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有主要文化定义存在的不足 “文化”这一概念,是今天的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 甚至最滥的一个词,什么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大学文化、企业文化、官 场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太极 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但是,若问一句: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人们不一定能说清楚,文化学学者 对此的回答也是林林总总,各执一词,据说定义有160多种。
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文化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定 义。但所有关于文化的定义,看起来更像是学者们的“独白” 或“文字游戏”,给人的印象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 我越糊涂。似乎还没有一个让普通民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 白,并印象深刻的文化定义。有的专家干脆拒绝给文化下定义 ,这实际上是认识能力和理论能力受限的表现。
在诸多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并 为学界相对认同而经常引用或阐释的定义有三个。其一,是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 化”下的第一个学术性定义,即“文化或文明,即其广泛的 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 一切能力和习惯”。[1]这是最早,也是影响最广、最深 远的一个定义。其二,是1982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 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的定义, 即“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 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 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 仰”。[2]其三,是汉语辞典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给文 化下的定义,即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教育、科学等”。[3]这种定义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特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 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 神产品。这是我国学界对文化的主流定义。然而,这些对“文 化”的定义或解释,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看,有四个明显的 不足。一是都采取外延定义法,只是说明“文化”大致包括 哪些东西,没有揭示“文化”的内涵或本质属性。未揭示事物内涵或本质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不科学的,或者说 是认识尚不到位的表现。从形式逻辑上来说,只有把事物的 内涵和外延都说清楚的定义,才是科学的定义。二是这些定 义都偏重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强调“文化”一般特指精 神财富,即所谓“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或“知识、信 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按照这种定义或解释, 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列为“文化”范畴,而物质文化遗 产则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这明显是不周延的定义。三 是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虚化制度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 象,未将制度纳入“文化”范畴,而制度恰恰是人类文化中 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往往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是没有真正揭示“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本质属性,尤其是“文化”与人类的本质关系。
或者说,没有揭示“文化”因何而产生,“文化”的本质是 什么,“文化”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文化根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 发展之道 中国人发明了一个“道”字。此字涵有道路、途径、方 法、道理、规则、规律等意思。这个“道”字恰恰可以用来 揭示“文化”的本质属性。那么,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文化根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本质属性是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之道,及内在包涵的人类的物质生活之道和精神生 活之道,以及物化的“道”。这个“道”,主要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的方法、方式、技能、技术、规则、规律、制度、理 念、价值观等,是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这个“道”,既包括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天文、地理、地质等诸多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也包括社会科 学中的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 、管理、文学、艺 术等诸多人文知识体系,还包括人类运用上述知识体系所创 造的一切物质生产力、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生活用品。古老 的农耕工具,现代的挖掘机;
古代的帝王陵墓(埃及金字塔、 中国秦代兵马俑、明代十三陵)及其墓中陪葬的生活物品, 现代的汽车、电脑、电视机等物质生活用品等,都是物化的 “道”,都是人类运用“道”创造出来的,其中都凝结着“道”。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是人类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之道。所谓历史文物,不过是体现古代“文化” 的实物;
所谓现代文明,不过是体现现代“文化”的实物。
它们都标志着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的生存发展之道。
为什么说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生存 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或第一需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第一个历史 活动。[4],因此,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从事物质 生产活动,以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产品。
从人类早期最简单的狩猎、打渔、饲养、耕种、搭建简易的 居所,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到现代 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的科学操作,到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现代工业生产,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 的现代建筑业,都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从事的基本活动或基本劳 动, 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或产生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正 是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类形成和积累起狩猎技 能和经验、畜牧养殖技能和经验、渔业技能与经验、建筑技 能与经验,制造技能与经验,工业生产技能与经验,商业活 动技能与经验等。人类在世代总结、提炼、研究这些技能与 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人类必须结 伴生存与发展,必须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之中,必须结成一定 的社会关系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如家族关系、族群关系、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 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成员与政府的关系、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等,以建立和维护相对和谐、相对平衡、相对稳 定的社会秩序和国与国之间的秩序。于是,便逐步形成伦理、 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人类 除了有物质生活需求,还有精神生活需求。即便是早期的原 始人,在狩猎成功、满载而归、饱餐之后,也会蹦蹦跳跳、 长嘶短叫、或吟或唱,喧泄心中的喜悦,或悼念狩猎中失去 的伙伴;
即便是古代落草为寇的绿林好汉们,劫得一把之后, 大碗饮酒、大块吃肉之后,也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
即便是今天物质生活比较贫困、工作比较艰辛的弱势群体,闲暇之 余,也会打打扑克、玩玩麻将、唱唱歌、跳跳舞。至于《红 楼梦》中的贵族子孙们,衣食无忧,锦衣玉食之外,则会搞 些吟诗作赋之类的活动。于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中,便逐渐创造了宗教、文学、艺术等精神生 活之道或人文知识体系。所有这些生存与发展之道,以及由 这些“道”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力、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 生活用品,其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 需求。可见,“文化”根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或者 说,人类由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文化”。当然, 人类为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是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道” 亦随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 之道;
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
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
不同行 业的人们,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
不同阶层的 人们,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
甚至不同家族、不 同家庭、不同个人,也有着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所 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谓“与时俱进”,所谓“此 一时彼一时”,这些说法,恰恰说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和个人,各有其 不同或特定的生存发展之道。原始之人,主要靠狩猎或采撷 野果为生,因而形成狩猎或采撷野果之道;
生活在海边或大江大湖沿岸的人们,主要靠渔业为生,因而形成渔业之道;
生活在蒙古大草原的人们,主要靠放牧或养殖牛羊为生,因 而形成畜牧之道;
生活在中国内陆中原地区的人们,主要靠 种植业为生,因而形成农耕之道;
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人群,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时常发生暴力冲突,因而形成了武术之 道、用兵之道;
生活于社会上层,拥有经济、政治控制权的 人们,主要靠“管理”社会生存,因而形成了“劳心者治人” 之道和彼此间争权夺利之道;
少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无 着落而又好吃懒做的人们,只能靠偷盗诈骗为生,因而形成 和发展了偷盗诈骗之道。世界各国还有那么一群女性,由于 各种各样的原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娼妓之道。两千多 年以前,犹太民族成为“巴比伦之囚”之后,成为失去祖国、 漂泊流浪、客居他乡的民族,虽始终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和 语言,但在欧洲各国一直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不得从事农业、 畜牧业等传统的“正业”,不得做国家公职人员,只能从事 经商或手工业等非传统正业的“贱业”,因而形成和发展了 经商之道,成为全世界大名鼎鼎的经商有道的民族;
也正是 由于犹太人遍布世界的经商经历和经商需要,使犹太人迫切 需要了解与掌握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知识文化,进而使犹 太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由于不同时代、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等,有着不同或特 定的生存发展之道,因而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丰富多彩的“文化”,因而决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三、文字的创造发明是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升华为“文化” 的关键中介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是如何转化为“文化”的?或者 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为什么被今天的人们称之为“文 化”呢?这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化中介,有一个华丽转身的 重要平台。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在人类只有语言而尚未发明 文字的时期,人类那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如狩猎技能、 打渔技能、农耕技能等,是靠口口相传或言传身教的,或者 说,是靠有经验的长辈向晚辈示范的;
正像今天的小孩在成 长的过程中,在没有识字之前,怎么讲话、怎么走路、怎么 吃饭、怎样规避危险、怎样做一些简单的事等生存的技能, 都是由父母或长辈言传身教的。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 比其他动物技高一筹的高明之处,被誉为“万物之灵长”之 处,就在于人类不仅具有其他动物也具有的感觉知觉等感性 的感知能力,而且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的感知能力 或抽象思维能力。不论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还是上帝创 造的,还是从外星降临地球的,人类都具有抽象思维的特质, 能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表示事物、表示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正是运用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人 类创造发明了文字。全世界几大人种,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 史时期,都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或程度不同地创造发明了 文字。尽管人类发明的文字各不相同,但都发挥了将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升华为“文化”的重要作用。
人类将生存发展之道 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开来,传承下 去,也就将生存发展之道变成了今天所说的“文化”。文字 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文字是人类生存发展之道的载体,生 存发展之道是“文”的内容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 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深刻揭示 了文化的由来和本质属性。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极其伟大的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跃进。文字的发明,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大事,直接导致了文化的产生,也标志着文化 的正式诞生,使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如虎添翼。在中国传说 中,中国的方块文字是由古人仓颉首创的,仓颉创造发明中 国文字后,出现了“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奇 观。这虽是神话,但说明文字的发明极大提升了人类征服和 改造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吓得“鬼”夜里哭泣,“龙”深深 潜藏,而“天”下雨般降下粮食。随着文字的发明,人类将 日益积累的生存发展之道记载下来,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文化,形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各类书籍, 也留下了五彩斑斓、凝结着人类生存发展之道的文物古迹。
常言道:“千年文字会说话”。会说什么话?说出人类祖先 生存与发展的状态,说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说出人类积 累的经验与教训,说出历史发展的真相,说出人类探索宇宙 奥秘的艰辛历程、摘取的真谛和尚待解决问题。“文化”一 经产生,既能将人类世代积累的生存发展之道有效地记载和保存下来,给后人提供便捷的借鉴,又能方便有效地引导后 人、教育后人、培养后人、启迪后人,让后人少走弯路。这 对人类的世代延续、发展壮大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文化” 一经产生,又衍生出教育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对于 传承人类生存发展之道 ,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培养造就 各类人才,提升人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 一经产生,又衍生出学术研究、科学研究这样一种特殊的文 化现象,这对于创新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改善人类的生存 环境和生存方式,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那些学术研究或科学研究的问题,看似远离尘世、枯 燥无味,其实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都是事关一 个国家和民族生与死的大事。微积分的发明,青霉素的发现, “核裂变”概念的提出,人权概念的提出,不是都极大地创 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状 态,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吗?至于文学、美术、音乐、体育等 文化的发展,以及饮食文化、酒文化、麻将文化等民间文化 的发展,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道, 而且不断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尚有 少许民族或特定区域的人群,至今尚未创造发明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生存发展之道仍然是相对较为单纯的,仍然靠口口相 传,或靠其民谣山歌代代相传。这种文化状态,可称之为“亚 文化状态”。
各种动物也都是各有其生存发展之道的。所谓“猫有猫道,鼠有鼠道”,“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打地洞”,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从微小的蚂蚁到凶猛的老虎,到庞大的鲸鱼,都是各 有其生存发展之道的。但是,由于它们虽有感觉、知觉甚至 表象的感知能力,甚至有远远超过人类的“千里眼”“顺风 耳”般的超强感知能力,而科学已经证实,它们没有抽象思 维能力,虽有语言而未能创造文字,所以,它们的生存发展 之道未能形成“文化”,只能始终表现为一种特定的行为方 式和行为习惯。正是由于动物虽有生存发展之道,但没有形 成“文化”,所以它们只能被人类所“统治”,即便凶猛如 狮子、老虎,也是如此,也就在这一点上败给了人类。正是 由于动物没有形成文化,动物的生存发展之道,都是相对单 一、相对固化、相对僵滞的。正是由于人类形成了文化,人 类的生存发展之道,则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多姿多彩、浩如烟海、绚烂夺目的。人类既有物质生产的、 物物交换的、货币交换的、金融的文化,又有建筑的、制造 的、小手工业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农业渔业牧业的文化;
既有伦理的、法律的、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学艺术 的文化,也有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天文地理的文化;
既有高尚的、高雅的、阳春白雪的文化,也有低俗的、媚俗 的下里巴人的文化;
既有物化的文化,也有非物化的文化。
动物面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技能,只能望“文”兴叹,甘败下 风。人类的文化,集中体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观念形态的文 化,即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包括通常所说的各类科学文化 知识,其核心是价值观,方法是哲学,归宿是信仰。二是制 度形态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政治法律制度,或中国古人所 说的“礼”,其核心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包括乡规民约、 公序良俗等,宪法、法律等不过是强化、固化这些制度的手 段。三是物化形态的文化,集中体现为人类运用“道”创造 出来的一切物质生产力、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生活用品,如 挖掘机、四合院、文房四宝和各种乐器等。人类文化的这三 种形态,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共同构成生 机勃勃、绚丽多彩的人类文化,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伴随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始终。
总之,文化根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本质 属性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文 化产生的主观机制,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升 华为文化的关键中介;
文字与文化是密切关联的,文字是人 类生存发展之道的重要载体,人类生存发展之道是“文”的 内容和核心;
文化一经产生,又衍生出教育、科学、艺术等 种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化极大地创新和改进了人类的生存 发展之道及生存发展状态;
动物虽有生存发展之道,但因其 天生的缺撼,始终未能形成文化,而为人类所制。研究所有 文化问题,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文化的种类与特性,文化 与传统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与 西方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今天应当继承、 弘扬、发展和创新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更有利于当 今中国的发展,等等,都必须首先弄清楚文化的本质属性及 其有关的最基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加〕保罗·夏弗·文化.未来的灯塔[M], Twickenharll:Adamantine Press,1998:28. [3]吕淑湘,丁树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刷馆,2008:1427. [4]刘海霞.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观及其现实诉求 [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