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华老师关于德育实践的诠释 (一)道德实践:既是德性形成的基础也是学校德育的 基础 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 行为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他十分 看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这一立场是支撑班华老师始终推崇实践研究的重要 理论依据之一。发表于1980年《教育研究》上的《思想品德 教育过程》一文对此有详细的阐释。班华老师认为,道德知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 的德性成长。与此同时,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 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因而人的德性形成过程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道德知识是有关道德实践和行为的知识, 同时,人也是在道德实践中学习和理解道德知识。因此,人 的德性形成离不开人的道德实践。
人的德性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同时,也表现在道德实践 中。班华老师在其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观点,即稳定的、始终 贯串道德信念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标志。[1]内隐的人的德性品质是在外显的道德行为和道德 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道德的知识表述,即使再全面也无 法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品质要看他 在生活实际中是否始终坚持做出善的行为活动。“做”“行 动”“践履”“实践”是德性展现的根本方式。道德实践是 德性形成的基础,它也应当成为德育的基础。在班华老师对 德育实践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育 最终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即指导受教育者完成从道 德认识到道德实践、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并培养 其品德践行的能力。[2] (二)德育模式:既来自德育实践又指导德育实践 德育以道德实践为基础,决定了德育理论研究应当以德 育实践为基础。在认知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源头性的, 也是基础性的。班华老师对德育模式的研究,非常典型地体 现了这一认识与实践的关联性。
所谓德育模式,是在德育理论和德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 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德育活动样态。[3]可以说,它是包含着德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建立在德育实践基础上的理 论研究。在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班华老师是 走在最前沿的先锋之一。作为德育研究一个时代或阶段的标 志和领路人,从八十年代开始,便开辟了一个富有可持续性 的研究领域——德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2000年,南京师范 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申报的关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建 构的研究”正式获得教育部立项,这开创了我国自主研究、 探索德育模式的先河。此后十余年间,有关德育模式研究的 著作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诸如“网络德育模式”“学会 关心德育模式”“审美化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情 感性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体 验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包含创新意 义的德育模式,在一大批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被广泛地推广和 实施。
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与西方建构在哲学理念上的德育 模式探索有不同的特点,应当说,实践性是我国德育模式研 究的根本指向。班华老师明确提出,“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指 导实践,我们在指导实践中研究。”[4]因而,我国的德育 模式是从学校中来,是对学校德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从 而形成简约性、定型性的德育活动系统。德育的实践模式给 予自发性和生态性的德育实践以理性自觉的力量,最终超越 经验个体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德育实践空间,发挥更强 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和更重要的指导意义。二、班华老师对德育实践及实践研究的观照 (一)德育研究:源于实践的德育问题 (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班华老师的实践信仰,不仅表现为关注德育研究的实践 方向,更表现于关注德育实践研究。在这里,班华老师的研 究立场表达了一种学术态度,即研究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 中要有研究,离开了实践的研究不是研究,同样,离开了研 究的实践也不是真正的实践。或许,这是班华老师对德育实 践的一个独特影响或重要贡献之一。在班华老师的研究生涯 中,大量的精力是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度过的,他重视教师的 教育行动研究,赞赏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为一位中学老 师的著作作《序》时,他提出理论研究者要向教师学习,学 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他对 理论研究者与德育实践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新的阐释,认为二 者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应当是相互尊重的平等 关系,是两个研究群体的结合与交流的关系。[5]这样的结 合与交流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是很多的,他对学校德育 工作的理解和诠释,通过敏锐的洞察力与一线老师的实践智 慧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结合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富有生命 力的学校德育的样板和风采。这种德育研究的范式也逐渐开 创形成了从八十年代始至本世纪初以来的德育研究的一代 学风和规范,影响了一大批德育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态 度。班华老师的实践关怀也对中小学德育实践及其实践研 究产生了重要的和巨大的影响。重视德育实践的品质及其德 育的实践研究,不仅带动了一个时代或一个阶段德育研究的 推进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及其学校 德育从改革、探索走向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小学德育 价值体系和基本框架的确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与此同时,班华老师个人的研究气质和兴趣,也影响了一大 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唤起了他们参与德育研究的 热情,培养了一大批一线中小学德育实践专家和研究型教师, 使德育研究活动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 班华老师在德育实践中,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是不可替 代的,是一个既具有标志性又具有楷模性的成果和典范,这 一研究精神和价值对德育研究的后来者,对未来中国德育及 德育研究将会产生无形的但又是巨大的影响。
(三)研究德育和实践德育:德育研究者的生活品质 班华老师对德育的实践研究,真正实现了德育及德育研 究的生活化态度。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育的生活化, 另一个是德育研究的生活化。
班华老师重视生活对德育的意义,认为“德育应当以生 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又引领生活,帮助 人们过更美好的生活”。[6]德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脱 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本身会失落教育的根基,因为人的德性是 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得以显现。强调生活与德育的整合体现在班华老师关于德育模式的探讨中,也体 现在他对儿童道德学习的分析里。例如,儿童怎样“学会关 心”?不是让教育者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关心的品质,为什么 要学会关心,而是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体系,让教 师和所有的学习者都生活于其中,使人人都受到熏陶、感染, 让关心的品质在每个人身上不知不觉地生长。[7]班华老师 强调生活与德育的整合,既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德育脱 离生活”这一弊端,也中肯地提醒了我们的教育者,生活本 身就具有道德文化与道德智慧,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共 同“发现”。[8] 德育研究是对德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活动,然而,从班华 老师的德育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德育研究生活化的风采和意 蕴。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着的人,然而,德育研究者的生活除 了包括一般人的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德育研究和 德育实践为主要生活内容——研究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 育,这既是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在这种以德 育研究和德育实践为根本特点的生活过程中,个人的道德品 质会获得濡染和提升,作为个人的整体生活会受到道德哲学 的影响和陶冶。因此,可以说,德育研究者的生活,既是一 种德育研究的理论生活,同时又是个体道德实践的生活和体 验。
三、班华老师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的拓展 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进而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在班华老师身上,充分体现着这种实践与认识相互影 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他的德育 思想和德育实践是不断拓展着的。
(一)德育向心理教育的拓展 心理—道德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班华老师在心理教育中 拓展德育空间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心理—道德教育是班华老 师在观察思考学校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9]他发现,心 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往往被自发的、无意 识地融合在一起,但却对儿童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产 生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为此,他对这一融合进行了理性 的、自觉的思考,在区别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将心理教 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育心育德一体化的观点。班华 老师对心理—道德教育持续进行了十多年的深入思考,不仅 拓展了人们对于德育和心理教育的丰富认识,也为构建心理 —道德教育这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心理教育中 融入道德教育,使原来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和心理 咨询兼具了道德意义与教育意义,这也丰富和扩大了教育学 的知识领域和问题意识,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及其道德教育 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学科意义的贡献。
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引起了 理论研究者的探索,同时,也受到广大中小学校德育实践者 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成为广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最为 活跃的一个领域。这可能根源于“心理道德教育本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这一事实。许多学校都以此为项目组织了丰富多 彩的德育活动和研究项目,广大中小学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召 唤下,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和心理教育活动和研究中,大量 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心理—道德教育的行 动方案和研究项目争相竞放,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心理—道德教育实践也改变了学校道德生活风貌。心理—道 德教育领域的开拓,既推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又为 心理教育建构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问题领域。
(二)德育向教育整体的拓展 “德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整体,作为整体的德育还应融合 到整体教育中去”[10],这是班华老师始终坚持的德育信念。
这一信念促使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由狭隘的德育领域 拓展到对教育整体的道德性思考。
1.德育与整体教育的融合,其最重要的体现是融合到教 学中去。教学是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也是德育 的组织形式。班华老师提出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重 要观点,认为学校教学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11]他 反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说法,指出教学本身就具有道 德教育的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既蕴含在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知识中,也内隐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 系、课堂氛围里,甚至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教师的人格 示范。
2.德育与整体教育的融合,还体现在与各育的融合。各育除教学这一组织形式外,还有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 各育都有各种课外教育、各育的科研活动、参观、展览等。
这些实施方式中也都包含着德育的因子。德育要融合于整体 教育中,这根源于对“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一认 识,[12]对人的教育也应当是整体性的。德育与各育的融合 体现了德育中包含着各育的因素,各育中也有进行德育的要 求。例如,体育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目标,然而,也包含勇敢 品质的训练,同样,关怀生命健康也是德育的内容;
智育以 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目标,然而,也包含道德知识和道德 理性的教育,同样,人的道德发展也需要相应知识基础的支 撑;
美育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为目标,然而,也包 含着关于美的价值判断,同样,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 育也包含着关于美的认识。[13]德育与各育的融合,使得各 育具有了道德价值,得到了意义的升华。通过各育的实施, 德育融合于对人的整体教育中,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育生活 中。
班华老师是一个时代行动研究的典范之一,以其一生的 学术实践诠释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表达着对教育实践的热情 和独特见解,书写着一位教育学人的教育人生,这种实践的 精神、行动的勇气鼓舞着后来者脚踏实地沿着德育实践的方 向去奋发和追寻。
参考文献 [1]班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J]. 教育研究. 1980(3).[2]班华.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2004:99. [3][4][5]班华,薛晓阳.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 与思考[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27,36. [6][10][12]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 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02 (7), 4. [7]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 式[J].教育研究.2003(12). [8]班华.乡村生活的道德智慧[J].理论探讨.2003(6). [9]班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 己的心理道德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11]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 (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