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 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 于长辈的知识能力有限或者出于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管教不 严。长此以往就形成性格上的缺点。并且这些缺陷得不到及 时纠正。就我执教的班级来说,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离异家庭 的儿童,还有一小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 戴,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活动很难向人倾诉。时间长 了他们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孤独怕羞, 拒交朋友。这些性格缺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上讲,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
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 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那种天真活泼。
我们班有个女孩,有段时间我发现他郁郁寡欢,下课后经常 一个人趴在课桌上。学习也不好。经过了解。我知道了他爸 妈离婚。他还有个姐姐跟着她妈妈,他跟着他爸爸。我就找 她谈话。问她妈妈是否来看她。这个女孩说:“来了,妈的 光吵架,奶奶的又走了”。我很震惊,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女 孩说的话?是什么让她带着脏话说父母?她想爸妈,可无奈 的西安市打破了他的渴望,他内心焦虑,孤独的心情无处诉 说。因此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恨。这些心理障碍造成他们不能 集中精力学习,经常玩不成作业。2.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 缺少和大人的交流沟通,往往缺乏安全感。加上隔代教育变 成了对孩子们的迁就纵容,导致了孩子们在长辈面前不受教。
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言语狠蛮。认为祖辈根本不懂自己内 心。与同学相处不合群,喜欢做一些标新立异的损事。这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当内心表达无处诉说,得不到理解,边产 生嫉妒愤怒的病理心态,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她。每当 老师找他们谈话,总是一脸无所谓,不屑一顾的样子。3.认 知差异造成厌学自卑心理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孩子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 认识,使得他们在生活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班 有个姓苏的同学就这样。自从去年他妈妈不辞而别以后,经 常不做作业什么活动也不愿参加,自卑心理严重,感觉生活无聊而空虚。他爸在外打工,基本没有生活费用上课从不发 言。并且经常打架。找他谈话。他说人家都看不起他,欺负 他。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他们生活带来 什么改变。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留守儿童心理形成原因 1.家庭原因。在这些孩子的家访过程中我见得最多的是 他们的爷爷奶奶。或着姥爷姥姥。并且我还见过一个一个小 女孩自己在家。听的最多的也是爷爷奶奶的话。这些长辈说 的最多的就是说管不了啊。要啥给他啥。就是不听话。到学 校狠狠管她。这样的监护方式爸妈是放心了,可在儿童的成 长过程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 监护者多采用你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 引导,能过则过,只求和睦。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自私、 任性、霸道、蛮横、叛逆、以自我为核心的极端性格。父母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孩子与父母分离。长期缺 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大多存在着焦虑和警长情绪,缺乏安全 感。2.学校原因。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 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 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再加上学校 的教学体制的问题,使得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 守儿童。现在虽说政府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基本都是上 面要。下面造。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从根本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3.社会原因。留守 儿童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留 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所在的村里。农闲时。有那么一部分 人打牌抽烟酗酒。还有的在赌博。很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 在其中。这种迁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很坏。社会上的一些不 良场所,和一些公开的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 了赚钱。大量招来在校学生。学生本来自控能力就差。留守 儿童缺少父母监管,网吧和一些不良场所对他们不利影响就 更大。我认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 容缓了。要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树立子不教父之国的正确教 育责任观,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主动和 老师联系注重孩子生活学习问题。让孩子有个健康活泼的童 年。学校也要加强管理。庆祝关爱,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形 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 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 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习惯探讨 【摘要】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调查, 并由此提出思考: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第二,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第四,通过家校联系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语文;
学习习惯;
问题;
思考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中普遍存 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监管不到位、学习习惯不 佳、自控力差等问题。其中,对留守儿童今后的学习乃至成 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学习习惯。有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 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 要性。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 为其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那么,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怎 么样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均为选 择题,共七个问题,以课堂学习习惯为主,向留守儿童发放 问卷112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83%。下面,笔者就调查结 果对留守儿童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正式上课之前,你会先看一遍课文,熟悉课文吗” 这一问题,仅有6名学生(占6.5%)表示课前有看过课文, 但也仅仅是看一下,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关注课后的练习 或问题;
有12名学生(占12.9%)表示有闪过想提前看课文的念头,但回到家后很快就被游戏、电视等其他东西干扰而 忘记了;
余下的75名学生(占80.6%)表示从来没有课前预 习的意识。
(二)课堂听课的习惯 对于“你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吗”这一问题,表示“经常 认真听课”的学生有20名,占21.5%;
表示“专心听课偶尔 开小差”的有15名学生,占16.1%;
表示“感兴趣时则听” 的学生有29名,占31.2%;
表示“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有29 名,占31.2%。
(三)课堂发言的习惯 对于课堂发言的习惯,调查显示,有22名学生积极主动 发言,占23.7%;
被动发言(即教师提问才发言)的学生有 43人,占48.4%;
不愿发言、不敢发言的有26人,占27.9%。
(四)课堂上提问题的习惯 对于课堂提问,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有19人,占20.4%;
偶尔提问的占41人,占44.1%;
提不出问题或有问题不敢提 的有33人,占35.5%。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对于“你是否有勤于朗诵、背诵的好习惯”,有64人(占 68.8%)表示老师要求背诵或朗诵的时候他们能按照老师的 要求去做;
有17人(占18.2%)明确表示不喜欢朗诵和背诵, 认为这种方式是死记硬背;
有主动朗诵、背诵的学生有12人 (占12.9%)。(六)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 对于课后复习或巩固知识这一问题,有11人(占11.8%) 表示回家后会再看看当天所学习的课文;
有21人(占22.6%) 表示偶尔会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
表示从不复习当天所学知 识的有61人,占65.6%。
(七)积极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有9人(占9.7%)表示他们喜欢在课外阅读其他优秀读 物;
有48人(占51.6%)表示如果有优秀读物的话,他们愿 意进行课外阅读;
有36人(占38.7%)表示从不会在课外阅 读其他书籍。
二、思考 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笔者做了如下 一些思考: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从前面调查来看,仅有6.5%的学生能勉强做到课前预习,绝 大部分学生都缺乏预习的意识,能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是 少之又少。为什么留守儿童中这样的现象特别严重呢?不外 乎有以下原因: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监督孩子的学 习;
学生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不重要,或是不知道怎样预 习。同时,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是学生必备的好习惯,也 是必备的一种听课能力,学生懂得凝神听课,也就容易学有 所得。可是,从调查数据看,学生专心听课的很少,仅占21.5%, 偶尔认真听课的占16.1%,有31.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时则 听”,有31.2%学生是上课经常开小差。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不够新颖、 灵活、有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他们觉着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听。可见,让学生明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应该成为教师的首要工作。例 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与学习习惯有关的主题班会、班级板 报、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 常重要的,在动手动脑操作的同时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 在的学习毛病有哪些,以便及时纠正,并告诫自己注意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留守儿童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心理需要,就 达到教育的目的了。第二,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率,引导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调查来看,有很多学生没有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强调其重要性,也 没有教给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 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应怎样设计问题?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准备运用什么方法开展教学活 动,从而吸引学生参加呢?”这些都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同时,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自身特点,分年级、分个体提出不同的培养项目及要求。
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养成不同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我们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 时,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抓住时机,逐步 提出要求。比如,对于低年段学生,我们要先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利用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的这一特征, 重视和鼓励他们积极发言。特别是低年段的留守儿童,出于 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可能会有所顾虑, 教师要注意打消这部分学生的各种顾虑,让他们大胆提问。
从调查结果看,不愿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只占27.9%,因 此,教师还要积极运用评价激励制度,鼓励他们养成课堂提 问的良好习惯。为了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 必须给予方法指导,并做到时时督查。这样,留守儿童的语 文学习行为才能稳固下来,形成习惯,变成自觉学习语文的 一种能力。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调查结果看,有11.8%的学生有复习的好习惯,大多数学 生没有复习的意识。事实证明,有主动复习习惯的学生往往 是成绩较好的,这也正应验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的:“从 前书塾里读书,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过程中,匀出 一段时间温习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好办法。”课堂是培养学 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让 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如可以采用丰富课后复习形式、 设计课后问题、开展课后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复习 工作。并且,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要明白在培养习惯 的过程中,反复性可能会时常出现,我们只有给学生多次实 践的机会,才能逐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 四,通过家校联系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第七 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有9.7%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51.6%的学生也愿意尝试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我们要和 家庭密切联系和沟通,通过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阅 读习惯。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不在身边,我们用写公 开信和打电话的方式与学生父母沟通,告诉家长课外阅读的 重要性和学校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家长出资购买优秀读物, 教师负责引导孩子课外阅读,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最终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当然,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 与他们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学校既要做好育人环境的建设 工作,又要让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希望留守儿童能在学校、 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成材。
第三篇: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途径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升是教育界研究的 重点内容。以初中数学教学来讲,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上 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协作性差、遇到问题疑难 不能主动解决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 乏学习兴趣,降低其主观能动性。本文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激发学习兴趣的新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
初中数学;
兴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 问题加剧。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学习兴趣的丧失是 学生成绩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易受外界因 素干扰,且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自主性差,那么作为 初中数学教师,就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改善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现状。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难以提升是普遍问题,并集中 表现在数学课内、课外的学习之中。据有关调查表示,初中 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能够认真听讲,对教师所讲的 问题不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很少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当遭遇到困难问题时要么选择忽视,要么自己解决,不能够 主动寻求帮助;
在课堂外,学生主动进行预习的情况比较少, 也很少在预习时进行自主思考,在课后作业及复习等课后巩 固的行为上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尤其是课后实践活动的自 主完成率比较低。当前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多 数学生认为自己今后步入高中、大学的希望不大,留乡务农 或者进城务工不需要数学知识。这些儿童具有特殊性,缺乏 来自家庭的教育监管,监护人自身的素质低下,不具备辅导 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老人,基本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 闻不问,或者单纯地以学生的成绩为品评。同时,学生此阶 段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心理,尤其会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当 某些学生产生消极怠学的情况时,情绪会持续扩散。而教师 在教学时也偏向于灌输式教学,使得教学只完成了“教”的 过程,而没有得到“学”的成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留守儿童数学教学质量 1.教学案例创设体现生活化示例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学 生根据示例对问题进行探索、求证,使其能够正确理解问题内涵和背后的数学知识。单一地依据课本的内容设置的数学 教学问题十分抽象。笔者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华东师大版教 材,其编制基础是依据城市而进行的,所列举的案例与农村 留守儿童的生活相距较远,不利于其理解,那么也就无从谈 起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九年级上册24章《图形与坐标》为 例,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用平面直角坐标系 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图形的运动变换,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
在进行教学示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学校为坐标原点,分 别在坐标系中标注出10名位于学校不同方向的同学以及自 己家距离学校的位置。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学生自身比较熟 悉的,所以使学生更容易带入。在学生制作出坐标系后,可 以让学生分别将坐标系四个象限内的坐标点进行连线,找出 图形和坐标系的关系,并尝试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发现 是否存在相似、对称、旋转等关系,既能对当前课堂的内容 进行练习,又能够对过往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2.数学知识 生活化迁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初中 留守儿童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很大原因就是认为数学知识与 实际生活无关,当自己脱离学校后,无用武之地。要让学生 扭转这种错误的认知,就要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转化 案例,使学生重新认知数学思想。例如第21章,要求学生能 够学会初步的数据整理与处理,正确认识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的应用。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其最常面对的数据 就是春种秋收以及畜牧等问题,对于春种秋收而言,温度、降雨等天气问题十分重要。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可 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为期一个月的当地天气 情况和耕地的播种、收割情况,当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可 以直接利用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让学生理解当天 气状况为何种条件时更利于进行播种、收割,从而使学生认 识到数学知识不仅停留于课堂,更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
3.开展鼓励性教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递,更是情感上 的交流。由于特殊原因,留守儿童往往存在情感上的缺失, 他们渴望获得鼓励和认可。此时,教师就应该本着“奉爱赏 识”的教学理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对其进行赞美 和赏识,使其能够增强自信心,获得快乐感,从而激发其内 在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科学表明,当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时,会促使其由被动 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 会学”,最终形成“我乐学”,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共同发展, 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除了教师语言 幽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展鼓励 性教学,都是扭转初中留守儿童数学教学现状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徐香宝.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 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47.… [2]林锋武.浅议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 兴趣[J].基础教育研究,2011(16):60.…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提升策略 摘要:课题组通过调研,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人口学 特征进行抽样分析。在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复原力各项 目差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提出 相关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幸福感;
提升策略 一、充分认识到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留守儿童”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 殊群体,据有关部门排查,我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 童数量为902万人。长期的亲子分离,家庭结构不完整,留 守儿童剧烈变动的生活成长的环境,不仅影响着他们健康发 展,还会影响其人格、积极应对方式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 成。近来部分研究发现,一些留守儿童能够顺利成长并表现 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同样的环境中的其他儿童不能 适应,出现了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提出心 理复原力的概念,并展开相关研究。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人口学特征抽样调查现状 抽样留守儿童323名,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53%,女性占 47%,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占45.8%,初中阶段占54.2%,据 统计数据,86.2%的留守儿童父亲为初小文化程度,剩下 13.8%的父亲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8.3%的留守儿童母亲为初 小的文化程度,剩下11.7%的母亲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留守儿童家庭的婚姻状况并不理想,只有66.5%的家长彼此关系 融洽恩爱,处于家长分居、离婚、再婚、丧偶、关系不和睦 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占到总人数33.5%,家庭月收入在6000以 下的留守儿童家庭占78%,收入在6000以上的家庭占22%。绝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不是独生子女,63.4%留守儿童住校, 36.6%留守儿童走读。留守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整体偏低,部 分家庭婚姻状况不良,而家庭结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 的心理状况。家庭月收入普遍不高也是家长向大城市谋求发 展的原因。大部分留守儿童住校,缺少家人的关爱,其心理 健康问题需更多关注。
三、留守儿童与家庭、社会关系统计调查 1.留守儿童家庭情况。据调查,26%留守儿童不了解父 母的工作,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联系还是欠缺。父亲主要从 事木工、油漆工等,母亲则主要就业于私企和工地。大多数 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小学以前就已开始外出务工,而且大多 数家庭父母是一起外出打工,打工地点趋向于江浙和外省, 离家距离远,联系少,而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的年纪对父 爱和母爱的缺失,引起的各种心理障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大多数留守儿童能理解外出务工的父母,其心里更希望父母 陪在身旁。而据深入调查,留守儿童清楚地认知到父母需要 外出打工来供养家庭。没时间照顾自己、缺乏就业机会、异 地入学难等客观因素是留守儿童父母离家的原因。留守儿童 虽然希望能和父母在一起却也能理性的对待和父母的分离。留守儿童大多认为父母和(外)祖父母是自己第一责任人。
2.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情况。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一年与 父母的见面频率大多是一年1-4次,但有5.2%留守儿童终年 见不到父母,在实际见面频率和孩子期望的频率的对比中, 孩子对父母联系远远没得到满足,而事实上父母应该每三个 月与子女见面一次。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短 信及QQ、微信等交流软件,然而,父母和子女之间联系频率 和孩子期望值有很大差距。父母偏向于了解孩子的学习,而 孩子希望父母主动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大部分的留守儿童 会在联系中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但出于羞涩等等的原因, 一些孩子不愿意表露出心声。大多数子女知道父母各种联系 方式,也去过父母务工城市。3.政府、学校、社区(村委会) 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情况。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 童都给予各种关注和帮助,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社会帮助表示 满意和欢迎,但也有部分孩子对此抵触。对于社会给予物质, 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其实更需要心理情感上的疏 导,让孩子明白。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使用因特网情况 分析。根据统计,没上过网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多,非 留守儿童的上网频率稍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上网主要 目的是查学习资料,玩游戏和看电视;
而留守儿童上网主要 是为了玩游戏,查学习资料和联系父母。而后续的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没有多大的获得网络安装的欲望,但表现出强烈的 和父母联系的意愿。农村儿童大多能有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查学习资料成为他们得到网络最想做的事,表现了他们对知 识的渴望。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情况分析 据调查,只有6.5%的留守儿童进行过心理咨询,而进行 过心理咨询的留守儿童大部分表示心理咨询对改善睡眠,改 善心情,改善社交行为,提高自信等方面有帮助。留守儿童 觉得向家长,老师,朋友倾诉,听音乐,做家务,写信,写 日记等方式都可以缓解心情,多样的放松方法表现了留守儿 童良好的自我排解能力。
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复原力各项目差异比较 数据统计后,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复原力得 分对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 儿童。也看得出留守儿童更相信事情发生的因果,容易暴躁, 他们相信直觉,在取得成绩会更具自信和骄傲。从单项得分 上看得到,非留守儿童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更自立,更大 胆,更放得开。在后续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不如非留 守儿童坚韧和乐观。但无论是谁,都有一颗自强的心。而在 留守儿童群体中女性心理复原力得分低于男性,女性一般不 如男性那样坚毅和自强,却和男性一样乐观。
六、各种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的影响 是否是独生子女影响着儿童复原力的差异,留守儿童中 的独生子女明显比非独生子女适应能力更强,更独立,更自 强,更乐观,但在坚韧这个品质上无显著差异。此外,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住校生在心理复原力和各项心理素质评测远 远低于走读生。对孩子心里复原力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经 研究发现父亲半年以上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低于父亲半年以下回一次家的儿童。而母亲在一样情况下对 孩子的心理复原力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父亲的乐观、自强和 坚韧会直接影响孩子,而母亲不会刻意教会孩子这些,但这 些恰恰会影响孩子心理成长。家庭是否和睦对孩子心理复原 力影响不大,和谐型家庭在心理复原力、坚韧、自强因子得 分上要略高,但是并无显著差异。父母主动联系孩子一周至 少一次的孩子要更自强,更乐观,更坚韧。孩子主动联系父 母一周至少一次的孩子也比联系频率低的孩子要自强,乐观, 坚韧的多。可见孩子主动联系父母比父母联系孩子效果要更 好,因为孩子主动联系父母时,孩子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和情感,而且更有利于拉近父女母子的关系。针对父母第一 次外出务工时间造成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孩子2岁以下和 5~8岁的时候父母如果外出务工,孩子的心理复原力会远远 不如其他农村同龄人,心理障碍更容易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 2岁以下为哺乳期和婴儿期,5~8岁为入学年龄,都是孩子最 需要父母呵护也是孩子对父母亲情印象形成的初期,所以父 母外出务工应尽量避开上述两个年龄段。研究发现亲戚探望 频率越大,留守儿童在心理复原力得分越高。
七、对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的建议 在条件允许条件下,让孩子走读而不是住宿在学校,在孩子还太小时尽量避免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家庭,亲戚要 时常探望,给留守儿童一个家的感觉。对父亲而言,平时要 加强与子女沟通;
对母亲而言,要有意识教育孩子养成乐观、 自强和坚韧的良好品质。作为父母、监督人,需要创造条件 引导孩子多主动联系父母,同时学校也要营造亲情教育的氛 围,给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在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及 时介入,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多开展“孝”主题的教育活 动,让留守儿童懂得关心家长。
参考文献:
[1]柳春,滕秋玲.农民工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 管理者,2016(1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