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学术思想老中医_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学术思想老中医_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0-28 08:01:34 点击: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 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 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 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 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
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 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 "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 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 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 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 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 医的特色;
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 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 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 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 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 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 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 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 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 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 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 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 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 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
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 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 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 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 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 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 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 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 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 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 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 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 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 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 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 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 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 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 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 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 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
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 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 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 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 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 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 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

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 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 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 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 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 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 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 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编辑 /孙杰 来源:医学信息 2014年38期 作者:丁奎 熊学平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