较大)的玻璃罩不好找,且不易制作,可用去掉底部的塑 料饮料瓶代替。与塑料瓶上方开口大小合适的橡皮塞可用气 球套在瓶口来代替。将稍大的气球的颈部剪掉,套在瓶底开 口处,并用双面胶密封,用以代替瓶底橡皮膜。
操作演示实验时,一手拿着制作的装置,另一只手向上 推瓶底部的气球,可观察到瓶内气球回缩,再下拉瓶底部的 气球,可观察到瓶内气球胀大。眼见为实,观察到如此直观 的现象,教材中"在吸气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 大;
呼气时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的观点就自然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一定非常牢 固。
6合理利用已有知识 6.1借助已有知识,巩固新知 借助日常概念,并与日常概念相区别来学习科学概念。
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时,可与自身实际相联系,让学生 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与自已的身体对应,学生 根据图中示意可找出自己的消化系统中口腔、食道、胃、小 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肝脏、胰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顺 序,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记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已身体的认识。
6.2更新已有知识,获取科学的知识体系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还应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知 识或不完全的知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知识或更新知识,建 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 节《人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中,要求学生掌握耳的结构。
在学生已往的认知中,耳朵就是指从体表肉眼看到的部分, 但这并不全面。因此,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先根 据教材自学耳的结构,再提出问题:"原来,同学们以前所 知道的耳朵仅仅是耳的哪部分结构呢?"学生都能回答出:" 耳郭和外耳道(或外耳)。"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 能让学生及时更新自己固有的认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