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 建构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且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实质。但是,在将教育理论用于指导教改实践时,要 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理解其起作用的必要条件,明 白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1.东西方传统文化 上的不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突出个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存 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秉承 这种文化传统,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本质上争 取的是人的自由,希望学生不再依附、盲从于教师或者其他 的外在力量和权威[4]。而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重视国家 主义、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依附于整体和权威而存在的, 本质上不接受本体论和个人主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育内容 的伦理性,教育完全被当作了统治者的工具,实现的是一种 工具性功能。因此在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时,我们必 须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起作用的前提 条件。2.资源差异性的限制建构主义的实践需要丰富的物 质资源,需要社会提供给所必需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充分 的教育经费,这些都是保证建构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要 因素。西方在物质条件上远优于中国,具备了建构主义实施 的条件;而我国经济条件不是很发达,所以在教育经费上存 在不足,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方面不够完善和成熟,这限制 了建构主义在我国从理论走向实践。所以对于建构主义,我 们应持理性的态度,不应该完全地照搬,学习建构主义精华 的同时看到建构主义的不足,将其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使建构主义中国化。
二、建构主义的中国化 对建构主义,国内很多学者持肯定态度,把建构主义当 作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而有些学者则看到了建构主 义的缺陷及与我国教育不相符合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全面而 客观地看待建构主义,对待建构主义理论的缺陷。为使其能 够促进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寻找建 构主义理论与中国教育新的“结合点”,即建构主义的中国 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建构主义,才是建构主义传到中国 的最终目的。
(一)走中庸之路,缓慢中国化 在建构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 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中庸”,古希 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 出保持“必要的张力”,表达的都是防止出现极端的问题, 反对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5]。因此,认识到中国教育的 实际情况及建构主义实施的条件,走中庸之道,进行缓慢地 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扎根于中国本土 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作用是要传承、改造民族文化, 以推动文化进步。一个民族的教育如果缺乏民族性,便成为 了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就不能真正体现民族意志,也就失 去了存在价值和存在依据。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及生活习惯。所以中国的教育思想必须 以自己现实的历史过程及本土文化为基础,而外来思想也应 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在我国教育改革 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从目标、理念到具体的 教学内容、教材编订、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都产生了深 远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引导下,积极打造 理论学习和情境、合作、会话式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和思考,进而达到素质养成和 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对建构主义 过度推崇和理论本身不足所引发的弊端,仍需要随着教育改 革的不断深入去总结、研究和逐步完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