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国际法视角下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变迁探析】 技术体系的变迁

【国际法视角下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变迁探析】 技术体系的变迁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1-25 07:49:52 点击:

国际法视角下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变迁探析

国际法视角下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变迁探析 摘要:国际体系是传统国际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 状态和民族国家主体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而体系诸要素则发生了明显变革,在本 体和要素的不变与变革中,国际法对国际体系的本体维系与要素变革始终产生重 要影响。环境治理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变迁中互动而生的重要问题,各 国在此问题上的互动结果唯有逐步制定普适性的国际协议约束国家行为而达到 治理目标,证实国际法在体系变迁互动中的功能。

关键词:国际法;
国际体系;
变迁;
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D9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 32-0006-03 作者简介:叶辉华(1983-),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 学院法律系,教师,研究方向: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国际体系乃系国际关系学界运用于分析国际关系的逻辑出发点,系指 两个及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一国对其他国家决策产生足够影响而促成某 种行为时所发生的体系。[1]国际体系具备的诸要素:体系范围、结构、单位行 为体、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规则及支撑体系的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本文从国际 法视角阐述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

一、国际关系的体系观 国际关系学界存在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大国 际体系观,各自将国际关系置于国际体系内进行分析,各自论证方式不同,结论 也不一样,分别形成的各自体系对应为: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

(一)国际体系的属性认识 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属于单向的静态体系,一方面,国家间的互 动不会对国际体系造成影响,只是国际体系对国家间的互动产生作用,谓之“单 向”;
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并不会自己互动,而是由外力(如国家权力)来推动 他们互动,谓之“静态”。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权力结构对国际体系的重要影响,但 主要强调“进程”,从成本-利益角度来论证,将合作互动具体落实为“制度”形式。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认为是通过行为体人为改变的,而非天然存在的,国家利益和制度都只是通过观念建构起来的。

(二)对“互动”的理解 結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内部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与单元无须分开, 处于单元层次,行为体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力量,每个国家被比喻为球台上的 一个球,当球杆打出之后,球与球之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性的互动,并产 生某种结果[2]。因此,它认为国际体系内不可能存在合作,即便是有合作,也 是程度极低的合作。

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深受行为体自身的权力影响,但各行为 体之间的互动仍然对于形成国际体系产生重要作用,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更多是不 考虑权力因素通过合作来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将产生各类制度规范,进 而发挥约束行为体行为的效力,同时使得行为体对其行为产生预期。

建构主义所认为,行为体之间不断的实践活动将首先消除私有观念, 形成共有观念,最后产生社会性的观念结构,谓之“文化”,或以“共同体”之概念 来表达。[3]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的共同体、上升的共同体和实现 行为体的彼此认同,三个阶段均基于共同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 互动的主要方式。

二、当代国际体系的要素变迁 按照秦亚青教授的观点,国际体系在发生延续与变革,他从国际体系 本体和要素两个方面对国际体系展开论述,认为体系本体依旧没有发生质变,但 体系要素却发生了变革。[4]国际体系本体上还是以主权为原则、民族国家为基 本单位为体系在运行,但国际体系诸要素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变革。

(一)行为体:单一主权国家向多元主体转变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后,单一主权国家都一直是国际体系内部唯一 行为体,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一大批组织在二战之后纷纷成立并在国际社会事务 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组织目前难以取代主权国家,但长远看来,国 际组织有可能具备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地位,特别是在诸多需要国际组织参与的领 域,比如军事安全、恐怖安全、经济危机的处理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一国的能力 范围,甚至若干个国家的合作也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诸多国家共同联 合开展。国际组织可能成为诸多国家利益诉求的共同载体,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其重大作用。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 显重要,当然也就包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了,尤其在人权方面,个人或许在不 久的将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概言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单一主权国家 作为国际唯一主体的局面将被多元的国际主体共同支配的现实所取代,而多元主 体的行为必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更多且更复杂的影响。

(二)结构:硬实力与软实力并存 国际关系理论谈及结构,实质是指结构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权力结 构所强调的政治权力是一直以来支配国际体系的硬实力。结构现实主义就是将权 力在国际体系内的位置排列看作是国际体系最重要的方面,认为权力是决定国家 行为与其在国际体系内位置的唯一重要因素,硬实力对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用,甚至决定了一国的对外行为,霸权国家就是实例,20世纪以来,美国取代 英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尽管有一段时 间因为苏联的出现,使得国际社会呈现均势局面,但这同样是源于二者拥有其他 国家没有的军事力量。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 大灾难和痛苦,不约而同弃战转向将经济发展作为各自的首要战略目标,日本和 欧盟的经济实力在战后得到了巨大发展,各自藉此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一极。20 世纪90年代美国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一说,[5]他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实力都归为软实力范畴,与硬实力并列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经 济全球化的今天将发挥超越硬实力的作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 变化,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自由制度主义为此还创造出“国际政治经济学”, 就是强调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互动:能力与频率提高 全球化促使互动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而互动能力的提高也使行为体 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互动的程度首先与科技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支撑互动 的基础。互联网和高科技打破了传统的地缘界限,前者实现了虚拟空间的自由交 流,后者使得地理空间上的交通变得更加顺畅和便利。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 不断增强,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更加广泛和深入,互动愈加频繁, 国际社会趋于融合,以往国际所呈现出的碎片化正在逐步整合,在行为体的作用 下,世界被勾勒出一幅宏观层面的国际体系图,这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在进行 过程建构的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因持续与行为体的实践活动互 相作用而不断发展。互动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某些问题,其结果可能表现为冲突,也可能表 现为合作。比如,经济上的互动,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显示出各国在经济 上的相互依赖,彼此之间需寻求更大程度上的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互动是相 当频繁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日新月异,各国文化的互动结果则可能表现为 冲突。建构主义认为文化就是观念结构,文化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其所强调的共有 观念,行为体实践与其观念之间的互构其实就是一种互动,观念在行为体的实践 互动过程中趋于统一与融合,即为共有观念。

三、国际法对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影响 英国学者莱德利·布尔提出国际社会概念,认为国际体系进一步发展 就是国际社会,视乎是否出现基于共同观念所遵守的国际法律规范。从环境治理 角度切入,探讨国际法律规范在当代国际体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球环境 治理目标实现唯有依靠国际法予以规范达成。

(一)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 国际体系变迁是一个进程(process),意为国际体系中的个体或曰单 元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6]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通过制度合作能够实 现利益最大化,将国际制度定义为“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 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7]建 构主义所强调的进程是国家通过主动建构国际体系观念结构的实践活动,行为体 交往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动产生了主体间意义,在形成共有观念基础之上产生社会 性的观念结构,因而形成共同的规范、规则和程序。二者无一例外强调运用规则、 原则和程序来保障国际体系进程的实现和维系国际体系的運行。

在国际体系互动进程问题上,借鉴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得出结论[8]:
国际体系乃过程建构的结果,而过程建构将孕育国际法。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理 论取向是社会性过程理论,强调社会性建构作用,认为社会性是国际关系理论的 核心要素,该理论假设之一就是坚持国际社会进化的原则,认为国际关系的运动 是变化的,是行为体的能动作用使然,同时相信国际体系的变化是朝着更加符合 人类期冀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一个不断地 通过主体间的实践活动来建构的过程,或曰过程建构。在其看来,过程就是指产 生社会意义的持续的实践互动关系,其重要作用在于孕育规范。既然规范是行为 体广泛接受的适当行为的准则,那么,规范的孕育和形成动力之一,就是来自过 程本身,就是说,规范不仅是行为适当性的标准,而且也是规范参与者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过程使得规范得以塑造实践者,也被实践者所塑造。过程的运动既 意味着规范通过行为体的社会性实践被持续不断地建构和再建构,共同利益不断 地被生产和再生产,也意味着这些被建构的规范和规则反过来对过程的持续又起 到了促进作用。

(二)国际法对环境治理体系变迁的功能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在体系变迁中运行不免失序,国际法无 疑是使之更加有序运行的有效路径。国际关系学对于国际法概念界定,主要从国 家行为体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一种行为准则,分为限制性法律规范和构成性法律规 范,前者主要体现为限制,后者则首先体现为构成。当代国际体系已非沃尔茨时 代的单一政治体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 国际体系内部已经或正在建构更多的子体系,纵横交错,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宏 观体系秩序的混乱与无序。国际法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已经与国际体系的运行形 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国际法之于国际体系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一方面,多元主体使得规 范化趋势增强。当代国际主体的多元趋势源于全球性事务的日益增多,并且处于 不断膨胀的过程。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所形成的以民族国家作为单一国际主体的国 际体系正在变革,国际组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深层次反映出全球性事务的大量涌 现,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唯一行为体已经难以应付这些全球性事物,比如恐 怖组织威胁、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都是当代所出现的新问题,覆盖面及 其广阔,甚至延伸至全球范围,影响整个世界,这些问题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 等方面,如不加以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势必给各国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既然一 国无力处理好这些全球性事物,只有通过国际组织来解决,在世界无政府的背景 下,各国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只能依靠相互合作来维系,而合作的重要载体就是国 际规范,无论是基于经济学的成本利益考量,抑或基于共有观念的成形考虑,规 范都将通过制度化和社会化而得以实现其效能,国际组织在当中将充当规范制定、 执行和监督的平台作用,使得国际社会能够依此作为其行为的预期和指引的重要 载体。另一方面,问题的互动由国际法保障实施解决。在国际体系理论中,互动 是体系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互动亦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正如上文所言,全球 性事务需要行为体之间的频繁互动,无论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机制,抑或建构 主义(包括西方建构主义和秦亚青教授所提出的过程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规范建 构,都以互动作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内涵视之,各国不同程度地发展多边关系,互 动结果是各方寻求彼此都予以承认或是遵守的共同规则来加以调整和协调,此即国际法。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就是范例,为解决目前及未来所面对的国际性 事务,组织内部的各国际组织也分别相应地制定规范性条约来保障通过互动达到 解决问题的目标,像核安全问题,联合国及其相应的内部组织制定相应的规制核 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限制全球核危机爆发及保障因核 试验而带来的战争危险。再如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组织,其内部各 成员国所制定的各类多边协议或者是适应性不一的规范性文件,都在不同程度地 保障国际经济互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够在规范的指引下寻找到解决各类经济 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环境治理为例,建构具有普适性的国际法,以此为基础和依 据,各国互动显其意义。

1.无政府状态下环境问题的产生 国际体系的变迁并未实质改变其本体,即国际社会仍旧处于无政府状 态。全球环境问题却愈发严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危害的 程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无政府状态 下这就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中,各国愿意搭便车而非主动采取行动来解决涉及公 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的国际政府像国内 政府那样采取强制性措施统一解决问题,各国从其本国利益出发,观望之态者甚 于主动为之者,诸如气候减排这类环境合作的困境就在于国家认知其主动减排的 成本将远远大于收益,最佳方案就是搭便车,等待获取其他国家主动减排所带来 的公共收益,美国对待气候变化的政策较为消极的原因便是实例,其认为如果该 国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可能有所收益,但相对收益会较小,而其他国家 可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相对利益,这严重不符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应该为了主 要是其他国家未来世代的利益而让国民承擔大量的成本[9]。

2.要素变革下的治理路径:建构国际环境法律制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治理得到不断加强,国际环境条约数量 和缔约国数量不断增多,[10],尽管并非所有的条约及缔约国都能发挥效力和遵 守条约;
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代表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环境组织在环境治理上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归因于国际体系主体多元化的结果,国际组织功能发 挥愈加明显;
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

国际体系变迁中的多元主体趋势有助于冲破传统国家利益的枷锁而使得环境问 题得以治理。

在上述言及的相当数量国际环境条约中,臭氧层治理方面的国际法所发挥的实效性最强。1987年制定的《损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被普遍 认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国际环境协议,该议定书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已有190 个缔约国加入和批准,协议实施后,共有超过8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科 学家依此预测到21世纪上半期,臭氧层将会得到恢复。[11]臭氧层国际协议的实 施成功,证明国际法在臭氧层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从法律实施的有效性 角度看,《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仅使得缔约国履行相应义务,而且能够通过该议 定书解决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问题,说明此议定书是有效,也证明包括臭氧层在内 环境问题解决最佳方案只能是缔结具有普适性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

本文从国际法角度来探讨当代国际体系的变迁问题,以全球环境治理 为例,基于法律的稳定和预见等特征在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优越性考虑,认为国际 社会有与国内社会相类似的方面,而建立在观念共享或成本收益上的国际法在调 整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方面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定纷止争、奖罚分 明,使得国际行为体对其行为产生预见性,保证国际体系朝着稳定和有序的方向 前行。

作者:叶辉华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