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子机械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 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电子信息领域需求的高层次电子机械人才,或 者说,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电子机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是我们从 创办这一专业开始就一直探讨的问题。一个真正合格的电子机械人才必须把机械 知识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面、综 合地设计电子设备。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建立课程体系时,从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 角度,按模块化分课程体系更容易建立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将电子 机械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专知 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分为工程基础知识、机械基础知识、电子及信息基础知识、 机电控制基础知识和工程测量基础知识5个子模块,重点是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 数理基础、良好的外语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 掌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通识知识,包括机电一体化知识、机电控制工程 知识等。专业知识模块是在结合基础知识模块如何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对于电子机械培养方向,除了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 握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电子设备的设计和集成化制造方面的知识,这其中主要包 括电子设备环境防护、天线结构设计、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高密度组装等知识。
由于电子机械方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如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机、电等多学科的课程问题,如果只是将课程硬 性叠加,则学生不堪重负,且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不能有机地结合,会使学生 感到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没有学好,因此必须对原有机类和电类课程进行优化、精 简、合理的组合并创新。我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所遵循的原则是:“面向电子信 息领域,以电子设备CAD/CAM为主线,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强化基础、注重实 践”。贯穿4年培养计划的主线是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综合能力培养。在培养计划和 课程体系的框架上,结合电子机械知识结构体系要求,2005年,按照教育部新的 专业目录,本专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设计了平台模块式课程 框架结构,突出了课程的整体优化与整合,突出了加强基础,突出了方向的灵活 性和适应性。新的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设定为2559学时,其中分为必修课、限选 课与选修课程,开出课程总学分为272.5,准许毕业的最低学分186.5。
课程体系为四级平台(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分类与整合):
1.公共基础平台。作为通识教育部分,对全校学生统一要求。课程分 为5大模块:数学、自然科学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工具与方法类模块工程 概论模块以及体育。
2.机械工程学科群技术基础平台。(这一平台课程与部分机电工程学院 其他专业共同使用。)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平台。
4.电子机械方向平台。
三、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1.机电化合,解决机电结合、设计与制造相结合过程中教学时数剧增 的问题 正确处理机械与电子、设计与制造的关系,强调以机为主,以设计为 主。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机械类课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一级机械类专业一致。电子类课程主要着重基本原理与定性设计,区别与电子类专业。专业课 程中重点探讨机械结构如何保证优良的电子性能。
2.设置与电子机械领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特点,开设具有明显电子机械特色的课程,如:电 子设备热控制技术、天线结构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学等课 程,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自如地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电子行 业电子设备设计的技术工作。
3.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学生参加科学研究 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程体系改革追求的目标。首先在加强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增加电子机械方向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其次实行 导师制,遴选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再者组织学生参加“全 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 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也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4.结合专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为适应学科发展 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把本学科实验室硬件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 行,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制造信息技术为纽带,建设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实 验室。在机电工程学院形成了一个集现代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测试 测量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院级综合实验平台。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基本技能 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抓好教材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本专业初创时期,我们编写了首批机电结合型的教材,填补了国内 空白。几十年来,始终把教材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形成了统编 教材、自编教材及实验讲义相互配合的、比较完整的、有特色的机电结合型的教 材体系。10年间出版了教材25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7 项, 校级优秀教材和讲义26项。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体会是:第一,要有明确的教 材建设规划和目标。第二,在教材建设的方向上,始终不渝地坚持机电结合的特色。第三,坚持国内外著名教材与本专业特色相结合。第四,始终注意教材的社 会效益。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大专院校教学的需要,而且非常注意其学科性与工程 实用性,及时将科研体会与工程实践的内容加入教材中,以使教材成为本学科领 域各部门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提高教材的社会效益。
作者:段宝岩 朱敏波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9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