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财务计划 > 基础教育创新【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基础教育创新【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来源:财务计划 时间:2019-11-29 07:48:40 点击:

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范文 1、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 重要和关健的内容。进入新世纪,由于基础教育本身的地位 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基础教育中其 他领域的改革,因而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因 背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相互激 荡,知识创新日新月异,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 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主今 后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进入新世纪,我们 国家经济蓬勃发展,GDP每年将近以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 各国都是一个奇迹,但是这样的成绩取得靠的是廉价的劳动 力,没有一个一流国家仅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就能成为一流 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相比,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则 以软件业相当高的成就,成为“世界办公室”。在这些实际 情况中,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制度建设、知识教学等 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思想的启蒙,创新意识的萌 发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基础教育,在这个 个性化时代,呼唤教育走向生命,回归本真的年代,基础教 育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1.2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基础教育战略性 发展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 昂首于知识经济的潮头,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其本质就是 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坚持教育为 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 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 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的提 出,集中了历史的智慧,反应了当代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愿 望,这些实施战略必须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坚实基础教育 的战略性思考。

1.3时代转换对基础教育现实的启迪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何转变教育的思路,比如在德育教育方面,如何进行?又 如何改编?有一种看法认为简单的服务于市场就可以了,但 是我们常说有三只手,政府、道德,那第三只手是什么呢? 市场经济都是绩效体制,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进步的观念, 例如:公平、合作、效率、时间等,面对市场经济的信息时 代,我们要服务于市场,同时也要超越于市场经济。再说日 渐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种类繁杂的网络、媒体在人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有用无用的,有害无害的信息什么都有,有 时候成年人都难辨真伪,何况是正在接受基础性教育的学 生?在此面前,我们如何来引导?包括社会和我们自己之间 的关系。基础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学校教育考虑的问题、行 为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失范,是与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 矛盾仍很突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联系,必须从各方面深 化基础教育改革,真正为培养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 制的修补,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对学校内外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分成以 下几个阶段:
2.1三级管理体制的基本成熟(2001―2002年)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了特 别关注,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 主的体制”。这次改革将原来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的体制,改革为由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省、市、县三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至此,我 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发育成熟。2.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2003年至 今)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 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性指导原则。以往教育政策中 的“社会本位论”色彩相对减弱和淡化,以人为本、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人的发展的公平 性、人的发展的质量成为本阶段新教育政策的两个核心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本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两个核心目标。开始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正像罗尔斯所说的那样,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 正义是决不妥协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省级统筹,以 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使各级政府之间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中的关系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基本理顺。在政府职能转 变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典型表现是建设现代学校 制度的探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确立科学发展 观的同时,要求加快政府改革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成为 政府改革的主调。这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改进政府 与学校的关系、切实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健全统筹有理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 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规范学校办 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 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本阶段,政府自身定位 和行政职能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公共服 务的责任承担,对本阶段教育投入体制完善产生了非常积极 的影响。

3、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纪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 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 略目标,并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 策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随着公共问责机制的建立,市场机 制的有限介入,进入新世纪,根据新纲要的出台,对基础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命有如下几点思考:
3.1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与基础教育的理想境界,建立 创造型的育人导向制度。

关于理想境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 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与经济严重脱节,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相对封闭的应试 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智 能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劳动者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发展 模式,根据时代需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建立以全面素 质教育为基础的创造型教育。关于核心精神,第一就是面向 全体,要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在 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天赋可能的范围内充分扩展,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 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要求积极主动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在德育方面,设置 专项评估,建立学生重大好人好事和违法违纪建档制度,以 德为发展的灵魂;
在智育方面,建立学科教学质量全面考核 评价制度,废除以分为中心的考量体制;
在体美劳方面,比 如说可以建立竞赛机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促使师生协同进步全面发展。根据德 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估和竞赛成绩,评价学校教学质 量。

3.2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 2008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实 施纲要》。《纲要》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内容、教 育途径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以生为本”。?其本质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 识和初步实践能力。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与新世纪社会 发展相一致的社会价值观教育。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惟有 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 造未来,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着重于培养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是推动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 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高度来认识教育 的本质。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生的自然禀赋和自身素质出发,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也 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充 实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塑造高素质、创新型、复 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再生产,她 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无限发展可能和巨大发展潜能, 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克服困难、调整思维,真正确立基础教 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 族素质的奠基工作,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规模和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3.3教育的适度超前的优先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管是《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都明确提出,对教育要“保障权利,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保障权利” 就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优先发展”则是 发展的规划定位问题。所谓优先发展,就是要在编制国民经 济发展计划、长期发展规划中,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 优先扶持、优先规划的地位。“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 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关键领域,适度超前发展,把 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 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否则就没有受教育权利的保 障、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人民满意教育的实 现,也就谈不上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目前,在大中型城市 中,人口流动新趋势正在形成,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 更新应用和学生对健康成长基础设施的要求,都需要在发展 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例如在新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教育步伐和规划原则,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时兼 顾不同受教育对象对教育权利的需求,比如农村人口发展趋 势对定点布局的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 制运转规范化,切实把握好教育发展节奏,调控教育投资方 向,防范投资风险,坚决杜绝高负债新建校舍;
教育现代化 对基础教育设施和学校建设的更高要求等,这些都必须要靠 教育有关的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超前规划、超前投入早做 工作、做有效的工作。适度超前才不会落后,如果我们能用五年或十年不落后、不滞后的思维去办教育,教育才能体现 出优先和超前,才能达到人民满意的标准,才能更符合经济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3.4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非义 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教育公平的角 度审视,我们应加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科 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统筹各类教 育,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

第一,学前教育强化基础。加大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市 一类园的创建力度,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园条件, 不断扩大幼儿园的入园率。

第二,要强化农村中小学生教育。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对教育的投入达到21亿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 点也在农村。继续加大政府控辍,加强中小学生学籍的动态 管理;
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后续工作,撤并农村小学 教学点和力量薄弱的初中,整合学校资源,推动各种教育要 素向优质教育资源聚集;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妥善解决残疾 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接受义 务教育问题。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读书绿色通道等, 真正为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第三,推进示范性高中创建,进一步放大优质高中资源。

整合特长学生、专业教师资源,实行集中教育、集中培训。充分发挥规范化高中在教育观念更新、管理制度创新、教育 教学改革、教研科研、办学特色创建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高中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特色办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 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积 极培植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行 业协会、产业基地的合作,对不再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 生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 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形成产学研的初级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