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什么 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要解决课外阅读问题,首先要考 虑的就是读什么书,要设法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读书原本是个私密的过程,是很个性化的行为。选什么书来 读,本该由自己决定。可是对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在 成长的特殊阶段,对读物的选择,是有别于普通人的阅读的, 应该要有特定的原则和思路。因此,教师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和定位,才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课外阅 读书系。那么,如何为学生指导选择书目? 1. 明确目的 不同的目的,自然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中学生课外阅读, 不仅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多的也是为了培养语文素养, 提高读写能力。所以,除了选择内容,还要选择有好的语言 表达形式的书籍,而文学作品,应该就是中学生课外阅读非 常主要的不可或缺的选择。笼统地概括,多选择一些文学作 品,再搭配相应比例的人文类和自然类书籍,就可以形成这个书系的基本构架。
2. 切合实际 起始阶段的书目选择,教师的要求一定不要过高过严, 应该蹲下身子,贴近学生,顺应学生的选择。这是先求生存, 再谋发展的必需。甚至可以说,只要学生喜欢,而又不是不 健康的书籍,都可以纳入阅读书系。只有让学生爱看书,才 能实现课外阅读的真实意义。此外,阅读书目的选择还要有 一定的梯度,要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原则就是以保证 课外阅读能够顺畅真实地推进。
3. 尊重推荐 选择书目,除了教师自己的主张之外,也可以通过他人 的经验,来判定取舍也是必要的途径。这包括名家推介、课 标推荐、网络书评、学生互荐等等渠道。网络上有很多知名 的诸如“豆瓣”“知乎”等书评与读书笔记的网站,而当下 也是聚焦读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仅可以克服某些局 限性,同时还能够提高选择书目的时效和深广度。
4. 动态思维 对书目的选择不应教条,也不应僵化,课外阅读的书系, 应该只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变量。就是说,建立起来的书系, 其书目可以调整,数量也可以变化。这种调整变化,是应该 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小至班级乃至学生个体,大到学校或者 区域。而不同的书系,还可以在不同的班级学校之间进行交 流借鉴,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取长补短。二、读多少 课外阅读多多益善,这毋庸置疑,但是中学生的现实条 件不允许他们把时间无限度地使用在课外阅读上。因此,一 提到课外阅读,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到底 要读多少书,才可以实现课外阅读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 读多少书,能够提高语文成绩?这个问题很朴实,因为只有 兑现了课外阅读对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才可以促进师生更 乐意于课外阅读。可是要准确回答很难。医生处方有剂量, 化学反应有方程式,而我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在量化方面还 只有一个笼统的配方,我们的《课程标准》只在几个大学段 上提出总量指标,并无细化原则,而且这个指标针对的是全 体性。语文教师在具体指导到不同的学生个体层面上时,找 不到有关量化指标的理论依据,只能随心所欲。在目前没有 理性数据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的课外阅读定量,是不是可以 遵循我们传统的模糊思维模式,多从实践的感性层面去思考, 摸索出一些符合自己班级不同学生的小分类、个性化的偏方。
1. 确保底量 《课标》的提法是: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 量不少于260万字”,高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 字”。我们把这个总量,换算成每一天的阅读量,如果一年 按330天(除去大小考试和重大节假日)算,初中生每天约 7878字,高中生每天约4545字。这个数并不多,也就是三五 篇的千字文或者整本书里的五七页而已。一天完成这个数量的课外阅读,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换算成日读量,我 们就好具体操作了,师生心中有了这么一个基数指标,其自 觉性或内驱力就会明确很多。
2. 因人而异 普适的量好操控,有针对性且精准的量就需要教师的思 考和指导,尤其是针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细化的阅读量。就 似中医把脉开方,学生语文素养存在差异,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各自不同,教师给不同学生提议的阅读量是应该要有相对 不同的要求的。而课外阅读的这个量,则应该根据语文成绩 的阶段测试、学生自己对读写能力的变化感受、教师的课堂 课后评估等,综合来适时适度调节。这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 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师给学生定阅读量,不仅 要有总目标,更关键的是,要有短期的阶段目标,比如月、 周乃至是一天的量化计划。总体上可以由少趋多再到缓,但 一定要有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差异的调节。只有不断进行有效 的量变,才可以实现质变,从而达到师生家长都看得见的课 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怎么读 此处探讨的怎么读,是一个宏观上的阅读方式的探索, 而非指微观的阅读方法。就是说,顶层设计要研究的是指在 推进中学生课外阅读时,如何去兑现学生有没有阅读?如何 把握阅读进程?如何确保课外阅读的成效? 1. 时间保障中学生学习紧张,这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没有时间来课 外阅读。如果硬说学生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其实是教师不作 为的一种推脱之词,或者说是习惯性的思维错觉。我们来做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一天只要拿出20分钟来阅读,按《课标》 要求的阅读速度一分钟500字,20分钟就是1万字,一个月下 来就有30万字,一年只要按10个月来算,就可以阅读300万 字。假设再退一步,一天只要有10分钟的阅读时间,一年下 来也至少都有150万字左右。显而易见,有没有时间进行课 外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在于学生对待阅读的态 度以及师生的持之以恒。学习再怎么紧张,一天十几二十分 钟也是可以挤得出的,如果学校支持,每天的早读自习时间 就绰绰有余,如果家长支持,饭后睡前也一样足够。就算得 不火热的微信公众号如“ 书单来了”“十点读书”等到任 何支持,语文教师自己也完全有办法腾挪出二三十分钟时间, 我们可以不做语文练习题,把做语文作业的时间直接让位给 课外阅读,甚至有计划地把部分语文课的时间留给阅读,也 未尝不可。
2. 循序渐进 课外阅读不能操之过急,要整体规划、分段推进。(1) 由趣味到必要。课外阅读一定要从快乐阅读开始,要听从学 生的内心,让学生读他们真心喜欢的书籍,而不必服从于权 威,一开始就一味强调课标推荐的名著。(2)由零散到完 整。开始时的课外阅读,不必急着就去啃大部头经典,而应该随性随行,可以读小文章,读报刊杂志,读精彩片段,重 在坚持阅读的习惯,而非内容的博大精深。(3)由简单到 深刻。趣味性和碎片化,都是为了我们朝阅读的终极目标而 做的铺垫。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真 正能提高素养的,必然是经典和整本的书籍,必须是内涵丰 厚思想深刻文字优美的名家名著。教师在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时,其实也就是要筹划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节奏,这不仅 在形式和做法上要如此,在阅读内容上也应该如此。
3. 跟踪落实 阅读是一个积跬步而至千里的历程,期间的每一步都需 要脚踏实地。学生读什么书?有没有读?读多少?读得怎么 样?都需要教师抓落实,需要一份细致而漫长的坚守和耐心。
有一种理性而科学的做法,便是建立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袋, 将阅读的目标、过程、成果日常化和可控化。在推进课外阅 读过程中,老师有很多办法,比如开读书分享交流会,让学 生做读书笔记、写书评,开设阅读欣赏分析课、读本专题研 讨课等等,将学生在这些具体可行的落实举措中的不断变化, 记录进学生个人的阅读成长记录袋,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看见 自己在阅读路上的成长。而成就可以反哺为动力,一旦唤起 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良性循环便自然形成,课外阅读的 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当然,建立这样长效的跟踪机制, 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智慧的。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的顶层设计,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字——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几乎已 经涵盖了课外阅读的全部,而其中谈及的每一方面,都有一 个看不见的主心骨——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和信心。只要坚 定中学生课外阅读可行的信念,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够真正融 入到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