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分析]高职行政管理专业

[“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分析]高职行政管理专业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0-15 07:58:28 点击:

“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分析

“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分析 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适应性不强,选用标准不一和教材形式单一等 缺陷,严重影响着高职行政管理的专业建设。在“校企协同”理念的引领下,通过 明确教材定位、组建“双师”编写队伍等途径,来共同开发适需课程教材,以真正 培养社会所需的行政管理高级应用人才。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目标最终都得通过教材建设来实现。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探究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 材建设,是实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拥有良好综合能力的 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的现状及不足 (一)教材内容适应性不强 职业教材适应性的内涵包括教材的适合性和适用性。美国著名认知派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认为: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 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高职专业教材的适合性不但要考虑 学科知识的背景要求,而且要适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发展特征。〔1〕 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在教育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和生源结构的差 异,使得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专业兴趣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 问题。学生虽然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学习目的性不强,动力不足,但是他们思维 活跃,动手能力较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要么是本科教材的“减 肥”,要么是中专教材的“增肥”,亦或是授课老师自编的“嫁接变异体”,难以真 正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需要。

高职专业教材的适用性需要教材能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教材要立足行业,把握最新科技成果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 企业发展对一线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实 践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够真正契合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由于高职院 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课程设置和教材沿袭本科问题严重,教学内容大、 空、全,理论偏深,实用性不强,不能体现高职教材的“知识够用”的特点。课程 设置和教材建设因缺少对产业、企业的前期调研,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专 业教材的编写大多是高校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缺乏系统的实训项目设计,使得 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载体,更缺乏系统性,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往往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很可能陷入了理论不如本科、技能不如中职的“夹心层”的尴尬境地, 学生的技能要求难以与岗位迅速融合,无法满足服务第一线对高素质、高技能行 政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二)教材选用标准不一 目前,全国共有66 所高职院校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进而影响专业课程的规范设 置和教材选用标准的统一性。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随意性大,课程 设置往往照搬本科课程模式,缺乏高职特色。教材编写未能真正突破传统学科课 程的羁绊,没有形成统一、成熟、具有高职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各专业课程所 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授课教师对同一 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深浅不一,结论也会出现偏差,容易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 和理解障碍。现用教材中,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理论性教材 居多,与之配套的实训教材较少。而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践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比重越来越多,实践教学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 强,标准更是难以统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 知识,难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要求,影响学生岗位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 (三)教材形式灵活性不够 现行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大多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除了纸质教 材,与之相关的多媒体电子教材要么质量不高,要么就没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教师参考书的普遍缺失,使教材的应用很不方便。同时,专业理论 课与实践课教材相互分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少了现场操作和实践模拟的练习, 领悟不深,印象不深,很快就会遗忘。而实践教材,少了理论知识的引导,原理 规律的启发,使得各个实践项目相互隔离开来,缺乏知识的系统和规范性,学生 的操作水平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很难成为真正的行业能手和职场高手。很多教 材编写风格单调,往往沿袭学科知识体系来编写,章节逻辑清晰却很老套,内容 素材详实却不适用,案例材料选用缺少情景性、针对性,实训项目的编写也因场 景性、操作性的不足形同教材中的“鸡肋”,用之无趣、弃之可惜。受选用教材的 限制,任课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其教学方法简单,学习方法指 导性不够,灵活应用性不强,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率往往也不高。

二、“校企协同”的内涵“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为共同工作。20世纪70年代,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教授哈肯(Hakan)首创协同理论,并用于描述各种系统和 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规律。哈肯的协同论认为,一个协同系统可以有 多个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相互竞争、合作。当众多子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各子 系统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序参量;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各子系统间相互 合作,协同效应应运而生,促使序参量的最终形成。〔3〕 校企协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有序架构,实现系统内外良好沟 通、交流、合作,有效培养人才的过程,是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 体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就是合作育人。〔4〕 校企协同是高职院校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需求,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途径。能力本位 教育通过对职业角色活动的全面分析,以学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为基点,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导地位,真正促进学员职业实际能力的形成。〔5〕校企合作 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有机系统,各系统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合作,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系统间相互影响进而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 同作用超越各子系统自身的独立作用,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拉动效 应明显,将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系统整体效应的最大提升。校企协同使学校、企业 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产生优于双方资源要素简单叠加的协同效应,协 作机制得以全面深化,协作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 业委员会,共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圈定职业能力,并以能力 为本设置各相关课程,确定合适教材,以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三、“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 (一)创建校企协同中心,完善教材运行机制 首先,构建校企协同中心引领教材建设。2011 年 4 月,胡锦涛总书 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 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建设,鼓励校企深度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各高职院校要根 据专业建设实情,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 创新中心,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平台,实现学校和 企业双赢局面。专业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课程是实施专业建设的基 础,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健全责任机制。在校企协同系统中,政府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情,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规范各专业主干课程,使高职 院校有所遵循。行业组织承担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的职责,是联系学校、企 业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利用行业发展信息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的专 业调整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编写起到规划和协调 作用。企事业单位直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岗位群信息,围绕岗位群中的工作 任务提炼出各岗位的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基础能力,并转化成学习领域,衍生 出各专业知识点,为专业教材内容提供依据和素材。高职院校作为协同系统中心 最主要的主体和受益者,需结合自己实情,将各合作主体的行业发展信息、岗位 信息和能力要求及时消化提升,形成专业能力知识模块,渗透到课程体系和教材 中。

最后,明确教材选用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主动 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行政管理教材建设应当体现区域性、 行业性、职业性和适用性。教材编写小组成员要迈出“象牙塔”,踏入社会,深入 企业现场调研,积极获取行业发展动向信息,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一同会诊,明 确教材的编写、采购、选用和评价标准。对拟选用的教材按照区域性、职业性、 能力性等标准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同时,要特别注意选用一些内容合适、案例 新颖、结构合理、形式活泼的优秀精品教材,以确保选用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明确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的定位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提出编写要求。意见指出专业课程教材要注意 其针对性、实用性。2006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的具 有高职特色教材进课堂。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直接参与教学等措施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不难发现, 高职教材从适需教材——特色教材——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再到企业直接参与教 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变化轨迹,越来越清晰地表明教材建设必须适应 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必须明确教材的行业企业属性。〔6〕 首先,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体系。通过来自行业协会、 企事业单位、基层政府、科研机构、高职院校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 证分析,明确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企业行政+商业行政”复合式人才,需要注重学生政策、法规执行能力和办公室行政事务操作等能力的培养, 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能力本位性。其次,正确定位教材的内容。教 材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联系,与课程体系开发相结合。要使高职课程设置具有针对 性、实用性,需要更加注重构建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据各职业岗位(群) 的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使课程实施技能更加契合企业岗位标准。教材编写内 容需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加大实践环节设计的力度,充实更多的实 训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充足的岗位实践机会。最后,准确定位高职学生学习基 础。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品质等方面 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彼此年龄相仿,身心发展有共性的规律,但高职学生有其 特殊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教材编写应多考虑高职学生实情,尽量降低教材的 理论深度,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专业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教材编写队伍是教材建设的关键因素。传统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大 多由学校教师单独编写,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从事本专业的实践经验,编写出的 教材难以贴近岗位要求,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生命力不长。组建一支既有理 论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编写团队,是开发优 质高职教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教师定期走进企业参加挂职锻炼,掌握最 新行业发展信息和岗位能力要求,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具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教材编写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 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高职教师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基础、熟悉高职教学规 律和教材编写规范,而企业能工巧匠熟知行业的新规,掌握职业岗位群业务流程, 了解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并将其模块化,工作案例丰富多样,信手拈来,两者 的有机结合能实现功能优势互补,既能反映行业职业的要求,又能反映教育教学 的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教材质量更高。〔7〕 (四)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步伐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高职院校教学场所日益多元化,已从传 统的普通教室向实训室、社区、企业工作现场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教材需改革 纸质教材单一教材模式,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最新 发展成果的转化力度,整合媒介和教材资源,不断开发各种基于互联教学网站的 教学资源,如:影音教材、网络课件、操作视频、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和 多功能教学包等,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优化教育 要素配置,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为教师、学生提供教学互动交流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唐贤衡 来源:理论观察 2015年8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