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 能把叙事性作品读“厚”,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 一种艺术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厚”,“举三返 一”也是“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大方略进 行实践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感受 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一)专题式海量阅读“厚”的首诀是阅读量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基于阅读量的 考虑,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专题式海量阅读,分阶段分 类别进行,每个阶段以100篇为基准,分两大类。第一类: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涵养、形塑积极向上的价 值观、人生观的作品,如“亲情”“故乡与母校”“责任和 感恩”“幸福或快乐”“生命与人生”“人格与尊严”等专 题。这一版块,由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身边的感触着手, 让学生的感知与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第二类:结合中考实 际,选择一些中考常见题材的作品,综合多方面考点,通过 这类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解题训练。学生 毕竟要面对中考,如果完全撇开中考,学生心中没底,老师 的阅读教学再新颖,阅读的文本再好,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绣 花枕头”,难以产生长久浸淫其中的动力。更恰切的做法是 二者同时兼顾,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又照顾到 学生当下急于提高阅读题分数的需求。而情感类散文、小说 正是学生考试中最头痛、最不知所以然的专题,正好以此为 动力,让学生慢慢走上海量阅读的道路。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把作品读“厚”,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 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四步走,第一步:
阅读预测,通过作品题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预测作品内容, 诱发学生阅读的情思;
第二步: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激发 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步:与海量阅读同步,给学生以阅读 的自由,再相机引导,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第四步:创设良 好的读书环境,以活动为媒介,如开展“文章推销会”“展 评优秀读书笔记”“积累本”等活动,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创设软硬环境,俯下身来,与 生同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选择好文章,给学生以思 想的减负,与书为友,与文作伴。
(三)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这也即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笔者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情、叙事性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整 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人”有整体形象,“事”有 整体概况,“景物”有整体观感。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基点:
第一点:高屋建瓴,提纲契领。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 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抓题目扩展,抓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抓人物关系。第二 点:寻踪逐影,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 连成提纲,了解结构布局。第三点:披文入情,以情入文。
同样的题材因创作的种种因素亦会蕴孕出不同的情感因子, 如写秋,可以写激昂愉快的秋收,可以诠释悲抑凄婉的伤感, 也可以承载凝重深沉的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沉潜到人物 关系碰撞、情愫交织中,与文本中的“人”休戚与共,憎其 所憎,乐其所乐,陶醉在文本中。
(四)深入作品细节 在完成整体感知后,要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局部,着力品 味文章的细部。细功出慢活,出精品,出厚重,教师要从人 物形象、描写技巧、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细抠慢读。以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涉及到的“细”就有: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心理描写;
社会背景,景物描写;
悬念,巧合;
虚实,抑扬 ……教师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引领学生深入细节,细细地品味, 细细地欣赏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与善,美与丑。
(五)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 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要善于发现“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围绕语言及情感悟点来列举。如 阅读《散步》,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 浮想联翩:“在家里”很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 是听她的”。最后一段:“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 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 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 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轻”“重”美点成线, 组成一副秀美隽永、蕴藉丰富、韵味深远的画面。
(六)从课内勾联到课外 以上几个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海”“趣”“整”“细” “美”“联”。在阅读教学中,若能一一做到,学生自然能 形成较好的鉴赏能力,具备感受形象的悟性,拥有开启语言 智慧的钥匙,对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解就能据有“一览众山小” 的高度,在把握作品上便能深入浅出,“举三反一”,游刃 有余。
附: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的操作流程:
1. 前十五周阶段性海量阅读100篇,学生自由读;
2. 双周周二课堂阅读:
(1)教师陪伴 (2)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模板 文章标题:
出处:
整体感知:
深入局部:
(1)积累一批好词,并分别用其中三个造句,尽量使 用修辞。
好词:
造句:(2)摘录三句美句,作点赏析,并进行模拟仿写。
美句1(修辞句):
赏析:
仿写:
美句2(描写句):
赏析:
仿写:
美句3(哲理句):
赏析:
仿写:
(4)活动展示(主要模拟卖作品的形式,推销作品给 同学,买卖之间形成阅读互动)二、指导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薄” 在叙事性作品阅读中,做“薄”即“读懂”,“读懂” 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阅读 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主要采取“宏观把握与高度概括共进” 的策略,一是分析题与文的关系,主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或主 题;
二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下面笔者通过两篇叙事性作品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在“厚” 的基础上快速掌握攻破“读懂”、读“薄”的阅读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AB有效撞击模式 例一:朱国勇《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正文略) A出场(配角)——B出场(主角)——关键时刻(段) (AB人物有效撞击,B怎么感动A,即文章主旨)——A受B影 响,实现蜕变 A:他(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B:父亲(主人公)关键时刻(中心):第七段。有效撞击:父亲接着说道, “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 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 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 系?”这一刹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 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 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 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 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 丹! 例二:菲利普·罗斯《银行里的男孩》(小说,正文略) A(配角)——B(主角)——C(道具,可以是人,可 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物件)——关键时刻(段)(AB有效撞 击,B是怎么感动A的,即文章主旨)——A受B影响,实现蜕 变 A,小说中的“我”;
B,银行职员;
C,14岁的男孩子(推动情节发展);
AB有效撞击:
“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 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 “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 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 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 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 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 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 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 吗?” A受B影响(了解事情的真相,惊讶,改变了当初的想法。
一个银行职员忠于职守,保护客户宗旨的美德在关键段落实 现有效撞击,体现银行职员的人性美) (二)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有效的解读技巧 解读技巧,答题方法,各种参考书上的表述大同小异,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巧指令也相去不远,然而学生在运用中 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解读技巧?笔者在前文 提到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课文的“举三反一”及海量阅 读的积累,这两点是叙事性作品有效阅读的技术性支持,如 果这两个方面做扎实,学生在面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考题中 便能畅通无阻。笔者曾先后尝试两种“授业”的做法,其一 是在阅读教学中淡化方法技巧的讲解,单纯带学生美美地感 受作品之美,待到初三总复习时再一并规范做答,这种做法 相当于践行了阅读的积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讲是被动作业,因而在面对考评时略显疲态。其二是在阅读教学中采取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法”,强调一课一得,如研 读《故乡》一文,笔者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心声》 重点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同时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内知 识转化为内在行动,强化学生对解读技巧的理解与应用,实 现有效输出;
辅之以海量阅读的积累,把方法技巧巧妙运用 其中,最终达成“有效解读”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 的阅读习惯、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答题技 巧都大有帮助,不妨一试。
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指导学生把作品读“薄”, 最终达到“厚”积而“薄”发,这两点阅读法是笔者从教学 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希望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其实,教学无定法,散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 情感丰富,意境悠远,而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环 境描写细腻,情节跌宕起伏,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多 样化。何种方法更有效?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如既往地 深入探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