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 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 子”和戏剧的“序幕”。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 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是讲授新课过 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 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 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 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 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 陶。
如: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 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 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 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 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 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 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图片导入要遵循 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 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 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 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 《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 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 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 学习乐趣。
评价: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 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 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启 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 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 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
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利用这 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 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死 亡。
2.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 人死亡。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 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 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 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 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 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 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 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 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 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 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 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 巴的蝌蚪。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 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 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我 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 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 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我在这头”有哪 些绮丽的风景呢?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 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學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 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 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 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 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作者:张小波 第2篇: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优化途径与实践意义探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 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 有重要作用。因此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新课程改 革工作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教育教学都有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善。小学语 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创新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作文教学始终是基础且关键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够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思想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作文教学活动能够增强自身 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个人情感,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对新 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作文是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 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应 用自主学习策略、兴趣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以及生活化教学策略等促使学生 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作文训练活 动中。
一、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 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作文教学不仅能够促使教学质量 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推动下积 极主动地进行创作,进而通过运用文字表情达意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书 面表达更加规范、富有内涵[1]。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身感悟、感情、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 的主要途径,是作者思维与思想观点的重要体现。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中对生活和生命 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悟,进而使其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将这些情感和感悟表达出 来。
(三)有利于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增强 通过作文不仅能够看出作者的文学水平,也能看出其对事物的认知水 平。可以说,作文是作者思想和学识形象化的体现,是其思想意识传播的重要媒 介。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其思想脉络, 进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促使其思想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 其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世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2]。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 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究其根本原因 是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属于辅助教学内容,没有将其视作教育教学的重点内 容,也没有将其纳入到语文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3]。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常常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文本,这种方式是當前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的丧失,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对学生文学素养 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阻碍。教师需要明确文本背诵并不是开展作 文教学的唯一方式。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作文创作本质进行分析得知,写作是作者对实际生活的反映以及对 真实情感的表达。然而,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常常难 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感进行创作。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 一些经典词句生硬地融入作文中,使创作出来的文章缺乏灵动性和生命力,不能 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4]。同时,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基础较为薄弱,掌握的词 汇量较少,作品较为空洞乏味。尤其是在对场景描写或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学生 的言语较为苍白,文章整体呈现出“假大空”的现象。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提高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主观意识,激发其创作动机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学科教育教学逐步向着多元化、高 效化、个性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 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明确作文创作不是简单还原文本 或将多个文本组合到一起的过程,而是应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身 的真实情感进行充分表达[5]。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促使学生能够 对作文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活体验创作出饱含不同情感 的作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感悟、身边的人 或事记录下来,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二)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进而丰富作文内容。在日 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体 会令人感动的瞬间,进而在作文中可以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抒发情感的习惯,其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教 学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经验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 通过直接的参与引发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学生每次参加完比赛等集体活动后,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完成赛后感想等写作。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学氛围,结合阅读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文阅读课。由于作文与阅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作文阅读 课来阅读一些文摘、报刊、故事等,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在其完 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全体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通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来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以良 好的学习氛围来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培养,促 使其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6]。
(四)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提高其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表达习惯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 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 生写作技巧、写作习惯的培养。可以围绕文章内容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使其能 够准确、快速地掌握写作手法,促进其对行文布局形成一定的认识。在作文教学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不同修辞手法来写作,提高 文章的灵动性。例如:让他们准备一个空白记事本,将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语句抄 录下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积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丰富其对写 作素材的积累,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为了 有效解决写作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促使作文教学 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和生活化教学 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从 而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强化作文素材的积累,逐渐扩展文学视 野,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使其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增强,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作者:邢慧影 第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策略浅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 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 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一、阅读是促进学生心智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 阅读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多种心智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由于先天的遗传和后 天的作用,每个儿童会形成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当原有认知结构可以包容外界信 息时,主体就把新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当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包容外界 的信息,主体就会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此来适应新的情境。阅读过程是儿童 的认知结构适应外部世界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获取相应的知识, 发挥相应的才能。
二、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它显著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传播形式多样化。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能 力。由书面语言组成的阅读材料在信息的传递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阅读 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量吸收外界的信息,使人的视野开阔了千万倍。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 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 营养,从而从一个“生物的人”成长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三、阅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 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感情激荡、喷涌而出之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透过文 字,领略到作品的意境美、人性美以及语言美、结构美,情有所动,理有所悟, 道德感、理智感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阅读是作文和口语交际的重要环节 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作文和口语交际则是语言运用和外化的过 程。学生在阅读中能掌握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阅读扩充知 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就能自如地驾驭生 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有以下一 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设身处地,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的 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展现出来的见解和智慧,最终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充分的感悟与体验;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 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只有教师深入文本,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 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点燃学生 情感的火花,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成为一条 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生态度和 价值观念。但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课本中所选择的文章是 名家名作,对其表达的感情或观点很少有异议。更严重的是个别教师迷信教学参 考书,将参考书中关于中心思想、段落结构等分析,在课堂上“转嫁”给学生。试 想,教师自己都没有与教材充分对话,有可能把阅读课上得生动形象吗? 二、平等交流,求同存异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语文 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交流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应该是学 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而目前小学的语文课堂,或多或少 地存在教师的“话语霸权”,小学生或者是只听讲不说话,或者是只会说与教师一 样的话,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事实上,学生在阅读了文本以后,必然会有一些自 己的想法。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交流,应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 氛围中进行,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同时注意价值取向。需要注意的 是,一问一答不叫交流,教师和少数尖子生唱独角戏也不是交流。交流应该是师 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应该是相互评价、相 互赞赏、相互批判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学生在感受、认识上的不同,教师在 处理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关注、鼓励学生的个体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 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只有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有意义;
第二,鼓励学生有不同观点、不同感悟进行交 流、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允许求同存异。语文阅读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的个性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大可不必给学 生做裁判、分对错,只要没有原则性、知识性的错误,就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一种观念:解决问题的答案不会只 有一个,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可以走。这对小学生的人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精略结合,整体把握 一篇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要 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总体感受,以及对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方法的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文本进行通篇略读,了解 作者的写作思路。张志公先生在《怎样锻炼思路》一文中说:“作者的思路是他 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 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 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换言之,就是作 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构思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 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 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么,结构布局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材料犹人之 “血肉”,主题似人之“灵魂”,结构布局像人之“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 血肉,灵魂就无所依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结构,文章就不能动人生辉。
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所以,在实施“整体把握”时,必须多方兼顾, 充分利用教材潜在因素,精心设计,促进课文内容、思想与结构“三维”的整体把 握和有机融合。
在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精读。
这里说的精读是仔细地读。通过精读可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精读应当揣摩 探究,有时还要咬文嚼字,并通過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 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我们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中对内容过于烦琐的分析, 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肢解课文;
不用“字词教 学、逐段分析、归纳中心”的程式化教学套路。
四、多读感悟,积累运用阅读教学中大量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个性化的理解、 体验、感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课堂上教 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过多,而要用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
同时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小学生年龄小,对反复阅 读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朗读、 默读、诵读穿插;
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
引读、听读、品读、分角色读 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
一方面,让学生从读学写,读中悟写,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文本思想 内涵的领悟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在运用中,建议加强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
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纯粹的训练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
至于在运用练习中要根据学段的不同特点,突出运用的重点,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马喜珠 第4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方法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多年了。我认为作文教学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农村小学,无论是作文的“教”与“学”都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教材的分析上,而对作文教学投入 的时间很少。小学作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入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 手,要抓好基础,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以下我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小 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创作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每位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浓厚 的兴趣,对写作充满信心,那作文教学就达到目的了。我是这样做的:经常在班 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1.我在班上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 一些同类的优秀范文;
学生听教师读了自己的作文,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2.请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上台来放声朗读,让他们感受自 己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3.小组合作,6人一组围成一圈,每个人都选读 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外界的刺激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受到教师的表扬或 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甚至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能刺激学生的写 作兴趣,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活动课经常举行 作文交流活动;
建立作文园地,张贴优秀作文;
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打印成册,让 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
鼓励学生“写心中事”,也能激发写作信心。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 时就怎么写,只要把生活中细微小事写具体,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看所闻尽 情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生学会积累 教师平时批改作文时,读着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生硬,言不 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本地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 素材,从而丰富作文的语言。
从游戏中积累素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尽情的游戏中展现自 己的才能和灵性。此时,教师如果留意学生的游戏活动,并加以适当引导,就不 难发现很多便是作文中非常优秀的题材。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学生迷恋上了丢沙 包。他们精心制作自己的沙包,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美的沙包,从选材到缝 补都很用心,玩丢沙包过程更是乐在其中,非常投入。我偶尔也跟着他们玩,却 没有他们灵活,总是第一个被淘汰。可见其中学问还真不少,值得写。于是我便 布置学生写题为《我们玩丢沙包》的作文。果然,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不少学生 写得很有趣味,把自己如何发现玩的技巧,其中隐含的道理等都娓娓道来。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一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 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学生有亲身经历的东西,往往能写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平 时喜欢吃什么,在家里做哪些家务,喜欢玩什么,爱上了哪部动画片,身边有哪 些民俗活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布 置《我学会了洗碗》《难忘的渡公河节》等。
从活动中积累素材。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 材。在学校,我根据各个时间段的节日、纪念日和学校特色等来设计活动。学生 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既开阔了视野,又展示了自我。例如,在学雷锋月活动到来 之际,我组织学生到五保户给老人洗衣服、做饭扫地,组织学生在校园种树。然 后布置《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又如世界环保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捡垃圾,清理学校的死角,布置作文《我是环境小卫士》。
从书中积累材料。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 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以及精美的语言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将书籍中的 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每周两次,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材料就很丰富,文章的语 言自然也就生动有味了。
三、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们只有教会 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写作文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变接受材料为发现材料呢?作为语文 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写作之前,需要教师正 确引导,教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 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平时收听广播 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学生学 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例 如作文习作《一次有意义的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 定顺序把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
善于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确定观察的顺序,并抓住重点、特点进行细 致的观察。例如在初学人物“素描”时,我找了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当模特儿,引 导学生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这位学生的外貌、衣着、神情的特点进行观 察。让学生学会了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法,写作时就会井然有序。
我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教他们 注意观察周围事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我带领学 生观察校园美景,看蜜蜂、蝴蝶等可爱的小动物甜蜜的生活,把这些小动物的可 爱之处写出来。农忙节我带领学生去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割麦、插秧等, 使他们感受劳动场面的博大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重视作文评改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 作文。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 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 激发,建立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对评改作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评改作文应采取两 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 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 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评改 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 作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学生无拘無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 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交互评改能让学生相互启发,也能互 相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二)教师方面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教师给学生的 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批 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的批改,尤其 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 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 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应怎样努力,这样学生的写 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作文的评价,对于不 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如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这样一句 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 用得不恰当,我先在旁边给他写出了“蓬松”的意思是:形容草、叶子、头发、绒 毛等松散开,然后写出了评语,“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换一个 什么词更恰当呢?”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作文本找到我,告诉我他知道 了“蓬松”这个词用得不当,应改为“复苏”,我给予了肯定。对于差生,我会及时 地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会画上记号, 进行评点。凡是学生作文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 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 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作者:覃善国 第5篇: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有效运用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 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 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笔者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 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 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 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 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 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 极思维,不断產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 学生的经历与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的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的感悟生活, 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下去,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 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 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 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 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 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 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 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 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 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 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 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 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 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教师讲,学生 听,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学习兴 趣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趣味化,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鲜艳 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都刺激着学生的视听神经,增强了 他们的感官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情绪性与不稳定性,容易分散注意力, 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续 时问延长,有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在 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让学习变得直观化、具体化、 简单化,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老师,因此,老师就要面向 全体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是学生 学习的源泉之一,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 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老师要用真情教学,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信赖老师、喜欢老师,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会推动教学更好的一 面发展。老师在上课时,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 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误的话,不能批评或者讽刺,这样会伤害学 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应该要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学生正确的回答 完问题,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 学习语文的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从兴趣出发,即有其必要性,也有着具体的 实践价值。只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完成统一,将“兴趣教学”深化到小学语文教学 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彰显出该门课程的教学职能。伴随着教育学界对“兴趣” 这一因素的愈发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必然会沿着“兴趣”的起点出发,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寇士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