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育思想改革 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
课程教育思想本质上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映,是课程改革的 思想先导。社会需求在变,课程设置也必须根据需求做相应 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工程力学课程作为经典力学,传 统上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作为非力学和理学的 学生,是会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会把力 学作为学习的“拦路虎”,无疑从心里上造成学生对这门课 程的隔阂。“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是从本院“勘查 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几轮考核选拔出来的,因此, 他们具备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许多学 生对力学课程怀有畏惧感,片面认为只有力学专业的学生才 能、才需要学好力学。因此,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其克服“畏 难”情绪,从思想上放下包袱,鼓励学生只要投入时间和精 力就一定会学好工程力学。
二、课程内容改革 工程力学作为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大部分内容。从 学时上来说,该门课程几经变动,大部分学校学时为60~80 学时不等,本校“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学时设为72学 时。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偏重于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书上的例题和习题主要都来自于机械工程实际,模型也大多来自于机械和工程设计。对于没有机械工程基础知识背景的 学生来说,历来觉得工程力学的例题、习题太过抽象,不好 懂。本次创新班的工程力学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课程内 容,既要兼顾传统工程力学的基本内容的讲授,又要结合“地 质工程创新实验班”的终极培养目标。因此,教学中我着重 强调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一些应用,搭建工程力学学科 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桥梁。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以地质工程实践为背景,以力 学基本素养和能力提高为准绳,以力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地质 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主线,着力强化地质现象中的力学分析方 法的指导。教学中采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抓 住问题的本质,采用力学基本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教学 中增加了许多地质工程中的力学应用实例,比如讲了四种基 本变形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后,引入滑坡中的力学现象, 将构造地质学中的节理、断层与基本受力、变形做了对比分 析,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在讲到应力状态分析一章后, 马上介绍工程力学与地应力分析之间的关系,把本来很抽象 的力学理论问题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讲授,使学生体会 到了学习力学的意义,普遍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课程授课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近二十年来,随着工程力学学时的调整,各工程力学授 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都做了大量的改进。比如,教学中采用 多媒体技术,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理论推导部分用板书推演的方式,而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多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的 方式来提高大家的信息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了 大量探索和改进。
第一,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设问式及归纳总结式的方 法。比如讲合力矩定理之前,先用图片给学生提了个问题, 让学生先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学生很快会想到解决办法, 但是由于计算量大,因此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 错,会得不到正确结果。这时,我适时地引入合力矩定理, 学生立刻兴趣大增,意识到了学习有关力学定理在力学分析 中的重要性。这样,改变了以前学生总以为学习定理没什么 意思,讲到理论定理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疲倦的现象。
第二,理论教学随时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力学教材实例大部分都是以力学模 型简图的方式展现的,而学生对力学模型与实物结构之间的 对应及关联性体会不深,常常出现换个形式就不会分析的情 形。针对这一问题,学院鼓励教师教学不拘形式,可以根据 教学要求,增强实践教学。梁的内力、应力分析是工程力学 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应力的理解一直以来都觉得很 抽象,我在讲到弯曲形分析那一章时,将实验班的学生专门 带到“结构力学实验室”,参观实验室横梁弯曲应力测试实 验设备系统,让学生根据现象结构模型,利用前面所学力学 知识建立了梁的力学模型,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横梁横 截面上的强度提高可以从哪些途径进行改进?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他们都自觉到图 书资料室去查询相关的参考资料,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式的改革取决于课程目标的确定。工程力学课程 考核的关键是要重能力考核,要把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计 算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工程分析能力的考核放在首 位,要改变只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针对现时学生普遍高 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要求学生重在平时学习,要以 学会为主,考试为辅,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 用。考核中严格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 总成绩的30%,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讨论。为了鼓 励学生勇于创新,还安排学生试写小论文。小论文主要体现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的论文还可以 得到附加分。与此同时,我们还把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思想品德目标综合进 行考核,防止考核中的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陈香凝,李春青.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 口,提升卓越 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工程与 科学,2011(A1). [2]张好徽,王红涛,刘志华,刘楠. 卓越计划模式下 应用型本科人 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J]. 鸡 西大学学报,2011(11).[3]彭静,齐林,蔡红立,丁任霜.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 的“组网工 程”课程改革实践[J]. 教育探索,2011(1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