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两国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异无法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笔者尝试尽可能以 客观、理性的视角来记录、理解及反思21天的所见所感。
一、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特点与印象 1.全科(包班)教学 澳大利亚小学的学制一般为“1+6”年或“1+7”年,即学前班至六或七年 级,年龄为5~12或13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历史、艺术、 体育、信息,还有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如表演艺术、厨艺、第二语言等。小学 全部采用包班制,每个班配一名班导教师,除音乐、体育、美术、表演艺术、第 二语言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由专任教师教学外,其他课程全部由班导教师教学。也 就是说,从学生8∶30到校一直到下午3∶30前放学,班导教师基本和学生在一起。
教室既是教学区,又是办公室,班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及教育教学 的需求将教室布置得十分个性化。
2.混班教学 笔者参访的WestBeachPrimarySchool全部采用混班教学,跟岗的 HawthordenePrimarySchool共13个班,有7个班为混班。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各 州公立学校中,混合编班的比例达到40%。之所以采用“混班教学”,一方面是与 澳洲教育理念相关。他们认为,一个班级中有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 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学习与不同的人交往的正 确态度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习上也可以采用“大教小”,互帮互 助,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澳大利 亚政府规定,小学每班班额不能超过30人。政府每年按照学校上报的各年级人数 计算出班额数,然后按核定的班额数拨给学校相关教育经费。学校如果多开班, 则多出来的班级所产生的费用需由学校承担。HawthordenePrimarySchool校长 Dian女士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该校七年级24人,六年级36人,如果按年级编班, 须编3个班,混合编班则只需2个班。因此,学校有两个“六七年级”混合班。这种编班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国内的复式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 混班教学与复式教学有很大差异。混班教学中,所有学生一起上课,集中教学时 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只有分组或个别学习时,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 能力布置难度不同的个性化的任务。也许国内教师很难理解这一点,这与澳大利 亚小学教育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关。在澳洲教师眼里,年级只是一个孩子年龄 的区别,不是学习水平的区别,同年级的孩子和不同年级的孩子都存在学习差异, 而他们要做的是针对每个孩子安排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种安排与年级无关。
3.课堂特色 “玩”中学、“做”中学。澳大利亚小学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对知识掌 握的要求比我国低很多。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因此, 每节课知识点非常少,内容十分简单。学生没有课业的负担,没有学习的压力, 基本是边玩边学,在游戏和“做”中学,学得十分轻松快乐。此外,澳大利亚十分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所学校开设IBPYP课程(国 际文凭小学项目课程),包含语言、社会、数学、艺术、科学、体育六大学科。
大多数学校都采用Project(项目)学习。无论哪个年级,教师每个学期都会给学 生布置几个“project”。如“中国年”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年”的来历,设计中国 “年”表演剧本,表演中国“年”等。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查阅大量 资料,撰写剧本,还要练习表演技巧。整个任务完成下来,学生的历史知识、表 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资料检索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澳大利亚,“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不 是一个理念、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具体行动。首先,政府、学 校为每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学生(自闭症儿童、学习困难学生、新移民语言障碍 学生等)配有相应资质的一对一辅导教师。课堂上,我们几次见到教室后面或某 个学生旁边坐着一位成人,这就说明该班有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孩子。其次,分 组分层教学做得十分到位。通常20多個孩子,分成4-5组,每组人数不等,组内 再分层。并且这种分组与分层会依据学生水平随时调整。所以,同一个班级,不 同的课分组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分组也不同,基本依据实际学力制定个性化学 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反思与启示 1.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关于小学教育功能定位之思客观地说,包班教学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 习是有一定制约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澳洲教师教学难度和工作量 均大于国内教师。包班教学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探究性课程的教学。
分科教学则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明显优势,对教师而言,备课的难度相对也小 于包班教学。
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两种模式背后最本质的区别是两国对于小学教 育的功能定位的不同。澳大利亚将小学教育定义为启蒙教育,认为小学阶段应该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等,对于具体学科 知识不宜过多过高要求。我国则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接受,强调学生的学 习结果,强调掌握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建立,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心智的成熟,在他需要的时候,学习知识更重要。
2.集中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关于教学效率与尊重个体之思 从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角度而言,国内小学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 效率远高于澳大利亚小学课堂,尤其是大班额情况下,统一的节奏、统一的要求 无疑能提高效率。弊端是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无法为每个个体提供合适的教育。
笔者认为,理想的小学教育形态,应该是取两国教育之长,即在小班化、个性化 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知识容量。
3.教材与学材——关于“教之工具”与“学之工具”的思考 相对无教材而言,教材可以规范教学内容,降低教师备课的难度,节 省备课时间,其弊端是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国内的教材尚不利于 具综合性、探究性的项目式课程的实施。学材可以直接为学生学习所用,是加强 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创造性 使用教材的保障。如果每节课都需要教师想尽办法准备各种学材,其难度、教学 的丰富性、活动性和操作性也就可想而知。教材与学材的配备,从某种程度上折 射出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保障教师的“教”,而澳大利亚则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学 生的“学”。所以,他们的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我们在保留教 材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学材的开发与设计,配备丰富的学材。
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差之分。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互相学习,互 相借鉴,取长补短,寻求最合适、最理想的教育形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学习与成长。
作者:陈晓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