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财务计划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财务计划 时间:2019-11-21 08:48:43 点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3篇 第一篇 一、“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过度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预设生成精彩,但过度预设却会在无形中产生课堂交往 的单向。如果教师将课堂交流呈现为一出“课本剧”,当学 生成为教师演绎剧本的演员或听众时,这种过度预设带来的 只是表面的流畅,而失去了数学课堂交流本身的价值。当然 预设总是必要的,但机械地按照预设来组织课堂,缺少充分 的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死水一潭”。“高质量”的数学课 堂交流,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精准学情分析,设计适 合展开数学活动的交流主题,引导孩子在问题中交流、在互 动中反馈、在对话中提升。用指向性的开放问题打开学生的 思维,主动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获得数学 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2.从个人独白走向群体对话 [3]独白带来的是“静听”,是某类学生的精彩。点 对点式的问答交流,带动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热情与思考,而 更多学生则处于交流的弱势,无法参与和融合,逐渐失去学 习的动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基于对教 学对象的整体,将“抽象的学生”转变为“具体的人”,从 而组织开展各层次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个性思考、同伴交 流、小组评议、群体对话等方式,有效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知识发现过程。设计弹性活动,引导不同学生 获得并交流活动经验,实现个体经验的群体共享。

3.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 数学课堂交流的价值决定了其活动开展的过程,定位于 知识层面的交流,技术再先进,其功能也只限于知识记忆与 简单应用。而定位于思维层面的交流,过程再简单,也能充 分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价值,激发学生内驱动力。“高质量” 的数学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基于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内容为 载体设计思维交流活动,聚核心、思策略、挖本质、深思维, 不断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通过交流活动让思维活 动跳至前台,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的实施策略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信手拈来,随机而生, 而是存在于现实数学课堂中,通过对即时生成动态资源的有 效利用与突破,从而实现“高质量”交流。作为一个系统整 体,教师需要一体化实施:主题策划设计―――过程层次推 进―――节点有效深入―――结构拓展提升。

1.预设主题,在思维引领下展开交流 课堂专题式的内容学习需要一个主题(问题情境)的背 景支撑,数学课堂尤为如此。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内容与 呈现形式都能推动课堂交流。因此前期的备课中,教师要针 对内容的本质特征与呈现方式,创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主 题交流过程,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思考,即明确“交流什么?”“用什么内容交流?”“为什么交流?”“交流中要 获得什么?”(1)针对学习困难预设主题交流。细致地解 读学生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基础,只有精准地把脉,交流主题 才能更加切合于学生学习实际,推动其产生需求。如“解决 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中,学生的困难在于理解“大 船”与“小船”的互变过程,如果交流停留于怎样列式的层 面,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模仿。这时教师可以先放 下问题,引导学生先画图操作,再看图分析。师:如果10 条船都是小船,你能在图中画一画,添一添,操作一下,使 得42人全部坐上船吗?看一看这时大船几条,小船几条?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呈现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 交流分析。师:为什么在每条船加2人?为什么调整成6条 大船呢?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其中的数量关系。

你能将刚才操作调整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吗?想一想, 可以怎样列式呢?师:除了将小船变成大船进行分析,你还 可以换个角度分析吗?可以看到,教师针对学习困难,组织 交流分析中创设了看图分析一环,有效地将操作与思维结合,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最近发展区”,理解假设变化的过程, 这比简单地教学假设原理更能促进策略的理解与内化。

(2)运用知识类比预设主题交流。有机、整体的解读教学 内容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前提,只有把握知识形成的整体性, 交流主题才能更贴近于学生思考发展的路径,创生智慧。如 “小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中,知识的生长点在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类比迁移,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会算了, 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呢?师:0.12÷0.0 3=?3.6÷0.8=?7.98÷4.2=?这三个除 法计算你能独立解决吗?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 是怎样思考的。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过程。师:这三个计 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中有什么共同的策略?你是怎 样思考的?师: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问题时,可以借助原有 知识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这就是转化的策略。

可以看到,教师借助知识的整体性,针对内容的相似属性, 从方法策略的正迁移入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从而在解决 问题中有效地凸显思维方式。

2.策划层次,在互动反馈中推动交流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在过程中更加关注交流的动 态推进。所谓动态推进可以理解为:顺应数学活动展开,结 合生成性的过程推进而实现的即时、深入的交流过程。这种 动态推进是一种先慢后快的不匀速运动,是一种关注学生交 流生成后的积极有效的回应反馈,因此课堂上意料之中的展 开与意料之外的推进交相辉映,形成了变幻多彩的数学课堂 交流。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题 情境为引导: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互 相说一说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马上 动手从顶点出发,沿着高剪开,将小三角形平移拼合成一个 长方形。生1:我沿高剪开,平移后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你是怎样想到的?生1:我 们想可以对图形进行转化,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可以 求出面积。生2:上节课的图形变化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就 是通过拼一拼、移一移的方法解决这样的图形面积问题。生 3:而且除了这条高,还可以有无数条高,都可以拼成长方 形。……师:是的,对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转化分析,就可 以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这样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就是长×宽。似乎通过本次交流对话问题解决了,但可以 想象如果仅限于此,这种交流的定位局限于知道与模仿,对 于学习本身没有达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4]如果我们再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总结成问题,精彩或许还在继续:师:
我在想“为什么从高剪?”从其他地方剪是不是也能转化成 长方形?(这种想法是对转化思想的深入理解)教师基于学 生的思考,适时推进交流的层次,匀速的交流节奏会瞬时变 化。师:“不从高剪,从其他角度可以剪吗?”“为什么选 择两条斜边的中点剪?”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会求长 方形面积,现在又会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想一想,其他的一 些平面图形也都能这样进行转化从而求出面积吗?又应该 怎样研究呢?借助学生的疑问,教师策划的这组交流活动为 学生揭示了“剪、移、折、拼”等方法背后的一般原理,为 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供相当的支撑,在多向互动生 成中“高质量”的交流品质得以体现。3.聚焦核心,以节点深入推动交流 (1)抓核心推动横向交流比较。数学课堂的聚焦程度 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引向。交流活动中,指向于核心问题越精 准、越切合于问题核心,学生思维内容的整体架构也就更为 合理与完善。例如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当 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经历了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形 成初步结构后,我抓住思维节点,通过课堂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实现反思完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 计算?又是怎样推导的?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 (平移、旋转、化曲为直等转化策略)你为什么将这些平面 图形这样来安排层次,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个图 形是关键?在这次梳理结构中,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在这 组问题交流中我抓了两个核心让学生体验:其一是结构关联, 即为什么这样来梳理,结构基础是什么?其二是结构关联中 运用了什么策略,即可以怎样来梳理联系?在变与不变中帮 助学生利用结构关联的思维方式组织认识,在比较分析中实 现对平面图形计算的整体架构。(2)借聚类推动纵向交流 发散。横向式互动交流,能将核心差异放大,使对比更加直 观、体现共性;
纵向式互动交流,能将平面化交流推向立体 网状,在提升聚类变化过程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品质。

比如“立体图形”的复习交流中,我安排了两组交流活动:
第一次:平面图形中我们围绕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 的计算进行梳理,那立体图形你也能这样来进行梳理吗?交流各自的想法与成果。第二次:像这样我们研究空间图形时,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未知图形,有哪些供有效使用的策 略?很明显,两节课中的交流活动前后联系,呈现内容、研 究方法异同的同时,在过程中将原有的个性思维方式转变为 群体思维方式,实现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

4.结构提升,让交流互动“收”“放”自如 “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教学 的优先“资源”,双方都是“资源”生成、捕捉、利用的“执 行者”、“重组者”。[5]课堂中交流互动的智慧力量来 源于双方基于问题解决的角色变化,因此精彩的数学课堂交 流呈现出师生“收”“放”自如的状态。在“圆的认识”画 圆活动中,我与学生有以下一段互动交流:师:刚才同学们 提到了用圆规画圆,你能用手里的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来试一试。学生尝试。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 才能把圆画得又快又漂亮,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师:有 同学是这样画圆的,你觉得可以吗?(圆规不动,旋转纸) 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建议,现在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自己可以再比较一下,怎样画得又快又漂亮。师生交流中抓 住要素:针尖(点)不动,圆规不能动转一周握准地方。师:
看明白了吗,请你在纸上准确快速地再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 练习一下。师:将刚才的几次画圆活动联系在一起,想一想, 在画圆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全班交流:确定一个点不能动;

确定一段距离线(线段)的长度不能变;
旋转一周。师:现在你能画一个半径2cm的圆了吗?边画边想,这一次又要 注意些什么?在上述的互动交流中,师生画圆的过程体现即 时共生的特点,用圆规画圆中有经验交流、有思考策略表述、 有图形特征提炼,而这一切都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对话 中实现,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的交往”。

第二篇 一、提倡学生学习主体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是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

只有学生学会了,才能算得上是效率的提高,教师的讲授不 是占主要的。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 的观念和做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 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还可以利用游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对学困生给予积极地 鼓励和关爱,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二、联系生活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 生活,走进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学生的感性 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取他 们感兴趣的素材营造情境,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去解决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教学 效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涉及很多方面,其方法也是很多的,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更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使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第三篇 1.从“无语”到“有语”―――思维开启 “无语”的数学课堂是沉闷的、机械的、浅层的,提倡 “有语”课堂就是鼓励学生剖析、展示、碰撞、思辨,从而 达到百花齐放。(1)最包容的评价―――鼓励“有语”。

要想让不说话的学生张嘴,老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 作用。包容的评价更主要针对非理想答案、非出色学生,对 这些学生我要求:说错话比不说话强100倍;
只要张嘴说 话,错了也是对的(当然是说做法对而不是知识)。经过长 期包容评价引导,班级里敢说话、愿意说话的明显人多了。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 难度)。题目:三(1)班数学平均分95分。判断:三(1) 班的最低分不可能是50分。题目一出,就有人迫不及待地 喊对,也有喊错,势均力敌。(因为是判断题,不排除有的 学生瞎蒙或者从众),我没有歧视这些学生,而是这样引导:
“看来每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不管你的答案是对的 还是错的,你都是个值得欣赏的孩子!因为你参与了!(给 囫囵吞枣的学生留点底线,不要揭穿他,是保证学生“有语” 的前提)。要是能说出为什么那就更值得佩服了,试试看好 吗?没有提到的同学好好听,你可以随时补充或者提问,准 备好了?”这样一包容,刚才哪怕浑水摸鱼的学生心绪也不会蜷缩着,等到他听完别人的“为什么”以后也就明白了, 只是比别人慢一点而已,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自尊被保护 了。有的教师觉得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理念还不错,但 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效果呢?问题很可能就出现在教师无 意评价上。例如有的教师(很耐心地问):谁还有什么问题 吗?会提问题的孩子最聪明!(理念很到位)。然后就有一 人站起来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可能很难), 教师就会说:“这样的问题还不会呀。”一句话打击一大片, 提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敢提了,没有提问题的学生也害怕自己 的问题太简单,从而招致嘲笑。(2)最耐心的等待――― 守候“有语”。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说,也不是 不想说,而是来不及说或者没有机会说。教师按照自己的思 维速度把课堂安排得紧紧的,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空让 学生去思考、去整理、去表达、去质疑、去思辨。比如小组 合作的时候,有的教师布置了问题马上让学生进入小组合作, 合作两分钟马上交流,不管是合作时候还是交流时候,表演 的总是那几个人,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来得及思考和整理, 必然成了小组合作中的“无语”听众。刘兼主任指出:“等 待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个策 略。”等待,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成熟一些,可以让学生的 讨论更热烈一些,可以让参与的学生更多一些,从而保证交 流的范围和深度更大、更广一些。(3)最公平的机会―― ―均匀“有语”。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为了得到最底线的教学反馈,总是提问那些“学困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优 生由于得不到拔高和展示的机会,发言的积极性没有了,变 得懒得说话;
学困生因为本身对学习有些滞后、不够透彻, 所以也不愿意主动发言,最后导致班级集体“无语”,或者 只有几个人参与。我在班级里的提问分为三个层次,以保证 参与的面广、人多、质量高。第一层次:基础题让“学困生” 回答,因为这种题目是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的,提问他们既 能得到最底线的反馈,又能有效地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 找回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敢说;
第二层次:变式题让“中等 生”回答,这些题目增添了很多辨析、纠错、判断、选择, 是思维的推进,鼓励他们用清晰理性的数学语言表达,使全 班都能听得懂,训练他们会说;
第三层次:拓展题让“学优 生”回答,这些题目是思维的拔高训练,给这些思维超前的 学生展现的机会,保持他们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和带动力。这 样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保证课堂的百花齐放。

(4)最精准的提问―――呼唤“有语”。有的教师问题太 宽泛或者太空洞,学生不知道怎么说,也是导致课堂无语无 疑的重要原因。有时教师问题总是问答式或填空式的“会不 会”、“懂不懂”等,也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蜷缩状态。学生 只要回答一个字就可以了,思维没有展开的余地。如果把相 同的问题改成“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说说你的建议?”等有空间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 有效地激发学生“有语”的潜力。2.从“无疑”到“有疑”―――思维深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 为提出问题是一种自我的任务驱动,是一种自主发现、质疑、 思考;
而回答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被动的任务驱动,是 在别人的思维模式圈中的思维。所以敢发言的学生一定会质 疑。从“有语”到“有疑”是思维的推进、深入和提升,需 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才可实现。(1)训练学生刨根问 底,深刻理解知识。刨根问底是一种执著的精神,也是一种 坚忍的智慧,他能够在细细咀嚼中把知识好好品味,能在“知 其然”中追寻“其所以然”,追根溯源促使平淡中现惊奇, 无疑处生发疑问,细枝末节和思维死角一个不放过,从而帮 助学生彻底深刻地理解知识。案例:“平均数”的课后练习。

前提是:三(1)班数学平均分95分。判断题:A.小明 是三(1)班学生,他可能得98分吗?B.小红是三(1) 班学生,她得90分,可能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地判 断出来:可能。然后就没有词了。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学会问三个字“为什么”。谁来问问? 生1:题目上说了三(1)班是95分,为什么小明能得9 8分呢?生2:95分是平均分。老师示意再接着问。生1: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生2:平均分就是有的比95分高,有 的比95分低,大家均匀之后得到的分数。生1就此打住, 觉得没有什么问的了。我又引导:会提问的同学一定要学会 步步紧逼,逼到最后让他把道理全说明白就好了。谁能再接着问一问?生3:刚才你说95分是平均分,也就是说有的 比95分高,有的比95分低,那么比95分高的分数有哪 些可能呢?生4:如果小明真的得了98分,那么他比平均 分多的3分哪儿去了?(2)训练学生故意“找茬”,理性 剖析追问。故意“找茬”并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无理取闹。

而是一种“理性”的剖析和追问,是逼迫对方“自圆其说” 的智慧,是思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是群体思辨的齐赢共生。

例如二年级学习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时,到总结阶段。师:谁 来总结一下两位数的比较方法?生1:先比十位,如果十位 上同样大,再比个位。(缺少前提)大多数学生赞同。师(眼 神、体态故意激疑):他的回答基本还可以,但是有个地方 有漏洞。你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提醒他,谁来问问他?生 2:如果是125跟86比,也是这样比较吗?生1顿时觉 得刚才的回答不够完美。补充:当数位相同的情况下,先比 十位再比个位。生3:如果125跟215比,也是这样比? 其他学生大笑,觉得被人找上茬了。经过多次的“找茬”,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当数位不相同时,数位多的数大;
当数 位同样多时,从最高位比起。(3)训练学生展开联想,触 类旁通。很多学生想提问题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联想,不 失为一种好方法。联想,就是指学生在头脑中将一种概念与 另一种概念联系起来,思考它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 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以一 个旧知点以类推、迁移的方式往外发散进行猜测和质疑。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师引导:数学学习有一种 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联想。既然有几分之一(“一” 音重),你能想到什么?生1:有几分之几吗?生2:几分 之几是什么意思?老师继续引导:分数也是数的一种,整数 之间能进行的一些运算分数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大胆猜 一猜。生1:分数也能加、减、乘、除吗?生2:分数也可 以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吗?生3:分数大小比较怎么 比?…… 3.从“有疑”到“探疑”―――思维提升 问题的提出只是说明探索的欲望和原动力产生,但是如 果只产生了问题而不能主动地进入下一步探索,最后无果而 终也是徒劳无效的。教师要做到只要是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有意义,在肯定的基础上一定要从方法上引导、过程中监督、 探索后反馈,这样才能真正让“有疑”有效。例如在教学加 法交换律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质疑:既然加法(“加法”两 个字音重)有交换律,你能提出其他的什么猜想吗?学生提 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乘法有交换律吗?除法有交换律吗? 减法呢?我把这些问题布置安排给小组课后合作完成。探索 时间、地点、主持人、汇报时间都确定好。在方法上,可以 按照本节课加法交换律的过程来进行;
在探索的过程中,老 师亲自参与指导和监督;
探索后,又专门找了一节数学课对 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从效果上看,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涨,那种探索者的自豪溢于言表。更大收获就是学生们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如“乘法有没有结合律?”等,老师的重 视和有始有终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质疑”―――“探疑”― ――“再质疑”的良性主动的探索循环中去。杨福家教授曾 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 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 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