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年终 > 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人类的老师》教学 什么是文体特征

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人类的老师》教学 什么是文体特征

来源:年终 时间:2019-10-15 08:06:06 点击:

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人类的老师》教学

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人类的老师》教学 陈卫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目标预设】 1.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等词语的意思,能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文本具体语言材料,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精炼。

4.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仿生学的事例,激发学 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文本具体语言材料,领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技巧。

【设计思路】 1.从题眼人手,学会质疑,确立核心价值。

2.从词语人手,学会概括,厘清表达顺序。

3.从句式人手,学会推敲,习得表达技巧。即:
借助文本中的“词语”,梳理文章脉络;

研读文本中“词语”的内涵,感知文体特征;

探究文本中“语言”的形式,明晰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找准题眼,思考质疑 1.研读课题,思考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人类的“老师”》。

(生读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人类的老师是谁?为什么把它们称作人类的 “老师”?) 师: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还要知道什么? (预设:课文是怎样写的?是怎样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的?)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 2.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2)读课文的时候,想想画面,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生自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到课题上,读课题就是为了“读 文得文”,读懂课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得意得文。引领学生 抓住题眼,思考质疑,这对把握课文的脉络尤其重要。同时, 也使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使得对话富有更积极的意 义。】 二、精彩识词,妙理段意 1.投影词语,正音辨形。

自由升降启示潜水艇 破碎机毁人亡惨祸教训新式 流线体轻而易举改进超过 薄壳结构均匀设计跳跃贝壳模仿坚固坦克 (1)生词我会读。

相机指导多音字“壳”,即坚硬的外皮,当壳的厚度与 其曲面率半径的比值小于0.5时,称为“薄壳”,反之称为 “厚壳”。

qiao,用于“地壳”“甲壳”“金蝉脱壳”。

ke,用于口语。

(“薄壳结构”书面语;
“贝壳”口语。) (2)生词我会写。

师:你觉得哪个词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3)生字我来写。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祸”,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右等宽向 中靠,左右不等窄让宽,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多友好。

2.创设途径,理解词意。

重点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

师:什么叫“流线体”?还是眼见为实吧。

(课件出示鲸的图片) 师:看,这是一条鲸,鲸的外形就是典型的“流线体”。

谁愿意上来画一画“流线体”? (指名两位学生上黑板,根据鲸的外形在黑板上画出 “流线体”。)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流线体”的?(海豚、鱼……) 师:怪不得它们游得那么快。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吗? (什么是“薄壳结构”?) 师:(手里拿一个鸡蛋)看,这是个鸡蛋。蛋壳就是“薄 壳结构”,谁愿意上来做一做捏鸡蛋的实验,并谈谈你的感 受。

生:(使劲捏)鸡蛋壳薄薄的,可我使足了劲也捏不碎。

师:除了鸡蛋壳,还有我们人脑的头盖骨也是“薄壳结 构”。

(出示薄壳结构的建筑图片) 师: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广州歌剧院就是利用这种结构 建造的,既轻便省料,又坚固美观,受到建筑师们的青睐。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说词解字”, 将词语教学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词语与第一课时的教 学目标有机联系,成为与文本对话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支点。词语教学,切实授之以法,变得精彩纷呈、富有个性, 且为表达服务。】 3.随文读词,读懂语句。

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巾去,读出你的理解来!(学 生再读带有生词的语句) 破碎机毁人亡惨祸教训新式 流线体轻而易举改进超过 薄壳结构均匀设计4.分行再现,练习概括。

5.提供范式,规范表达。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概括课文主要内 容,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以下的句式,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内 容。

A____ 从____中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B____根据____,改进了____。

C____从____获得启发,设计出____。

【设计意图:表达训练,需要课堂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

根据文本核心价值提炼的句式,从形式上的借鉴为不同层次 的学生提供了范例,在规范的言语形式中实践表达,既可以 利用文本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实现规范、 创意的表达,从中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再借题眼,疏通文脉 1.师生对话,寻章摘句。

师:现在,我们知道,课文中人类的“老师”都有谁? (预设:鱼儿、鸟儿、蜻蜓、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师:文中有一个句子就能回答谁是人类的“老师”!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课文第2自然段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出示: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 止鱼类一种。) 2.引导质疑,感受布局。师:在众多的事例中,哪些是具体介绍的? (预设: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 3.引领思考,厘清顺序。

(1)投影变换语句顺序,激发思考:
师:把第1、2自然段的两个语句变换一下在文中的位置, 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一个过渡、一个总结。) (2)把这些事例变换一下在文中的位置行不行? 师生共同梳理,明确:课文先以故事导入,指出自然界 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
接着,具体描写了人类 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动物学习的事 例,并简单列举了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坦克的事例。

师:把第6自然段中的“袋鼠”“贝壳”这两个事例在 文中也详写,好不好? 提示一:这个自然段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预设:不好。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一篇文章不能包罗 万象,要有详有略。) 提示二:“鱼儿、鸟儿、蜻蜓、鲸、鸡蛋”,这些事物, 常见吗?大家熟悉吗?“袋鼠、贝壳”这两样事物,常见吗? 【设计意图:教师再次以文题为着眼点,强调文体特征, 让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展开多层次、多角度、有坡度、 丰富有效的对话,引导学生潜心文本,拓宽学生阅读思路, 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深入感悟文本的表达顺序,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表达的理解和体验。】 四、关注句式,言意兼得 1.对比语料,感受“准确”。

出示: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贝 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师:对比上面两段话,把“某些”这个词删去,行不行 呢? (预设:不行。如果删去了,意思就成了所有的贝壳外 壳都是坚固的了。) 2.变换句式,体验“效果”。

出示:“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薄壳结构能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 请你用“因为……所以……”说说这句话。

出示:“因为薄薄的鸡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 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所以它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师:仔细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强调了什么?(原因)第二句话强调了什 么?(结果)在说话写作时,我们往往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 说。

师:文中的这句话用“之所以……是因为……”将原因放在后面写,更清楚地向我们介绍薄壳结构能承受巨大压力 的原因。表达既要准确精炼,又要注重效果。

设计意图:抓住文体特征,充分挖掘文本的语用因子, 引领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找一找、改一改,在具体的语境 中对比思考,自主发现、体味习得,运用语文的方式感知文 体特征,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让学生在扎实的言语 实践中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一石二鸟,使“意”的领会落到实处,使 “言”的实践内涵丰满,“言”“意”有机结合,相互融通。】 五、作业设计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运用习得的方法, 将下面材料写成简短的几句话。

要求:遣词造句上,将科学术语改成浅显易懂的语句, 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

附“科学家利用萤火虫发明冷光灯”的资料:
问题: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 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 于人眼。

启示: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 且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

原理: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 质,能够将98%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只有2%转化为热能, 所以萤火虫只发光不发热。发明: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人们创造了日光灯,使人 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又进一步研究,发明了 闪光灯等冷光灯源,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