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斯氏体系_中国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

斯氏体系_中国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1-19 09:57:58 点击:

中国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

中国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 中国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结下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讲,斯氏体系 甚至成为中国话剧表演艺术的圭臬。

早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我国的一大批戏剧家,如焦菊隐、葛虹、 翟白音、贺孟芹、陈鲤庭、郑君里、姜椿芳等,就开始介绍斯氏体系,不仅翻译 了斯氏著作,而且运用斯氏体系的艺术方法,进行了话剧表演的艺术实践。

建国以后,由于向前苏联的“一边倒”,学习斯氏表演体系更成为中国 话剧表演的主流。

1953年6月,中国剧协邀请在京的文艺界、戏剧界人士,召开了关于 斯氏体系的座谈会。田汉、周扬、老舍、焦菊隐、赵丹、白杨、魏鹤龄等先后发 言,都强调了学习、借鉴、运用斯氏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年8月,中国剧 协又与中苏友好协会、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联手,在北京举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 世15周年纪念会,有两百余人参加。焦菊隐做了题为《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 的讲话,指出斯氏体系在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上,主张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 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演剧科学,是现实主义的演剧理论,学习斯氏体系为中 国戏剧舞台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正确的、有无限发展前途的道路,“使戏剧走向 反映生活、影响生活的道路;
使所有的舞台艺术家对舞台的形象体验给与最深刻 的注意,并真实的表达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争取在舞台上创作出活生生的有血 有肉的人物”(《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从1954年到1957年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分别邀请前苏 联的斯氏体系戏剧专家列斯里、古里也夫、库里涅夫、列普科夫斯卡娅、雷柯夫 等先后来华,主持开办了导演干部训练班、表演干部训练班、导演师资进修班、 表演师资进修班、舞台美术师资进修班等。这些培训班多数为两年左右的学习时 间,正规系统的学习了斯氏体系。这些培训班不仅使参加的人员受益匪浅,而且 影响到全国的话剧界,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各地话剧团体的业务骨干。例如阿甲、 吕复、欧阳山尊、于蓝、张平、田华、蓝天野、苏民、胡辛安等人。他们毕业后 返回本单位,又通过排戏、演戏、讲学、办培训班等形式,使斯氏体系的学习形 成规模化、日常化。我们哈尔滨话剧院的著名导演高兰老师,就参加过导演师资 进修班的学习。哈话的另一位著名导演王志超老师,也参加过导演干部训练班, 是列斯里教授的高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华讲学的苏联专家,贯彻理论与实 践密切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几个训练班上,都运用斯氏体系的表演理论与方法, 为学员排出的话剧《一仆二主》、《小市民》、《罗密欧与朱丽叶》、《柳波芙 ·雅洛瓦娅》、《女店主》、《决裂》、《无事生非》、《远方》、《桃花扇》、 《暴风骤雨》等剧目,并举行了毕业公演。

与此同时,苏联专家还应邀指导许多话剧院(团)的话剧排演。例如, 列斯里指导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万尼亚舅舅》,库里涅夫指导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排演的《布雷乔夫》,都以整体性的艺术高度,都对斯氏体系的具体运用 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中,《万尼亚舅舅》,深入开掘了剧作家契柯夫剧本中的“潜 流”,强化了人物心理的刻画,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人物的内心活动交融为一 体,以逼真的形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创造出“心理现实主义”的舞台艺术。《布 雷乔夫》也从“在行动中分析剧本和人物”入手,强化了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部动 作的有机统一。

所有这些排戏实践,均让受训学员大开眼界,大获实效。在他们日后 的排戏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斯氏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得中国话剧表演的 斯氏体系全面开花,在中国话剧界形成了高潮,造成斯氏体系一统天下的大格局。

例如高兰导演就先后导演了话剧《间隙与奸细》、《胆识之歌》、《阴谋与爱情》、 《救救她》、《人人都来夜总会》、《褐》等;
王志超也先后导演了话剧《夜幕 下的哈尔滨》、《千万不要忘记》、《黄继光》、《雷雨》、《日出》、《青春 之歌》、《万水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悲喜之秋》、《北京往北是北 大荒》等。他们都为斯氏体系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艺术贡献。

苏联专家还在中国举办了关于斯氏体系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这也 推进了中国话剧界对斯氏体系理论研究的热潮。孙维世就针对她运用斯氏体系导 演的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实践,发表了她的导演艺术总结,并翻译了戈 尔卡柯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程》一书。焦菊隐也结合运用斯氏体系 导演《龙须沟》的实践,写出了专题论文《导演的艺术创造》。舒强则出版了他 十多万字的理论专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问题》。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形成 了斯氏体系的完整概念、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要素,其中主要有:“最高任务和贯 穿动作”、“表演艺术是动作的艺术”、“形象的种子”、“对手与交流”、“外部(形体) 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的有机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 重性”、“情感体验的关键作用”等等。所有这些理论,至今并没有过时,仍然放 射着艺术光芒。责任编辑李红梅 来源: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作者:吴雪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