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积极情绪训练干预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价值和成效] 情绪行为干预

[积极情绪训练干预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价值和成效] 情绪行为干预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10-29 07:50:24 点击:

积极情绪训练干预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价值和成效

积极情绪训练干预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价值和成效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2003年云南大 学学生马加爵杀人藏尸,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10.28”付 成励弑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车刺人,2012年江 苏科技大学副院长被害……这些都是一度引起媒体关注、社 会震惊、人们思索的大学生典型暴力行为事件。据不全面数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案发率逐年上升[1]。因此, 寻求一种有效地手段干预大学生的暴力行为,是社会各界所 关注的一个研究重点。

1 暴力行为与情绪 所谓暴力行为,即运用武力行为导致人身的损害、伤害、 毁灭或者非法侵犯他人的权利[2]。对暴力行为的进一步理 解,则需要界定清楚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 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二是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 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大多侵犯行为不 为社会所认可,但也有一些侵犯行为是社会所赞同的,我们 称之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比如 教练对不认真训练的球员加以惩罚;
三是侵犯行为必须伴有 侵犯性情绪的(Aggression-feeling),比如愤怒。尽管外 在行为不一定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部情绪,但大部分情况 下侵犯总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心理学对侵犯行为和暴力行 为的区分,着重于突出它们在手段和情感形式上的差异。侵犯或暴力行为的手段, 基本上是朝向他人的意图。情绪是 引发人们施加伤害的原因,即愤怒的情绪与暴力行为常是相 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和引导暴力实施者的情 绪,将有效减少他们暴力行为的产生[3]。

2 “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功用 “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的情绪,它是积 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 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比起以往只研究“抑郁、焦虑、愤怒、 敌意”等消极情绪,更开始关注“爱、幸福、满足、感恩、 乐观”等积极情绪。

艾森用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证实,积极情绪可以促进社会 认知;
当人们体验积极情绪时,就会拥有灵活的、创造性、 有效的思维方式[4]。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可能纠 正或者撤销消极情绪过后的效应;
此外,他还提出在长期的 压力情境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帮助人应对压力[5]。而 Segerstrom提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人类自 身的思维模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基本价值取向又影响人们 对待现实的核心态度及其对未来发展图景的信念[6]。最新 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提升情绪智力,拥有积极的情绪状 态,能减少暴力行为的产生,其核心技巧强调要调整负面的 思考, 特别是要改变我们对自己或者别人有破坏性和伤害 的负面想法[7]。

总而言之,“积极情绪”能激活个体正向行为;
能扩展个体的正向认知范围;
能建设个体健康的身体资源、智力资 源、人际资源和心理资源等;
此外,它还能撤销个体的负面 情绪效应和行为,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发展[8]。

3 “积极情绪”的训练方法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应用“积极情绪”训练法,连续性 地干预大学生的暴力情绪,降低他们暴力倾向和控制他们的 暴力行为,是可行的。着手训练大学生“关注快乐”、“学 会感恩”,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从而干预他们 的暴力行为产生。

3.1 “快乐”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斯曾经指出,乐观,可以减少不良事 件发生的概率,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同时,它并不是 无视现实的一种自我欺骗,而是个体在负性事件发生后的一 种积极态度和情绪[9]。

现代积极心理学,让个体关注快乐,提升其快乐感的具 体常用技术手段和方法有以下几种:(1)冥想放松训练, 即通过冥想训练体验过往的快乐情绪,从而提升当前的情绪 积极状态。(2)“正性事件”,即训练个体的训练对生活 中正性事件的关注度,一个懂得和会关注生活中正性事件的 人,势必会拥有积极正性的情绪体验。(3)“良好人际”,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 进积极情绪的体验。此外,“快乐舞”、“点击笑脸”等技 术手段,都可以训练个体的快乐感体验。相关实验表明,通过“快乐”训练的个体,要比没有受过训练的具有较高的乐 观解释、积极认知和问题解决自我效能感[10]。

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快乐”的训练,让他们对待任何 事物,能抑制不良的信念和控制不良的行为,保持乐观的状 态,从挫折、困境中寻找美好的光明。此外,采用恰当的音 乐节奏,也有利于“快乐”训练的效果。

3.2 “感恩”训练 感恩源于拉丁文“gratia”一词,原意为“慈悲、好心 和感激”。综合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感恩是个体“积极 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提升个体积极情绪的有效手段 之一[4]。

行为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认为,要体验到完整的感恩情绪, 个体必须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7]。因此,对个体实施“感 恩”训练,其技术手段和方法需强化个体的感恩行为出发。

常见的有:(1)“拜访恩人”,通过感恩者对感恩对象诚 恳真切的言行举止,来强化个体的正性积极情绪。(2)“帮 助反馈”, 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出抑或“赞美”, 抑或“互助”的行为,通过人际间的正向交流,有助于提升 积极情绪。(3)“感恩笔记”,采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 对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件实施记录,可以深化个体“感恩” 感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感 恩心手舞”、“感恩故事”等,均是提升个体积极感恩情绪 的形象而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著名的感恩实验结果表明,有感恩动机的个体,更愿意在未来协助他人[11]。

因此“感恩”训练,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提高 他们的积极情绪,降低他们在“害他行为”上的发生可能性。

不过,对大学生“感恩”训练的实施,要结合他们的年龄、 阅历特点来设计
同时,“感恩”的训练,不应只停留在感 恩表层行为上,还需结合积极情绪因子。

4 “积极情绪”训练的运用讨论 4.1 “积极情绪”训练有别于传统心理干预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及其积极心理运动展开之前,传统主 流的心理学采用的是消极取向的模式,即认为要想提升心理 健康水平,就需把个体的心理问题与疾病消除,认为“积极 的情绪”是“消极心理”解除的结果。但是,“心理学的目 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 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 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去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 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2]。因此,在应用“积极情绪”训练法,干预大学生的暴 力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应把干预的对象仅仅锁定为那些已经 发生暴力行为或表现暴力倾向的个体,而是需对全体的大学 生实施干预训练,也就是说将所谓的“行为干预”演化为一 种“普及教育”。当然,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应对传统干预手段的全盘否定,在 注重人性积极方面的前提下,可以吸收其经典的手段和方法。4.2 “积极情绪”训练促进学校思政教育 以往,对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判断其有无实效,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对象”的态度反馈。“态度”在心 理学上的定义为“由认知、情感和意向成分构成的稳定的行 为倾向”[13]。态度并非生来具有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是他们由“自然人” 转变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的必要和重要阶段;
在此过 程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学校思政教 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 观;
而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 的优点与积极的价值思想理念。两者的目标从本质上是一致 的——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教会他们注重生活中美好的事 物,减低人生的困扰;
拥有积极的人性,消除负性的观念。

但是,传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干预效 果一直较弱,所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训练融入 学校思政教育,让大学生能在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各类活 动中均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这个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 人格的向上发展,也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对整个学 校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花.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探析[J].中国成人 教育,2011(06). [2]Englander EK. Understanding Violence.Secondedition[M].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2003. [3]Blackburn R. 吴宗宪,刘邦惠等译.犯罪行为心理 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03). [5]Isen A M. A role of neuro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the facilitat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social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rocess. In:
C R Synder,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Y:
Oxford,2002. [6]Rozanov VA, Mokhovikov AN, Stiliha R. Successful Model of Suicide Prevention in the Ukraine Military Environment[J].J Crisis Intervent Suicide, 2002(04). [7]Duckworth AL, Steen T A. Spellman, M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01). [8]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和意义[J]. 心理科学进展,2007(05). [9]Deneve K M, Cooper H.快乐的人格特征:对137人 人格特征特点与主观幸福的后分析研究[J].心理会刊,1998(02). [10]段海军.追寻生命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乐 观主义价值[J].心理学探新,2011(01). [11]王卓亮.弹性与大学生弹性人格的培养[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10(06). [12]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13]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瞿晓理(198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 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职业心理测试实验中心 副主任,讲师,人才测评师,统计师,DBA,硕士。研究方 向: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