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什么是全球化语境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什么是全球化语境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1-21 08:31:47 点击: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 75年前的1942年5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的道路、方向、功能、 内涵、任务、方法等作了全面、深刻、系统的阐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文艺乃至 后来新中国文艺的经典中的经典。《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光辉文献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激烈的民族斗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定语境中,这一光辉 文献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满足了那个特定时代迫切而重要的时代需求。《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效地指导引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和新中国革 命与建设时期文艺的道路及方向,随着时代与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 们的文艺面临全新的语境,迫切呼唤适应今天时代要求的新的经典理论的指导和 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堪称当今 世界的经济大国;
同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 重要的影响力和巨大作用,堪称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大国。但另一方面,与我们经 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却比较薄弱,文化软实力 比较“软”,这其中自然包括我们的艺术理论与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从艺术理论和批评体系的建构来看,一方面我们打开 国门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理论话语,在广泛吸收和吸纳西方理论话语的进程中, 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获得了相当大的拓展和丰富;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 到,在几十年对于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吸收和吸纳中,尽管我们获得了可以与 国际、与世界对话的资格和地位,但与之相对应体现我们本民族独特气魄、格局, 基于我们自己特定的国情和土壤,能够有效地解读、指导和引领中国自己当下的 艺术生产、创作与传播经验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与话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建 构起来。几十年引进的西方艺术理论框架与话语对于日益丰富的当代中国艺术生 产与传播越来越无法予以解读,而传统的经典又不能有效满足和适应当代艺术生 产与传播的新的需求。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 已经开启了引领新全球化的全新局面,包括“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 都毫无疑问地显示了中国作为新全球化引领者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与此相对 应的是,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文化软实力亟须获得快速的增长和提升。在这样的 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应当构建怎样的格局才能适应和满足中 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性需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 题。75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文艺 和新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文艺发展,也适应和满足了时代性需求。其核心精神与 思想是不朽的,是永远值得传承的,但毕竟其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今天时代的变 迁进行创造性发展。而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大量引进的西方艺术理论的话语和框 架,尽管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和批评,但毕竟无法透彻地解读和助推我们这个 古老东方大国特定时代的艺术生产创作需求。也就是说,当今时代中国艺术理论 和批评的格局既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经典,也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的理论话语, 必须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特殊的国情,基于我们自 己的文艺生产、创作的独特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凝练和锻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 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全新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与话语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 对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格局进行时代性的重构。

如何对新全球化語境下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格局进行重构呢? 首先,应当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 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等,对于包括艺 术理论和批评在内的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任务与使命等都做了面向 未来、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提炼与概括,发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 局面的号召和动员令。

第二,应当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的艺术与传媒这片非常丰厚的实践沃土。

中国艺术与传媒事业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有着特定的生产、创作理念和方式, 也积累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作品和产品。对这些作品、产品及其背后的生产、 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观察、描述、分析与思考,是形成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框 架及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应当充分发挥艺术、传媒理论和批评阵地的功能与作用。作为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探索发展的重要阵地,各类艺术与传媒期刊扮演着特别 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与传媒的理论和批评在内涵、 外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认知与判断有赖于各家期刊的探索与选 择。各类艺术与传媒期刊阵地的判断和选择,包括期刊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对于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格局的重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应充分发挥艺术与传媒高校的独特作用。艺术与传媒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学科建设等众多职能。在 艺术理论与批评领域,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艺术理论和批评人才,凝练和锻造中 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框架与话语,发展和壮大与艺术理论及批评相关联的 学科,并为推进新时代艺术与传媒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是重构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要工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接着 北师大百年艺术教育的传统,我们与相关高校和艺术传媒类期刊的从业者一样, 理应义不容辞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艺术与批评新格局的重任。同时,我们也肩负 着推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任,即推进中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 任。作为艺术与传媒学科和学术的从业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 和学生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样的使命,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格局建 设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我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引,有当代中国丰富多彩 的艺术与传媒实践经验的支撑,在艺术与传媒期刊同仁和艺术与传媒教育同仁的 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重构新全球化语境下适应文化软实力提升需求的中国 特色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新格局。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 2017年4期 作者:胡智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