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育人,德智契合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智分离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资源 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教育全过程。《中庸》开篇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十分重视借助"道"理念对 自身本质的把握并指导方法的采用。所谓"道"中育人,是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和宇 宙运行之规律,基于政治道德观念的习染和价值性知识的传承规律,依据万物之 性,解除人性之障碍,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达到明道、知道和行道而完成成人的 过程。在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修"道"涵盖政治、价值、道德、行为规范等多方 面的内容,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起着激励、引导、预测方面的功能。
这也使得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包含在政治、教育、伦理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分合并进过程中。由于受到深厚的道德教化思想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 重教化理论的阐述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轻教化理论自身的论证和检验的特点。
这虽然造成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缓慢,但也造就了政治道德培养与智力培养的整 合的天然而成,发挥了强大的政治道德培养功能,形成了人们深刻的价值判断力。
我国在继承和发扬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1984 年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学科特点。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 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式确立。在这个文件中,明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学科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 以及相关学科。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成形,从哲学上而言,就是要形成自身的 科学性知识形态及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结构,有一整套自身的科学概念和范畴。社 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来源,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劳 动而汇集的知识总和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
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德智契合的,是因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中华 道德思维的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独立设 计了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又通过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渗透价值性知识 而发挥教育功效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体现我国政 治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特有的研 究对象、领域和范式,具有科学性;
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具有 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 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的学科,体现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_。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其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马克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掌 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 解决青年现实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坚定青年的政治立场、方向和价值观。在此基础 上,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也就是"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规范 和方法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既体现在其智育价值上,更体现在 其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上。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 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性服从、服务于其意识形态性,以促进和增 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旨归,否则就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的目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在我国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注重牢 牢占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又注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充 分发挥,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德智统合,需 要探索研究型教学理念,培养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能 力培养意识五种意识。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解决教书与育人的脱节问题 和学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实现知识、能力与价 值观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因此,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智德契合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 的发展历史及其跨学科性特点决定的。"道"中育人的传统造就了当前思想政治教 育既与其他智力学科存在部分教育内容交叉,又引入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美学等其他学科内容,还借鉴、移植教育学、数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某些理 论方法。
二、以"文"化人,人格涵养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学文化特质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深深地 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之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附带着深深的 文化印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也彰显出我国的文化特点。思想政治 教育既是宏大叙事,又是个体关怀;
既是意识形态灌输,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 "从历史上的主流文化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以礼化俗",教人行"中道",提 倡政治道德习惯的养成,幸福生活的习染。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思想政治 教育文化以"积极入世"为其教育哲学。不管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还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观,都反映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世俗性文化属性。
法家、纵横家的治世方式更是彰显中国人的积极入世精神。
"理性贵于一切"的思想成就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人至上的思想。在多种 力量的作用下,彰显人的价值、重视人格的养成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一大 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或者说,我们要倡 导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大都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找到深厚的渊源。以传统 文化教育为契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从传统民间文化来看,中国人 信仰的不只是在神圣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神,还重视从人世间挑选出杰出代 表作为自己喜爱的神灵。中国民间虽然有敬畏鬼神、信奉宗教之习俗,但对鬼神 的崇拜、敬畏掺杂着功利动机。民众世俗神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民间思想政治教 育的教化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国家与宗教机构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的政 策,使得现代中国人延续和强化了世俗性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大 众化实践正是这一文化的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就是要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及其方法的现代运用,结合时代需要和主体诉求,创新性地诠释和转化传 统官方和民间教育两种资源,丰富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全人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得到 弘扬,是一种主流的革命教育文化,在实践上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 道和主阵地。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 理念,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 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共 舞,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文化因素使得人的环境要素进入思想政 治教育领域,它与社会环境的其他子系统一起构成实践活动的基础,而且与思想 政治教育契合中形成双向建构的"文化力"。社会文化浸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运行 过程,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中输入、传播、输出和反馈, 逐渐增强和提升人们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自觉建构 社会文化场域,融入人的交往实践,激发社会的创新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 一种文化力量,它能合理引导人不断超越当下物化的、异化的、对象化的束缚, 趋向更为理想的、可能的、无序丰富的精神家园。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和他人、主我和 客我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而这些关系的调节与理顺涵养出明 德守法的公民,既需要软约束的道德文化,又需要硬约束的法治文化。思想政治 教育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的方法开展研究与实践来调节各类社会关系, 逐步实现人格培养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还采用社会学、科技哲 学、法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推进学生人格培养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进程。基于哲学 探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宗旨在于提高青年人的精神境界,帮助青年 加深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涵养健全人格,实现自我发展,达到成人目的。
因此,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从主流文化到民间文化,都是我国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他们都重视人们关系的协调,强调以"文"化人,以正面 人生发展为切入点,主张修身成仁,涵养人格,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三、己立"群"中,公私交融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以追求个人至上的目的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标中蕴含深厚的集体主义追求。为了能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 然要追问其研究对象的价值目标,更离不开对人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探究, 离不开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区分。回溯华夏文明的源头,家庭教化的公私交 融特点明显。西周正式提出"有孝有德"的道德纲领,确认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倡妇随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深厚的家族观念传统影响中,中国人传承了家族观 念,孕育着朦胧的群观念。真正意义的公共观念,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得到确立 的。从"公"一字的字面意思看,它刚开始指场域、政府,后来演变为公共事务和 政府责任,实体意义与政治意义兼备。"公"观念受到家天下思想的制约,古代思 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成员的修身基础上的公德培养、公共规范建构,较少涉及公 共生活的提升。宗法社会中家即国、国即家、公私不分,导致中国传统公私关系 的层次不清,时常发生群被己代替或己被群遮蔽,但是不可否认家庭观念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群的价值在民族危机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 英雄。在政治教化领域,中国人提倡天下为公、公为立国之本、大公无私、崇公 抑私。
当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遇、交融后,革命的群体观 念更是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的确立,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思想掌握 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 是思想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是先进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社会主义思想政 治教育的产生最成功之处在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统合,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中的"集体"有两层含义:
集体,既有一般意义上的 集体,又有个别意义上的集体;
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体现全体成 员的利益和意志;
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是真实的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 对象的公私要求进行层次划分,主要分为对优秀者的高义务和低权利,对中等要 求者的中义务和中权利,对普通群众的基本义务和基本权利的三种类型。在这一 阶段,群的观念、公的观念被集体的观念取代,具有了阶级性。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私"不是私人利益,而是指私人领域与个人利益。
要深入把握集体的本质,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特点,必须以看 得见的利益为突破口,即要从学科对利益关系的调节功能和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 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实现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引 导,也正视并积极应对市场经济自发性滋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自由主义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价值多样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公私关系通过社 会利益关系进一步分化。社会利益种类多样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部分利 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从动因与根源,从客观依据与现实需要 来认识,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范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分化 加剧,群体矛盾凸显,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趋于明显,公德教育缺失, 挑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随着社会公共领域向网络空间拓展,人们思想文 化交流交锋交融网络化,公私关系、群己关系出现了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加 强公私领域的研究,才能更有效治理网络空间,澄清价值误区,引导网络舆论和 青年价值取向。因此,在群己关系分化基础上发展的公私观,进一步彰显了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于新型公私关系,要加强公私德教育的整合、思想道德 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整合、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整合,才能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
四、显"隐"互补,重视灌输 与西方关注"道德是否可教"不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指向" 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巨大惯性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 育方法非常重视灌输,同时强化内在修养与外在塑造的协调。《说文解字》对教 育进行解释,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做"善"也。这就是说,古 代教育是从上向下施加影响,从而外烁人格,形成"向善"道德人格。古代非常重视 礼的社会规约功能,《周礼》记载了"以礼正俗"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德目文本来开展的,既有《诗》《书》《礼》《易》《春 秋》等正规教材,又有《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家训》等各类通俗读物, 还有法治实践产生的无形教化影响。在理念与实践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德目 主义路线,在历史长河中承担着教化人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所谓德目主义,就是国家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以道德条目为中心编制教材,开设 特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并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认识、认同政治道 德品质的一种直接的教育形式。这条路线的显著特质之一就是教育灌输。在方法 上,主要有教化与修身两类,分别着重倾向人格修炼和道德体验。教育灌输、化 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之教、环境陶冶、践履笃行都是教化的方法,而学思结 合、自省克己、慎独和积善成德则为修身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灌输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在思想政治 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列宁认为,把社 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 围外面灌输给工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一种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注入,没有 一种教育不是以相对确定的真理性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话语体系中的灌 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内容,以启发与引导为方法,以促进工人阶级 自觉为意图并以人的自主发展为结果的理论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 育由国家统_规定,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大纲、教材、课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 置强调原理、概念的输入,教材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与研究型教育理念,这里的灌输绝不等于注入式 教育,而是全面发挥学生主动性上的自我思考,这里的研究型教育是符合创新人 才培养的需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灌输才是有效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 值观的教育,重视启动其他隐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情感,通过情 感导航态度,态度最终影响行为。或者说,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验教 育,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找准学生的需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同时还 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 师,发挥身教示范的作用,加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在教育内容与形式 方面自觉挖掘人格教育资源进行施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合力作用, 把握力往何处去的问题,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 育方法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 与过程;
隐性教育方法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间接内隐的非特定的心理活动而发 生影响的方式,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介质引导受教育者体 验、分享有益于个体身心、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重点,采用具有层次性、通俗性的教育方 法,比如说理疏导、典型示范、正面启发、社会实践、行为训练和网络监管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 同一性、兼容性、互补性,这要求教育内容要实现时代性、对象性和政治性有机 统一,教育形式要实现时效性、对象性和生动性有机统一。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 战,需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境遇出发,深层次梳理与剖析 其内在规律与特色,这也是其永葆活力和学科基业长青的前提与基础,是学人学 科自信生发的重要条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