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建构支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建构支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0-07 07:53:22 点击: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建构支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建构支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1 课堂和传统课堂模式 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 课,部分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讲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 方针。

2 建构主义和支架式教学 2.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 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不 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 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个人建构的过程。

被利用的先前的知识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 新建构。

在经过个人的知识建构以后,教师有明确的知识目标, 指导和协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托尔 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 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情境式教学法是在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2 支架式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是先由教 师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然后由教 师确立目标,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

教师可以给予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 也可以给学生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 的成分;
最后,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 己的方法。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大 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 用。

由此可见,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可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深入 探索问题的能力。

3 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支架 式教学。

3.1 确定课题 3.1.1 课程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 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构造理论后能正确组装、 调试和维修整机。

3.1.2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一学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原理,对计算机的构造和各部分功能都已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对于各个硬件的 直观认知不强;
②学生对硬件在机箱中的位置和连接方式不 懂;
③学生在组装或维护过程中缺乏逻辑推导能力,出现问 题后,分析和排除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选择学生容易理 解的生产生活的实例“整机组装”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构 造和各部分功能。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建构知识不 可或缺的场所,情境是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情境,提出需要 解决的问题,这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即问题情境必须要 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联系,并且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搭建学习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 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法是将新理论知识隐含在支架问题中,然后 再将支架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 讨论,得到讨论结果,然后再由老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 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每个任务下面都有二级任务,各个任务之间都呈递进的 关系,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原则。第一个 任务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能够直观得到答案,让学生充满 自信完成第一个任务,然后逐渐由易到难建立框架。这样有 助于学生进行进行知识的建构,否则任务这难,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3.4 独立探索──建立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情境开始前给每人发一份任务书,主要包括教学中涉 及的问题,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把每个任务的目的和内容都 清晰地反映出来,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 教师应提前估计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

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适当引导;
对活动中 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活动发展 下去不再有进展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3.5 协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自己选出小 组长。小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任务并注意角色轮换,还要组 织小组协商、讨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深入到小组当 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完 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进行汇报,教师还可以以一个小组 的意见为焦点,让大家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 论中,学生更易发现差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这样整个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始终是“圈外 人”,课堂上的主角已经从教师变为学生,从而实现把课堂 还给学生,使学生做到有效学习。

3.6 效果评价 学生完成了认知阶段之后,就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
②对 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建构。

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 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主动学习、自 我教育、全面发展,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作为 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的作用大为减弱,而作为学生学习指 导者、活动设计者的作用逐渐增强。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学 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著,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 导刊,2004,(10).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 [4]魏志平.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方法[J].数学通讯,2003,(19). [5]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