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培养建模思想的几点思考
高中物理学习培养建模思想的几点思考 我们高中生都说物理难学!为什么?笔者在学习过 程中发现,目前的物理题往往有具体的情境,我们首先要突 破的困难是“建模”,“物理模型”是在物理研究中对相关 状态或过程进行概念化的表征方式.一旦学会了构建物理模 型,那么很多物理问题其实就不难了,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科 研能力,也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思想.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建模思想和提升建模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 以下几点着手. 1 自主提升建模思想的理论支撑 学习是复杂的,是具有艺术性的科学活动,那么对于高 中物理学习培养建模思想有着怎样的教育理论支撑呢?笔 者认为建模并非一蹴而就,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笔者认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以作为培养、提升建模思想的理论支 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四个 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 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这四个阶段有这样四个特征:第 一,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图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 现出阶段性.第二,这四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 的,都是由前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逐渐达 到最高水平.但是每个儿童的发展快慢却是有差异的,同年 龄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受先天智力、后天的社会环境、所受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有着个体的差异.第 三,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之上形 成的.第四,每个阶段的发展与前一阶段有交叉重叠,在准 备期内,同前一阶段保持密切的联系. 皮亚杰还深刻阐明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 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个体的成熟.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其次是个体的练习和经验.通过个体的反复动作练 习、习得经验,促使其认知不断发展.然后是社会经验.主要 指社会文化经验和人际交互作用.最后是平衡过程. 回顾我们物理建模的过程,与这个四个阶段非常符合, 需要我们在不断地练习、分析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将建模的 经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并在不断平衡的过程中内化为 自己的知识. 2 具体的实践策略分析 2.1 重视过程体验在建模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是将感性信息升华为理性认知的 重要过程,属于一种科学抽象的处理手段.我们学习物理模 型的构建过程时,可以沿着前人的探索思路重新
感悟知识的 形成和完善过程,并从中发现、领会和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 方法.如果以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来让我们
学习并熟悉物 理模型,其短、平、快的特点表面看来节省了学生的精力和 时间,但是严重压缩了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让我们没有充 分感悟,直接导致我们对模型的认知相当肤浅.结果是我们根本无法把握模型的实质,只能靠生搬硬套来解决相关问 题. 例1 如图1所示的铁芯上绕有两组线圈,匝数分别为 n1=800、n2=200,若在上侧线圈的两端加上u=51sin314t V 的交变电压,并将交流电压表接在下线圈两端,则电表示数 可能为 A.9.0 V B.2.0 V C.144.0 V D.12.7 V 处理上述问题时,很多学生选择了9.0 V,其原因是生 搬硬套“理想变压器”这一模型的结论,没有认真比对试题 模型与理想模型间的差别,而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在新课学习 的过程中忽略建模思想的有序培养.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学 习过程应该让合作探究,全面参与建模过程,而不是仅仅等 待教师嚼碎了灌输,我们学生应该在自我领悟中感受模型的 构建. 以理想电压表模型的构建为例,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几个 步骤进行探索并建立模型:(1)结合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 首先选用匝数比恰当的原副线圈和电压输入,让副线圈所接 灯泡正常发光,然后尝试着拿走变压器上的横条铁芯,对比 铁芯闭合和非闭合状态下灯泡的明暗情形,再针对现象的思 考和讨论中感悟铁芯闭合的作用;
(2)将输入电压调成2 V, 先以100匝和200匝的原副线圈来进行实验,小灯泡正常发光, 再将副线圈调整为800匝,灯泡却熄灭了.这一现象超出大家的想象,有所预习的学生都清楚匝数越大,副线圈的电压越 大,灯泡应该更亮,为何结果相反呢?我建议大家用电压表 对灯泡两端的电压进行测量,可以发现读数很小,但是断开 灯泡,直接测量副线圈两端电压,示数却很大,基本接近匝 数比,经过上述实验,再联系有关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线 圈内阻的影响基本浮出水面;
(3)我们可以直接用手触摸 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铁芯,大家会感受到铁芯在工作过程中 热量的生成,然后在相互讨论用彼此绝缘的硅钢片叠起来组 成铁芯的优点.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就能把握住理想变压器 建模过程的基本要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特点,才能 从本质上理解模型的内涵. 2.2 重视原始问题在建模学习中的作用 当前的高中物理STSE是核心素养之一,所以我们遇到的 很多物理习题都源自于原始物理问题,所谓原始物理问题, 就是指那些从自然界或生活生产中直接提取而未经过加工 提炼的物理问题.它是对客观实在直接而朴素的反映,其对 现象的描述未做任何
科学化的整理,更没有像物理习题一般 将已知量和所求量直接罗列出来.而当前教学中所采用的物 理习题,属于抽象式物理问题,是教师在对原始物理问题进 行了提炼、简化和抽象而来的产物.也正是由于我们学生面 对的大都是这类精加工处理的物理问题,跳过了由原始物理 问题到抽象物理问题的建模过程,使得我们在建立模型方面 出现严重缺失,最终我们的学习只能被限制在套用模型的层面.由此可见,建模过程是将原始物理问题发展为抽象物理 问题不可或缺的步骤,就我们的物理学习而言,这一过程不 容逾越.所以,实际的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原始物理问 题,教师给我们提供原始物理问题不是为了为难我们,这些 问题都很有趣,大大改善了单一化习题训练模式,我们要对 相关问题进行提炼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模型构建能力和理 解能力. 例2 如图2所示的杂技演员正在进行表演,请结合图形 估算这个演员抛出一枚鸡蛋的过程中,所做功的数值最接近 A.0.3 J B.3 J C.30 J D.30 J 本题与一般的物理习题有着明显的差别:题目中没有给 定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物理量数值,没有直接的模型说明,更 没有明确考核的规律和方法,因此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原始物 理问题.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如下过程:首先明确对应的事 实和现象是怎样的一个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 和简化,进而抽象出物理模型,最后在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对 有关物理量的信息进行发掘,进而使之转化为大家所熟悉的 抽象物理问题.本题作为一道估算题,将鸡蛋的运动形式视 作竖直上抛运动或斜抛运动对结果并无较大影响,至于上抛 过程中鸡蛋各部分的运动特点也属于该问题 中的次要因素, 因此在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模型:竖直上抛 的质点.再结合生活实际,将鸡蛋的质量(0.05 kg)以及鸡蛋上升高度约为人体身高的三分之一(0.6 m)代入模型, 能很快锁定答案.但是如果将问题改成:一枚质量为0.05 kg 的鸡蛋,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为0.6 m,求解人抛起鸡蛋过 程中的做功,这样的题目就显得单薄而肤浅了.正因为试题 没有直接给出经过加工处理的已知和模型,因此才给试题盖 上了神秘的面纱,大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抽象思维,对相 关条件进行挖掘,才能有效解题,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能 力立意的基本思想. 总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构建物理模型并
应用物理 模型提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我建模能力时, 应该深入研究最基础、最典型物理知识、物理问题及研究方 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感悟物理模型,体验“形成概 念,探究规律”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深入掌握探究物理 问题的基本方法,使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