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之余,心生好奇,遂取《苏东坡传》,细细读来,念罢掷笔,我 沉默而满足。
我向早已溘然长逝的大师深深致敬。林语堂先生本人博闻强识,通晓 古今,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毫不费力,着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同时,又秉 承着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一派热忱与景仰,为其笔耕不辍,以一只灿然生花的妙 笔,行文腔调诙谐轻松,一字一句又压得端庄肃穆,使整本书并不流于富艳轻浮, 也不过分地板正迂腐,将苏东坡本就波澜壮阔的一生,写得更添风起云涌,顿生 心生望洋兴叹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经非常全面了,少时才华横溢,得到当时文坛 泰斗欧阳修刮目相看,以至于因福得祸,科举中屈居第二。慷慨陈词,直言不讳, 针砭时弊,非但没有被"察纳雅言",反而触怒新近,囿于囹圄之间几陷于死也,众 友力挽狂澜,免其一死,而后,又屡屡卷入云谲波诡的政坛时局,一边流离着为 生计奔走,一边自得其乐地纵情逍遥,一直到客死异乡。
生命的终了,是一抔黄土,三两凄凄哀哀的啼哭,几缕悠悠荡荡的青 烟缭绕不绝。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终究难逃生死两个大字,不过,能用他晚年最 倾心的五柳先生的诗去歌咏他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苏轼若泉下有知,定会欢喜异常,取酒醉饮。
笔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纤薄的纸张上晕染出一个黑黑的圆点。这是篇 读后感,这样有读无感,寥寥几笔,猝然结尾,显然不行,无形中令人觉得态度 敷衍而轻慢。
我轻轻地拨开记忆,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
有一句庸常的话可用以描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正如苏辙点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苏轼的文章如此浑然天成,他的笔端如 此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观火针砭时弊。毫不夸张,苏轼悠游地 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文脉。小人在浓稠绵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发红,疯狂地想 鞭挞摧毁他的灵魂。即使苏轼并没有很主动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诗名早已让他 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并不乐观的走向。
这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容小人为所欲为,而让怀揣家国情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没,被 吞噬。古中华文化脉络中缺乏明辨真与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渐显露,一呼而天下 应和,云集景从,然而没有自我辨别的前提,文字就变成相互攻伐的利刃,伤得 人体无完肤,着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东坡侥幸得 雪,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归正传从细微处看,苏轼被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铭记。其伟大之处, 恰恰不在于他的伟大,——当然他遭的罪都是源于为民请命——而是他的真实, 可爱,可亲。
他是如此鲜活的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却不是摆在神坛上慈孝温文 的圣人。东坡尝过战栗的滋味,钦差奉旨前来提他时,他栖栖惶惶,藏匿于屋里 不敢出来;
他也手足无措,对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几欲投江以解当前困境。这 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于每个人能从中窥探到曾经狼狈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诞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学不会沉默,苏轼恰算是其中 拔尖儿的。记得满城风雨的"乌台诗"案,泼得他满身脏水,拉得他锒铛入狱,身 心俱疲。然刚踏出牢狱,酒香浓郁,穿巷而来,他顿时忘乎所以,挥毫泼墨"毕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塞翁失 马""曹操窃禄"的暗讽,辛辣更胜往昔!直教人血气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苏 东坡! 苏轼固执并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层的生命自信,虽自嘲曰 "无药可救",窃以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无为,日复一 日生活轨道,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利的缠绕,从而获得个体的独立,逃离人 生的困境,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也能同岁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 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 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作者:
03180239 倪怡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