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提升现场学习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提升现场学习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0-10 08:31:15 点击:

提升现场学习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提升现场学习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摘要:“提升现场学习力,促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 的相关课题研究,重点探索出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设计,从他 人课堂到自己课堂,从实践探索到文本叙写等三个关键性节 点的操作路径,提出保持明确的学习意向,改善自己的心智 模式,让转化成为常态的基本追求,可有效提升教师的现场 学习力,促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9094(2015)12A-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呼唤富有学习力的“研究型”教师,呼唤教师在常态化学习 中,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提升生命价值,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但这一“呼唤”至今仍停留在“期待”或“号召”的层面, 还没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成为“现实”。许多教师缺乏现 场学习意识的自觉,他们除了“外”出学历进修、短期培训,在校“内”几乎找不到学习的资源、时间和机会。更有不少 教师缺乏现场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习无明确目的,无问题 意识,与自身教学工作改进相脱离,走向程式化、形式化、 表面化,学习效果不明显。还有一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 践探索,但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表达”出 来。总之,很多教师,虽然身临教学工作的“现场”,但并 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如何唤醒教师常态学习的内在需 求,引导教师解决好教学与学习的矛盾,学会在教学中学习, 在学习中教学,以教学促进学习,以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质 量,从而实现自身成长和学生成功共赢,已成为迫切需要解 决的课题。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校政治组开展提升政 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深化研究,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提升现 场学习力的价值和意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现场学习力的内涵及提升路径 我们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教师现场学习的 现状,提炼归纳出现场学习力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基 本特征,列表见下页:所谓现场学习力的提升,就是教师潜心教学现场,挖掘 学习资源,创造学习契机,通过发现现场、理解现场以及重 建现场,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成长的能力。研究中,课题组自 觉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导政治组教师置身于丰富多 彩的教学现场,同时,又创新思维方式,对教学现场进行系 统优化,整体打通不同教学现场的内在关联,寻找提升教学 现场学习力的关键路径。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从教学理论到 教学设计,从他人课堂到自己课堂,从实践探索到文本叙写, 是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核心环节。因此,本文从教学现场彼此 关联的角度,重点抓住现场学习中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 关键性节点,探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路径。

(一)优化设计:依托理论指引 案例一:近年来,备课组虽然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的达成,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标签化、走过场的 倾向。如何让“立德树人”的期望在政治课教学中得到“常 态化”的有效落实,至今仍是政治课教学的理想。2015年3 月的一次讲座中,大学的专家指出“知识本身有一个内在的 立体结构,它不仅包含符号、规则、解释的层次,还包含深 层意义:即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这句话拨亮了政治备 课组的心灯。心动不如行动。讲座结束后,我们立即对正在设计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审视,发现我们的设计包含同 一性和斗争性的“符号”层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 作用的“规则”层次,以及怎样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分析解 决问题的“解释”的层次,但缺乏对深层“文化”意义的挖 掘。于是,我们在专家讲座的启发下,进行再设计,针对学 生人际交往的非理性倾向,设计一个讨论活动:生活中,人 们把人际关系用“亲密无间”或“誓不两立”予以描述,你 怎么看?并设计教师在引导环节,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 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信念 和道德行为,进而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价值 和意义。再设计的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成为知识和技能的 建构过程,而且使课堂成为文化和意义的获得过程。这次专 家讲座,增加了我们“立德树人”的教学自觉与自信。我们 认识到,政治课教学的道德教育资源,不是脱离知识的“额 外加入”,而“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回到人的生活世界, 挖掘知识深层的文化意义是“立德树人”常态化的最佳路径。

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何把专家讲座现场的知识转 变成集体备课现场的教学指引?这个案例提供以下启发:
1.带着问题走进现场。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建构”。

虽然专家的讲座未必提供具体直接的答案,但课题组对实际 问题“求解”的心态,会激活自己的积极性,增强对讲座内容的敏感性,形成一种“针对”与“结合”的追寻,进而产 生更多的“触动”与“生成”。

2.用心提炼理论精髓。专家讲座往往内容丰富,需要分 析和加工,有目的地寻找富有启发价值的理念、具有操作价 值的策略。但很多人缺乏驾驭能力,以至于忽略了对讲座主 题的把握和观点的提炼。

3.开展内在的对话。专家讲座中的这个理念或知识能解 决我目前面临的问题吗?如果能,是在什么样的维度解决? 为了解决我的问题,专家讲座的理论还需要做怎样的拓展和 转换等等。这份对话很重要,它可以在备课组的成员之间讨 论,但更多的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完成。

4.付诸实践行动。现场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从 教师成长的角度看,行动不仅可以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能够 检验理论的真理性,明确理论运用的范围和条件,能够检验 自己的理解和设想是否可行。

5.自觉开展反思。我们不仅要关注实践产生的效果,调 整与完善原来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借助专家讲座,培育教学 信念,形成教学自觉。案例中,备课组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 “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挖掘知识文化意义”的教学信念,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常态化。它不再是灵感 式的偶尔为之,而是日常教学中常态化的一以贯之。

(二)改进教学:借助同行课堂 案例二:听高一年级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一课时,W老师针对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和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情境。评课时,W老师陶醉于自己 的创意设计,认为这节课致力于把教师单向灌输的课堂转变 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课堂。但笔者感觉到W老师的教学意图并 没有得到实现。因此在评课时建议减少情境数量,增加学生 思考的容量。

怎样提高在同行上课现场的学习力?这是所有教师“绕 不开”的普遍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能有效促进一线教 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案例提供给我们的启发,评课现场学习 力提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捕捉关键性事件。案例中,笔者在同行的课堂看到了 存在的问题:情境的盛宴。一节课45分钟,共有8个情境, 一个情境大约用3—5分钟时间,每个情境让学生经历阅读感 知—探究讨论—发现归纳的过程,时间仓促,给听课者“跑” 情境的匆匆感觉。2.领会教学意图。评课时笔者倾听了W老师的自评,从 而领会W老师为何这样上课:把课堂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 师生共同建构的课堂。这一环节很重要。这表明在课堂看到 的正是上课教师自觉追求的,而不是一种“不经意”的偶然。

这样基于自觉行为的同行交流与对话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3.分析落差原因。授课教师的教学追求为何没有达到预 期的效果?听课者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案例中,W老师教 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思维方式上,把手段与目的混淆。

没有认识到比教学方法更上位的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衡量一 节课的优劣,不在于方法的时尚,而在于使用的有效。二是 在操作层面上,虽然运用情境教学,对过程关注不够,导致 学生体验不足,探究无力,感悟贫乏,从而得不到预期效果。

4.重视听后评课:现场学习具有交互性。案例中听课者 这样评课:W老师坚持情境教学的方向是十分宝贵的。但W教 师用心设计情境,学生没有时间消化情境,教学变相成为单 向的“境灌”。笔者建议减少情境的数量,让学生有比较充 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这种坦诚评课,真心交流,不仅可以 促进授课人理念的更新与实践的改进,而且可以促进评课者 本人教学信念的形成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5.同课异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应该怎么上?案例中,评课者如果也上这节课,将坚持情境教学的方向,整合书本 知识,形成2—3个核心问题,重视“过程”,将每个情境探 究的时间延长到10—15分钟,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领悟 等。经历“听课评课”现场后的课堂重建,更加符合情境教 学的本质要求,更能满足学生体验情境、探究问题、生成领 悟的深度学习的需要。这种“始”于听看,“思”于议评, “行”于重建的过程,大大提升了教师听评课现场的学习能 力。

(三)叙写文本:展现改课历程 案例三:学校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时,发现 课堂有一种学习方式的薄弱甚至缺失,那就是合作学习。为 此,政治组认真学习相关文献,并调查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制定改进的行动方案,探索改进的具体措施。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改进取得了预 期的效果。但教师在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时,却苦于找不到 实践成果的表达方式。教师的教学反思积极性不高,同期获 奖的论文、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明显提高。

怎样提炼现场学习的经验和做法?案例中教师的“困 惑”与“迷茫”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教学改革的“实践” 风生水起,但另一方面,叙写实践的“文本”却黯然失色。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学现场的反思力 和建构力,而且有助于持续保持教师现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虽然文本叙写的具体方法是多 种多样的,但要促进教师从实践向文本的有效转换,需要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究现状,聚焦问题。当前,教师叙写文本的最大问 题是,“所写”与“所做”脱节。主要表现在:空泛地谈论 诸如素质教育、合作学习等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缺乏 对具体问题的聚焦,缺乏对教学现场的描述,缺乏对改进过 程的展示,缺乏理念与做法的内在关联。这种表达方式恰恰 把自己在课堂教学改进中最具特色的鲜活的做法遮蔽了,文 章变得抽象空洞,苍白乏力。

2.彰显自我,提炼特色。什么东西最需要教师总结,最 值得教师叙写?笔者的体验是:它既不是早已成为常识的新 理念,也不仅仅是学生考试的成绩。而是你在践行新观念时 面临哪些“真实问题”,自己是怎样设计并付诸真实行动的。

以案例中的课堂教学改进为例。教师在真正落实合作学习理 念时,必然会遇到以下问题:适切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 什么样子?如何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异化成为一个人演 讲,其他同学沦为听众?小组应该怎样建设,才能保证合作 学习的有效实施等等。这些问题是“真行动”中遇到的“真问题”。那么,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 遇到怎样的新问题,自己是怎样反思和改进的[1]等等,这 种“源”于问题,“基”于行动,“得”于思考,“成”于 总结的过程属于“真研究”。它结晶了你的心血和汗水,打 上了你的烙印,最具特色,也最具表达和交流的价值。

3.展现过程,优化结构。按照这样的要求,教师关于现 场学习的文章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的结构:(1)与新理念对 应的问题。(2)以往的做法或常规的做法(3)新做法(4) 对新旧做法的对比分析(5)与问题对应的行动反思。也就 是说,教师关于现场学习的文章一般具有四个核心元素,即 “问题”:新观念与教学现状的冲突。“现场”:教学改进 “前”和“后”的具体“情境”。“过程”:凸显新旧的对 比,前后的改进。“反思”:展示教学改进的行动。这种基 本的结构和元素是教学改进实践本身所具有的,而与实践逻 辑同构的文本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文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改进。

三、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综上所述,教师走进教学现场,理解教学现场,重建教 学现场,是现场学习力提升的关键内容,也是教师常态化学 习、持续性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提升过程中,笔者觉得还需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明确的学习意向 这是提升现场学习力的前提。现代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 尔认为,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并以其为目标的,意识 活动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意向性”。他认为,意向性 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外部世界在被意识的意向性光芒 照亮之前是一片黑暗和混沌的,只有当成为意识的对象时, 它们才有了意义和秩序。因此,现场学习不是对现场的简单 复制,而是能动的建构行为。它需要教师对现场的“沉浸” 与“融入”,对学习内容的“凝视”和“专注”。只有这样, 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深刻有效的现场学习。

(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这是提升现场学习力的保证。现场学习是备课组成员之 间的交互活动和对话行为,需要教师以健康开放的心态对待 自己的同行。为此,教师首先要拥有“同行是专家”的伙伴 型学习心态。课堂不仅是工作的现场,也是学习的现场;同 行不仅是教学竞争的对手,也是促进自身成长的帮手。其次, 教师要修炼“对课不对人”的教研品质,活动中悉心揣摩现 场,自觉指向实践中行动的改进和问题的解决。再次,教师要提升“爱就大声说出来”的教研境界,在交流对话过程中 不说套话、空话和假话,不藏着掖着,真诚交流,努力构建 爱学习、善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的文化环境。

(三)让转化成为常态。这是提升现场学习力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把转化力通俗地表述为“把 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2]。

他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制约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三种转化:
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他人向自己的转化,实践向文本的转化。

笔者的成长体会和研究心得是:知识转化不是简单的传递与 位移,也不是机械的相加与叠合,它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发 生碰撞,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知识的重组和优化。

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转化意识,教学教研中自觉把在同行 课堂、专家报告、书本理论中学到的东西用到教学改进中;
自觉在集体备课、同行评课中,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感受和 体会说出来;自觉利用闲暇时间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 学论文。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常态化地体验和经历转化的过 程,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肇丰,李丽桦.课堂改进的30个行动[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序6. [2]李政涛.论教师的有效学习[J].教师发展研究,2008 (5-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